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磨鐵詩歌獎」頒獎朗誦會,將於2020年11月14日(本周六)下午14:00在北京碼字人書店(和平裡店)舉辦,歡迎識別海報中的二維碼,報名參加。
特別策劃
磨鐵詩歌獎·2019年度漢語十佳詩人專訪
本期發布:陳克華 X 歐陽昱
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上縣。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日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榮總眼角膜科主任,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兼任副教授。大學時代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任《現代詩》復刊主編。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臺灣年度詩人獎等獎項。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劇本、影評等超過五十冊,並有詩集被翻譯成英文、日文、德文、韓文出版。曾應邀出席法蘭克福書展、香港國際詩歌節、北京世紀壇中秋詩會等文化活動。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個人展覽。
❶
裡所:我們先從愛情談起吧,我非常喜歡《完整》這首詩,讀了多遍,我喜歡你在其中談論愛情時那種肯定式的、篤定的語氣:「世上沒有殘缺的愛情。從來沒有。/ 愛情從來就是完整顯現⸺」,你另一首詩《我要你》,也是在寫一種愛情的絕對性和完整性,同時你也寫過更多與性愛、身體、禁忌有關的詩,可以說愛情、情慾是你詩歌中的一種基礎原動力嗎?為何你格外偏愛這一主題?
陳克華:的確,比較其他詩人,我詩中情與慾的比例頗高。一直以為情慾的開展,是一個人肉體出生後的另一次「出生」,是個人的史詩。一個不能直面內心情慾的人,往往人格是畸型或扭曲的,人生的道途亦會深受影響。而個人情慾和社會規範先天犯衝,在生命開展過程中,這其中的碰撞和鬥爭是文藝故事和詩歌的源頭之一。而我為什麼偏愛這個主題?大約因為我是個情執很重的人吧?!情慾是我人生的主題,必須修完的功課。
裡所:你有很深厚的醫學背景,我也因此注意到,在你的詩中,身體和器官,總是以一種更為自然的狀態出現,也因它們的客觀性而顯得純潔,即使是在某些情色詩裡。這非常有趣,作為醫生的眼光打量人體時,往往更關注什麼?作為詩人時呢?而你同時既是詩人又是醫生!
陳克華:人體於我(詩人身份)是宇宙最大的奧秘,醫學(西方)不過是看待人體的一個角度而已,中國文化裡有許多更有意思的東西(譬如道家)。當我行醫時,人體更像是一具精巧的地球進化的機器,承載人類生存/審美的功能,我也更理性些。這理性或多或少滲透進我的寫作。在文風普遍保守的年代,我因此被貼上觸犯禁忌的標籤。同時「身」與「心」於我也不是截然二分的,他們是一而二又二而一的。因此一個好的詩人不可能只見其一,而対另一面視而不見。而我的情慾詩如果因此顯得「純潔」,那單純只是因為我的情慾是純潔的。
裡所:在你不少詩歌裡,你都能很自然輕易地打破性別界限,性別不再是男與女這二元對立的,《至神秘》這樣的詩,我作為一個女性看了都很慚愧,當然也很激動,因為你把排卵和生育這件事寫得如此生動和神聖。這種對性別界限的打破,來自你本能的生命觀嗎?你如何看待生命和性別?
陳克華:如果人有靈魂,那靈魂必然沒有性別。或說超越了性別。女性的排卵/生育呼應著宇宙天體的週期運行,光是這一點還不夠神奇神秘?我寫作的自我要求之一,就是不要有固視化的性別觀點,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的。因此也対純粹以男性或女性觀點的寫作不太入眼,但從性別出發進而超越性別另當別論。廿世紀後女權運動興起,女性觀點成了某種「政治正確」,這対文學其實也是一種傷害。以前讀佛經讀到菩薩是「非男非女相」,十分震動又好奇,我想我的寫詩,應該也算朝菩薩境界的一種嚐試和努力。
裡所:你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大陸的當代詩歌?對比臺灣的詩歌環境,你最初對大陸詩歌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陳克華:應該是從上世紀「矇矓詩」開始。當時感覺十分新鮮,因為和臺灣的詩歌不同,各自承襲各自的詩歌傳統和文學養分。特別喜歡顧城。普遍而言語言也比較鮮活少「文氣」。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比較「接地氣」。臺灣現代詩受太多「前輩大佬」們的影響或說制約,年輕詩人很難走出自己的路。大陸相対就框架少多了,許多天才之作,完全是渾然天成。這些作品給了我許多啟發。一個臺灣詩人年過五十如我,因此成天都還想著如何改造詩風,都是大陸現代詩的緣故。
裡所:你提到從2019年才接觸到口語詩,並說口語的融入,擴大了可以表達的範圍,並你看到了詩歌的新的可能性。這個說法很坦誠,也見出你非常樂意接受和吸收新鮮的東西,那2020年的寫作,在語言層面,也延續著對日常口語的使用和探索嗎?
