家風佳話
(本文照片均由林氏後人林洪元提供)
林氏家風育出
友愛奮發大家庭——
作者按:「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早就耳聞丹陽西門林姓大家庭家風好家道興的傳奇故事,本文是最近應同學之邀到實地採訪所寫。
宋德佑二年(1276年),福建進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陽縣令,此後便紮根於此。林芳長子伯一居於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從此,林氏在丹陽繁衍生息。
老丹陽縣城範圍很小,東面是人民醫院(舊址)和小東門橋,南面是谷口街,谷口街盡頭是大南門銜,就只有東頭的賢橋到西頭的谷口街這一條主街道。谷口街往北過三思橋,不遠處就是舊時的縣衙門,門前有一對石獅。三思橋西150米過土橋,就是土橋3號林家大院(老宅)。西門「林姓」是個大姓,號稱「林半城」。
丹陽縣城內的林家21代傳人兄弟五人,老大住林家花園的士橋2號,老二住在西門大街府官巷西邊,老三在大南門大井巷居住,老四住林家花園的土橋3號,老五住林家花園的土橋1號院子內。這裡著重說說有傳奇色彩的林家花園土橋3號內的故事。
丹陽林家大院
林家花園土橋3號是座朝南坐北前後五進的老祖屋,朝南大門前面就是一條內城河,河對岸就是老話說的後有丹陽城,先有大名鼎鼎的丁巷村。河邊正對大門有一堵用來擋邪氣的照壁牆。一進大門有六扇屏門式的內照屏壁。第一進三間平房,一個天井,和北京的四合院一樣,東邊有一條長弄,從第一進可以走到最後的第五進,長弄到每個天井都有一小門,人們平時進出都經過長弄,大戶深院都是這樣格局。第二進是大廳,天井西邊是廂房,第一進和第二進天井的地面都鋪有青石板,天井石板路兩邊各放著一個八十公分高的鑼鼓形石凳,天井兩頭防火牆下面各用磚頭砌了一個大花壇,東邊的花壇栽的是濃鬱的天竹,西邊花壇上的月月紅煞是好看。第二進大廳南側屋簷下有一條石臺階路,東邊有一小門通往東邊的長弄,西邊的一間半平房是林家祖母和老大居住的地方。平房南是個小花園,花園裡有老五林金科種的兩棵高大的香元樹,每逢秋天,樹上就結滿了香元,黃澄澄的一片在風中搖曳,百米以外都能聞到它的香味,聞香而來索要香元的人絡繹不絕,林家老人都儘量讓來人高高興的離去。
第二進大廳正中梁上懸掛著林則徐手書的「致遠堂」的木匾,林則徐時任江蘇巡撫,在丹陽巡視治理疏浚練湖和運河期間,應林家族長林雲巖之邀,親筆為林家祠堂題寫了」致遠堂」三字。可惜的是,這塊匾在文化大革命時給毀了,造反派將匾上的字剷除,木頭被另作他用。第三進也是三間平房,西邊同樣是廂房;第四進樓房三間,天井西邊是平房和一個小園子;最後一進是一幢走馬樓。走馬樓往北就是老西門大街。
2010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西門土橋三號和土橋一號,以及土橋被評為文物保護單位,和先前被評為文物單位的隔壁林家大院一起成了丹陽小有名氣的一一土橋頭林家。
十九世紀初,秉性正直,不善逢迎的林氏24代子孫(傳人)林芸洲娶喬家巷戴家之女戴卿為妻。為了撐起這個家,走南闖北於滬、京、津等地幹帳房先生。在兵荒馬亂的三十年代,從河南逃往南方途中川資耗盡,不得不沿途乞討才回到丹陽老家,敲門後精疲力盡癱倒在地,雖經醫治仍不久病故。
其妻林氏(戴卿)性格溫和慈祥,勤勞節儉,禮儀待人,深受親友鄰居們的尊重,尤其是解放前的家庭經濟困難時期,帶領全家子女起早摸黑,辛勤勞動,用印香紙(迷信紙)掙來的微薄收入輔助家用,以維持最低的衣、食、住、學(學費)生活,常常是清晨天未亮就起床,做到深夜十二點還息不下來。為了度過家中經濟困難的局面,林氏多方託人先後把幾個十多歲的兒子送到上海等地學徒,讓其從小走上艱難的謀生之路。
老二林俊生14歲在上海十六鋪裕源衣莊當學徒,從替別人叫攤開始到自已鋪設地攤轉做棉布生意,受盡人間磨難,在夾縫中求生存。經多次磨練後與人合夥在上海人民路612號,開設丁德源棉布商店,成了家中經濟來源支柱。
老四林潤桂、老五林金科去滬學徒後,每天雞叫忙到鬼叫,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稍不如意就遭老闆拳打腳踢,人瘦得皮包骨頭,老四林潤桂因每天叫攤不停,還患上了喉音沙啞的職業病。老三林逸民一度被日軍抓去當勞工,後利用在外學徒幫老闆大忙獲得的100元,在丹陽大街(現新民中路)開了家恆康棉布店,穩定了家中的經濟來源。解放後參加了工商聯籌等社會活動,被選為丹陽縣3一7屆人民代表,享年99歲。老大是個典型的的厚道人,一直是林家大家庭的財務內當家。