陳克華:口語詩所標榜的「事實的詩意」,把我帶離以往寫詩偏重「修辭」的窘境。真是一個難得的機緣。況且古人早說過「修辭立其誠」。這個「誠」字很難,很有意思,幾乎是個無止盡的剝洋蔥的過程。我當然會繼續口語詩的寫作,這是謬思給詩人一個最好的禮物。我希望這「另闢蹊徑」,將來也能走成「康莊大道」。
謬思真的無所不在
裡所:你的詩歌在臺灣讀者多嗎?我知道你也獲得過《聯合報》文學獎詩歌獎、「臺灣年度詩人獎」等臺灣詩歌界的重要獎項,那獲得一項來自大陸地區的詩歌獎,對你而言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陳克華:相対於臺灣許多中生代詩人,我的詩的讀者數目算是比較多。有些人是透過流行音樂知道我的,如那首「臺北的天空」。年輕時還是引人側目的「得獎專業戶」。多年累積下來,即使不是詩的讀者,也曉得有位「詩人醫生」,還會寫歌。但詩在臺灣(和全世界其實一樣),都算是少數。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而其實我也不是第一次在大陸得獎,但純民間的好像是第一次。意義格外重大。當然還是希望將來能在大陸出版一本個人的詩歌選集。
裡所:我也希望以後有機會做你詩集的編輯。你怎麼評價臺灣這20年的當代詩歌?如果想請你推薦一些值得關注和閱讀的臺灣詩人給我們,你會推薦誰?
陳克華:廿一世紀後的臺灣現代詩呈現嚴重封閉式的「感性迴圈」,詩人們個個飽讀詩書,下筆成章,文字素養高超,譬喻信拈來,但也暴露了書斎文青式寫作的缺失和侷限——重複性的象徵主義,與日常語言的嚴重脫鉤,詩的語彙的近親繁殖,表現為一切詩的遊戲的疲乏感和無力自拔。這樣的詩的未來是值得憂心的。如果將臺灣詩人粗分為老中青三代,那麼老一代較為大陸讀者所熟知,我就不多提了,中生代有羅智成、夏宇、楊澤、零雨等。新生代普遍創作時程不夠長,表現上上下下,很難舉例,有些也力圖表達新一代的趣味和觀點,還是值得關注。
裡所:你非常強調寫作中的自由和創新,這一次的十佳詩人裡,歐陽昱也是一位非常強調創新和實驗性的詩人,你怎麼看待他的作品?
陳克華:関於歐陽昱的作品我讀得不夠多,可否請你多發一些來,我讀後再回答這個問題。
裡所:我看到前不久你剛做了一個新的藝術展,「珠事大吉」,那些用珠子完成的裝置作品顏色和造型都非常炫目、奢華、瑰麗,為什麼做了這樣的一批作品?另外,藝術方面的創作,比如視覺藝術、繪畫和裝置,和你的詩歌之間有什麼共生關係嗎?
陳克華:如果口語詩說的是「事實的詩意」,那我的珠珠裝置藝術就是「物質的詩意」。透過日常用品的「俗豔」(Kitsch),用膠合方式創造出日常裡被遮掩或忽略或壓抑的「詩意」。如果說我寫詩是「文字」的收集癖者的私密遊戲,那這些裝置藝術就是「珠珠等華麗物件」之戀物癖者的內心風景。其實有著內在的共同邏輯關係。只能感嘆:謬思真的無所不在呵!
陳克華授獎詞
臺灣詩人陳克華以《手機》《至神秘》《這時代》三首詩歌滿額入選磨鐵讀詩會的「漢語先鋒·2019年度最佳詩歌100首」。
對於大陸詩壇來說,陳克華是熟悉的陌生人。說熟悉,乃因提起臺灣中生代詩歌,不可能不提及陳克華;說陌生,是因為新世紀以來,兩岸真正有創作活力的先鋒詩人之間的交流日漸稀少,大陸七零後已降的詩人,不知陳克華久矣。
不知陳克華,乃是對當代漢語詩歌的重大無知,就如同不知紀弦乃是當代意義上的漢語現代詩鼻祖一樣。兩岸詩歌,終究並未匯攏,而是各行其是,難免造成詩歌史意義上的常識之欠缺。
2019 年,陳克華通過微博和微信重新進入大陸詩人的視野。對陳克華有一定認知的詩人,驚詫於其至今仍然量大質高,創造力越發高昂;不熟悉陳克華的年輕詩人,則驚訝於漢語詩歌在彼岸另有高峰。
陳克華寫得多,看似隨心所欲,但若甄選出其傑作,自可見其法度之森嚴。2019 的《手機》《至神秘》便是其中之典範。《至神秘》一詩,構成漢語當代詩歌的某種巔峰體驗。
陳克華觸及題材之廣泛,寫作方式之豐富,詩歌意志之自由,創作力之活躍,皆為當代之罕見。2019年的陳克華,傑作紛呈。
為此,我們評選陳克華先生為「磨鐵詩歌獎·2019 年度漢語十佳詩人」。
磨鐵讀詩會
沈浩波執筆
陳克華受獎詞
2019 年是我接觸口語詩的一年。口語詩所標榜的「事實的詩意」,在某種程度上,為我長久以來詩創作的困境,提出兩個解決之道。一是「訴說」方式。因為在臺灣寫詩,感覺最終總脫離不了語言的問題⸺_ 新詩並非由日常語言孵化,而是從無數閱讀當中提煉壓縮而成,詩詩近親相交,成了走不出的循環。語言鮮活富生命力的口語詩,於我無異一記當頭棒喝。二是直面「事實」。這對一向以文字想像力和象徵能力自詡的我,又是一項高難度的挑戰。從口語詩最好的作品當中,我看到又一個詩意的巔峰的可能。那是繆斯朝我展示的全新的星光,或將統領未來整個宇宙夜空。
我於2019 年跨出了口語詩的一小步,一年的創作為時尚短,感謝主辦方的謬愛,頒給我這樣重要的獎項,在如許鄭重的注視當中,我怎麼能不繼續朝「事實」的深處出發?
歐陽昱,詩人、翻譯家、作家,墨爾本La Trobe大學澳洲文學博士。曾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思源」學者兼講座教授。已出版中英文著譯近百種。獲得包括雪梨快書詩歌獎、澳中理事會翻譯獎在內的多種文學獎項。2011年被紐約《明鏡》月刊評選為十大最有影響力的海外華人作家。磨鐵詩歌獎·2018年度十佳詩人。
❶
裡所:蟬聯獲得2019年度的漢語十佳詩人,在你意料之中嗎?你現在如何看待獲獎(不只是指磨鐵詩歌獎)?歐陽昱:總的來說,我寫的詩是不大可能得獎的那種,連發表都有困難。比如我今年出版的英文詩集Terminally Poetic(《不治之詩》或《詩入膏肓》),早在1999年就成書了,投稿到所有出版社都被退稿,直到我乾脆不投為止,所謂寫詩寫到不投為止吧。但去年找別的東西時無意中碰到這個稿子,才驀然想起,於是考古發掘一般發掘出來投了出去,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出版社的來信,說要接受出版。這算是我發表歷史中最有意思的一段經歷:擱置二十年,一夜即出版。因此,從這個大規模被拒斥、被退稿、被不接受的意義上講,磨鐵連續兩年給我「十佳」,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也是讓我感動和感謝的。