1947年,老三、老二利用拆資等款項,一手籌建了五進老屋的第一進三間平房,為全家走上安居樂業生活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傳承林氏「致遠堂」祖訓的前提下,歷經生活磨難和挫折的林氏五兄弟團結一心,黃土成金。五兄弟解放前相繼娶媳成家後立下了「正直謙和,勤儉奮發,友愛互助,克己待人」的家風。從此把大家攏在一起,各人收入全部上繳,平時生活費按人口平均分配給各房,各房子女的學費、學習用品等費用,憑單據到老大處報銷。三兒媳鍋剷頭不錯,會燒菜,當了大家庭的廚師長。飯菜燒好後,分給各房,大家一起集中吃一樣的飯菜,和睦相處,生活安定,使這個大家庭充滿著友愛和歡樂。林氏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她靠溫和慈祥的愛心,把幾房都是獨生女兒的媳婦調理得舒舒服服,從不說三道四,始終和諧相處。年末,老大將一年收支帳目如實公布上牆,大家心情舒暢,其樂融融。
林氏五兄弟自立的家風使太家始終和睦相處,關係融洽。那些年的春節是大家庭的大團圓節日,老二和老四從上海回家,總是帶回許多糖果、餅乾和糕點食品,大家圍坐在起,開著家庭團聚會,每個小孩都分到一份糖果糕點,母親林氏也專享一份。但孝敬林氏的糖果糕點事後都又被老人家轉分到孩子們的手裡。直到1962年,國家三年自然災害經濟困難,物資匱乏,大家庭才分開吃飯,但經濟上還是互相支持,仍然保持著一個友愛互助大家庭的挌局。
家門口蜿蜒的內城河清澈見底,那時家家戶戶都在河邊碼頭上淘米洗菜,洗衣服。每年盛夏,成群的周邊居民和小孩都在這天然的遊泳池裡嬉戲玩耍,有的在水裡捉迷藏,膽大的爬到土橋圍欄上高呼口號縱身跳下河裡,好玩極了。每逢此時,林氏總是坐在照壁牆邊看護著孩子們,嘴裡還不停的喊著,當點心,快上來吧,快上來吧!慈祥的林氏於78年95歲的高壽無病仙逝。
「文革」動亂致使林家十多位」老三屆」失去了繼續讀書深造的機會,成了下鄉知青。林洪元、丁渡明、林洪生三人都下放在一個知青小組,他們在農村學會了栽秧、割麥、挾河泥、推獨輪車等農活,得到生產隊、大隊一致好評,受到公社表彰,光榮岀席了縣知青代表大會。隨後林洪元調化肥廠成了業務技術方面的行家,丁渡明成了人民醫院針灸名醫,林洪生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民解放軍汽車修理兵。
林氏「致遠堂」的祖訓和家風也激勵著後人致力遠大理想,奮發向上,克己待人。林家五兄弟雖文化程度不高,但寫起字來和做事一樣,一筆一划都非常認真。俗話說字如其人,林家兄弟在那裡工作都踏踏實實,岀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深受單位領導和同事的好評。
華路五年級的繪畫作品
好的家風讓當年的小孩也養成了好的習慣:每天放學後,看到有拖重物的小板車主爬坡三思橋吃力,林家幾位小孩不約而同就趕快從後面用力推上橋面,星期天還常到汽車站、火車站去幫打掃衛生,替旅客拎行李包,攜扶年邁老人……如今,當年的小孩林鴻昆已成為建築業的高級工程師,由他負責的鎮江商業城、康復醫院外科樓獲建築揚子杯大獎,多篇論文在國家級、省級刋物上發表,林芸被評為鎮江市好人。
曾經為林家爭得榮光的林玉華已從大使館參贊崗位上退休,林玉蘭也從交通部海事局局長位置上退休,央視的「丹陽人在北京的電視上」曾專門作了介紹。林家的女婿李儉春在南京軍區總醫院從事40餘年的疑難心血管病的科研、教學和治療,被患者稱為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平易近人、診斷準確、用藥恰當的治病救人好大夫,在文職副軍職心內科主任崗位上退休。林金玉是林家獨女,在北京的服裝廠工作任勞任怨,是林家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
林淑珍四川大學畢業後,不畏山高地險,生活艱辛,紮根四川涼山最貧困山區的兒童教學,放棄調回江蘇和在當地任縣長的機會,不僅被評為涼山地區勞模,還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教育扶貧成為涼山洲整體脫貧攻堅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淑珍是林家的光榮,也是林家友愛互助家規的傳承。
林家一貫與人為善,還不時拿出一些錢來支助附近比較貧困人家的生活和子女上學,深受周邊附近人們的好評。
林宇軒三年級的書法作品
如今,林家這個大家庭共有成員92人,其中畢業於北大、復大、南大、川大、政法大等大學生42人,他們在政府、政法、科研、教師和金融系統的工作崗位上幹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小字輩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已成為碩士研究生,有的已到國外留學,小學三年級林宇軒的書法作品、五年級華路的繪畫作品也小荷露岀了尖尖角,六歲的林奕宏天天痴迷於電梯、機械方面的知識,夢想長大當個該行業的專家,他們是林氏大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國的未來!
丹陽有這樣一個充滿友愛和希望的大家庭令人羨慕、值得點讚和推崇!
一個充滿友愛的大家庭
編輯:蔡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