在澳大利亞,我出版的英文詩集,也有幾次曾經獲得提名獎,但要是把獎給我,這我覺得幾乎不大可能,因為我的東西,無論是語言風格,還是題材選擇,還是先鋒取向,都是跟獎幾乎無緣的東西。裡所:你開始寫詩是在1980年代初吧?還是更早?那時你還在中國,當時你的詩似乎就在追求完全不同於朦朧詩,不同於泛抒情詩歌的語境,會更強調意象的準確,強調個人情感,那時的寫法是出於何種考慮?歐陽昱:我寫的最早一首詩是1973年的3月20日,那時才17歲。不久之後下放,又寫了不少詩,這是70年代的詩和80年代的詩,我都收在一部大部頭詩集《呼的吸》中。我對詩歌的追求很簡單:必須創新,創新第一。我只想寫跟任何人都不一樣的東西,甚至跟自己都不一樣的東西。每首詩都不重樣。我討厭抒情,討厭詩歌化妝,討厭當時80年代報紙雜誌上發表的幾乎所有東西。一個字:不看。1991年我離開中國時,只在《飛天》上發表過一首詩。其他大量囤積的詩歌中,二十多年後逐漸浮出水面,得到好評。80年代的寫詩是反骨似的,跟一切對著幹。歷史越不喜歡的越要寫,詩歌越不喜歡的越要寫,時代越不喜歡的越要寫,雜誌越不喜歡的越要寫,反正就是跟你對著幹,是絕不考慮後果的寫作。事實證明,越超前的作品,越遭當世白眼,越被後世接受。真是絕妙的諷刺。裡所:你是哪一年離開中國去澳大利亞的?這個離開,對你的寫作而言,製造了一個明顯的分割點嗎?歐陽昱:這話說來很長,太長了。我1991年4月19號這天抵澳讀博,1994年底交稿,1995年年初拿到博士學位,從此再也找不到工作了。在這個國家,來自中國讀英語文學博士的(我讀的是澳大利亞文學博士),基本就是這個情況,上了天也就下了地。從1997年起,我開始走自由寫作的路,主要用英文寫作,到2010年就出版了三部英文長篇小說,其中兩部得大獎(一部一萬澳元,另一部兩萬澳元)——哦,對了,這裡要說一下,這也是得獎的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凡是你想著得獎的,那獎肯定不會來。凡是腦子裡連一個關於獎的念頭都沒動過的,那獎很可能就來了。我這兩個長篇在全球退稿方面,第一部有28家,第二部也有十五六家。但這兩個獎就是這麼自動掉下來了。我最近出版了《飄風》這部詩集,500多頁,是我1991年來澳後到1999年這十年中寫的中文詩,在風格上應該是跟在中國寫得很不一樣的,分割得極為點(回答你的「分割點」問題),比如其中的《B系列》,就是拿到全球的中文世界,就是在我死後,也不大可能發表出版(當然,其中一小部分曾在紐約的《一行》和溫嶺的《三角帆》上發表過)。裡所:開始在語言和形式上,做幅度很大的實驗,比如中英文混雜、完全打破語法標點的限制、破壞性分行、圖像等形式的加入,等等,這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什麼原因讓你如此去打破詩的邊界?歐陽昱:這麼說吧,所有這些大尺度大範圍的玩法——我現在對詩歌沒有別的最高標準,我的最高標準就是:好玩。很多現在發表的詩歌一點都不好玩,恕我直言——其實源自我早年讀大學英文系時寫的詩歌,比如那時,屎尿就已進入詩歌,雙語就已進入詩歌,未來(我寫的未來詩)就已進入詩歌,故事(我的故事詩)就已進入詩歌,拼音就已進入詩歌,肆意破壞的標點符號就已進入詩歌(比如有書名號卻無標題的標題等)。這與我學英美文學有很大關係,因為我讀的無論小說還是詩歌文本,都是直接閱讀原著,能看到很多不是翻譯或翻譯中失落了的東西。進入澳洲近三十年,我又開創了其他很多前沿。比如,我現在每天散步,都在手機上「說詩」,這比口語更口語,因為我直接說,手機直接記錄,每天至少5首詩,最後抄錄幾百首把人都快累死了,所以說手打斷了(的確已近勞損)。今年8月這邊封城宵禁,我一個月寫了三百多首詩,而且幾乎每個月中文英文加起來平均要弄一兩百首。而且,我也不再把詩看得那麼不得了,它就是我生活我生命的一個部分,我對它沒有功名心,沒有功利心,它對我來說只是我的呼吸而已。裡所:如果詩的邊界能被無限破壞,可以突破文字的種種限制,那詩到底是什麼?歐陽昱:我不想對詩加以定義,如果非要加以定義,那我對詩歌的定義就是自由。如果詩都不能自由,詩都要加以種種限制和標準,那還寫詩幹嗎?詩歌的自由就是不斷打破限制的自由。同時,如上所述,詩就是我的呼吸,是我呼吸時留下的痕跡。人一旦不在,還能從詩行中呼吸到詩歌的呼吸。裡所:你說過在藝術創作中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創新難免意味著「破」,同時我也能感覺到,經典性的審美力量,依然在你寫作中起著很大作用,你如何平衡這兩者?歐陽昱:不破不立、有破有立,破就是立,立就是破。破立也就是魄力。比如我的短長詩《破立》中,開篇幾句就是:「氣候鳥/理想念/因素菜/戰爭先恐後」。你說它是什麼,它就不是什麼。你說它不是什麼,它可能就是什麼。再舉幾個實例來破一破吧。這幾年我創作的路徑,都是通過破而開闢出來的,比如說雙語詩、自譯詩、聲音詩、錯誤詩、拾得詩、散文詩、拼音詩,等。而且我的破至少是兩個向度的:創新和創舊。這在我們的「砸詩群」裡演練得很多,在此就一言難盡了。這種破還表現在題材方面的開拓,比如,我寫了相當不少的「翻譯詩」,即以翻譯為題材的詩,這種詩寫起來很過癮,因為涉及語言,還有跨國故事等,只是對單語讀者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挑戰。總的來說,破就是創,不破何以能創?詩歌不創新,不在語言、題材、手法等各方面創新,這樣的詩歌恕我無興趣。裡所:非常大量的寫作,一個月幾百詩的量,寫完你自己如何判斷哪些詩好?哪些詩寫廢了?因為我們很難說自己寫的每一首詩都很完美。歐陽昱:判斷有三。1. 自我說不,一看即知。2. 拿去投稿,或有所取。3. 按下不表,暫不示人,若干年後,或有定論。一個詩人寫的東西,不可能首首都完美,這是肯定的。有些自覺好的,別人不一定覺得好,有些別人覺得好的,在國內可能覺得好,但拿到國外不一定覺得好。這個問題很複雜,一時半會說不清。咱們有時間再細論。裡所:如此這般瘋狂地寫作狀態裡,你有沒有倦怠的時候?有沒有自我重複的感覺?歐陽昱:倦怠沒有也不必有,因為寫作對我來說就是休息。自我重複肯定有,這就要求具有強大的自我批評精神、自我挑剔精神和自我看不起精神。在自我得到徹底張揚的時代,也就是要經常否定自我的時代。自鳴得意是不行的。詩是孤獨的唯一解藥
裡所:你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每天有多少時間用在寫詩、譯詩、做詩歌交流,以及思考與詩歌有關的問題上?歐陽昱:我去年五月初離開在上海任教了7年的大學(從2012年起),回到澳大利亞,又重新過起自由寫作、自由翻譯的生活。寫作和翻譯幾乎各佔一半,翻譯多時寫作少一點,翻譯少時寫作多一點。每天從一早開始就寫詩,到中午出去散步又說詩,所以花去的時間挺不少。詩歌方面的交流,主要以我開辦的微信群「Otherland 原鄉砸詩群」為主,這個是每天都要參與和指導的,一種義務性的、公益性的工作。至於「思考與詩歌有關的問題」,這個主要也是通過寫作來進行的,比如我繼在臺灣發表了《乾貨》(詩話)上下冊後,現在又在寫《乾貨》的第三卷,依然繼續談與詩歌有關的思考、詩考,還寫作出版了我談詩歌和文學的《微論》,目前正在寫作中的還有《微詞》(關於文學、詩歌、哲學等方面的思考)和《無事記》(已經寫到第二十一卷了),等。裡所:在上海任教期間和現在的「砸詩群」裡關於詩歌寫作的指導,在你的影響下,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詩人了嗎?他們在寫哪種風格的詩?歐陽昱:在搭建本群期間,我還開辦了英文的砸詩群(Smash Poetry),主要是供我教的英文研究生進行教學用的。因為各種原因,中文砸詩群人出人進,人口流動性較大,但核心的一批人都還在那裡,如果說比較成熟的,應該有(排名不分先後)漫塵、朵而、張萌、任意、潞璐、張春華等。這一方面是他們過去本來已有的功夫,一方面也是進來後的發展,但每個人的變化都是不一樣的,比如張萌的拾得詩、潞璐的圖片詩、朵而的後朦朧詩、任意的口語詩等,都是玩得相當不錯。歐陽昱:砸詩群的全名是「Otherland原鄉砸詩群」。《原鄉》雜誌是我於1996年在墨爾本與孫浩良和丁曉琦一起創辦的,從第二期我接手,一個人主辦至今,已經辦到第四十期了。2012年我到上海某大學任教,講授英文創意寫作和文學翻譯後,又於2017年7月3日正式創辦了「Otherland原鄉砸詩群」。創立該群的目的很簡單。一,讓大家有詩能互相分享,但必須匿名發布。二,閱讀過後通過「砸」詩進行評論,滿評後再揭底這是誰的作品,發表詩人關於該詩創作的自評,所謂批評和自我批評也。宗旨有幾次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創。現將最新的宗旨和群規放在這兒,供大家欣賞,有興趣者不妨跟我聯繫,我們無比歡迎:波德萊爾說:可以一周不吃,但不能一日無詩(Man can live a week without bread but not a day without poetry,歐陽昱譯)。「什麼是詩?現在這個問題越來越簡單了。你說它是詩,它就是詩,你說它不是,它就不是。所謂先鋒,就先鋒在這兒。然後一片片地拓展詩歌或詩歌的空間。凡 是不是詩的,都令其為詩。詩的類型:清單詩、圖片詩、拾得詩、雙語詩、自譯詩、拼音詩、錄音詩、耳語詩、英漢互譯詩,等。本群對好詩的稱謂是:砸不動。對差詩的形容是:不好玩,或:這樣的詩,以後不要拿上群來了新規:本群不養懶人。請長期不說話者、不想說話者自動離群,不要耗在群裡浪費時間和空間。關於群規,必須重申一下:1. 凡三天不參評一句者,無論任何理由,請立即退群,否則請出群。2. 這條規則,對無法以中文寫作的外籍人士暫不適用。3. 取消觀察員的特權制。本規則從今天,即2019年1月29日上午砸詩開始時執行。須知,此群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你若有新作,可來此一秀,並能得到至少六人評論。這是我們與其他墳墓詩歌群最大的不同之處,在那些地方,你把東西扔出去,你就真的等於把東西像扔垃圾一樣扔了出去,絕對不會有人說一個字,全都好像死絕了一樣。此群的第二大好處是,我們的公眾號會每隔一段時間,都推出新的一期,把過往被砸出來的好詩推出來以饗讀者。此群的第三大好處是,凡是群友,都會邀請來參加原鄉編選,按你自己的口味,編選你自己喜歡的詩歌。就這麼簡單,就這麼不複雜。如果3天72小時,7.2秒鐘的時間都不肯花來說一句話評一句話,這樣的自私者和鄙視不屑他人者,此群稱為3黑,然後一腳踢出群。謝謝大家!
裡所:這次的十佳詩人裡,陳克華和你有一個相似點就是,你們都不生活在內地,同時,因為某種「不在場」,你們的詩歌裡,都有相對新鮮的元素在,你以前就關注過他的寫作嗎?包括這次我們選發的他的作品,你怎麼看待他的寫作?歐陽昱:不在場最好,因為詩歌也需要社交距離和心理距離,最好是遠得不能再遠的社交心理距離。這就是我為什麼總是強調遠離,只有遠離,才能呼吸到沒有人氣也不需要人氣的新鮮空氣,只有遠離,才能寫出不一樣的東西、不在場的東西。陳克華我老早就注意到了,還買了他好幾本書,是個很有意思的詩人,比如他的《「肛交」之必要》這首詩中說他的「肛門只是虛掩」這句,就很來勁,但在大陸,這是否會被接受?我很懷疑。不過,在兼具LGBTIQA七種性別的時代,大家也應該習以為常了吧,畢竟臺灣同性戀已經可以合法結婚了呢。裡所:這麼多年生活在澳大利亞,這樣的「異香」如何影響著你的詩?在你初到澳大利亞的一些詩裡,能看到當時生活的艱辛,以及文化之間的撕扯感如何作用在你身上,現在如何看待「移民」前期經歷的生活?你有所謂的「鄉愁」嗎?歐陽昱:最大的影響就是幽默。我在澳洲大大小小的各種朗誦會恐怕都有幾十次了,有一點是特別值得提出的,那就是每次朗誦,下面都會發出爽朗或會心的笑聲。好的詩歌,不一定要靠幽默取勝,但富含幽默的詩歌,絕對高詩一等。我一向厭惡故作深沉板著一副痛苦臉動輒就流淚的詩歌。第一個十年(1991-1999)我在澳洲寫的中文詩,是有一些體現了強烈的「撕裂感」,但更多的卻跟藝術相關,如《飄風》詩集中的《犯人系列》(4首)、《行為藝術作品系列》(18首)和《靜物與動物寫生系列》(24首)等。老實講,我很煩「鄉愁」這種。對我來說有的只是鄉不愁,我就曾寫過一首《不思鄉》的詩,打擊力度是比較大的,也是很不歌頌的那種。所以,拿到哪裡都發表不了,最後哪兒都不拿了。裡所:但你在各個階段的詩裡,經常會寫到孤獨,孤獨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有沒有想像過,如果一直生活在國內,孤獨感會有所減少嗎?歐陽昱:人能得各種癌症,唯獨得不了的癌症是心癌。孤獨就是人生的心癌,那是動什麼手術都無法摘除的。有詩的人有福了,詩是孤獨的唯一解藥。裡所:用英文直接寫作的詩歌,在你作品裡,佔多大比例?在英語環境裡反觀漢語和漢語詩歌,你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可以分享一下嗎?歐陽昱:英文比例沒計算過,但厚厚薄薄地也出了十幾本英文詩集,也可以說給澳大利亞詩壇吹進了一股新鮮空氣,因為他們很少看到那麼用英文直抒胸臆的詩。英語和漢語,其實不是絕對的。2002年我去舊金山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時,第一次意識到,在舊金山的唐人街,是可以住一輩子不講英語也能生活的。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之好,什麼少數民族語言都能提供口譯和筆譯服務,基本也可以不用講好英語照樣活下去。作為雙語詩人的漢語部分,失去了讀者卻獲得了徹底自由,能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而且能夠自己把自己的中文詩譯成英文拿去發表,這是多麼好的一件事!作為雙語詩人的英語部分,天地就更開闊了,全球的英文世界,沒有不可以去玩樂一番的。裡所:六十多歲之後,你最在乎的是什麼?詩對現在的你而言,是什麼?歐陽昱:進入六零後,我才體會到二十多年前一個澳大利亞白人作家在我三十出頭時跟我講的話:你到六十後才會知道,那是寫作的黃金時代。現在進入六零後,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我不僅每天至少寫五首詩,而且同時寫三四本書,同時看二三十本書,具體怎麼個玩法就恕我不多說了。詩對我來說,依然如故一如既往的還是我的呼吸,它簡單至極,一點也不複雜,小到涵蓋一切,大到什麼都沒有。謝謝!
歐陽昱授獎詞
詩人歐陽昱以《細鞭尾》《豐滿》《爾蘭的雨》三首詩歌滿額入選磨鐵讀詩會的「漢語先鋒·2019年度最佳詩歌100首」。
漢語詩歌之所以遠不能僅僅是一個大陸概念,除了彼岸的臺灣詩人幾十年來創造的現代詩奇蹟外,新世紀以來,亦越來越因為像歐陽昱這樣的詩人,正在塑造嶄新的、世界性的海外漢語詩歌。定居墨爾本的歐陽昱,一個人就構成了一個詩歌現象。如果沒有歐陽昱在新世紀的崛起,海外漢語詩歌僅僅是一個文學概念,而缺乏足夠的、能獨立於大陸體系之外的創作實績。歐陽昱不僅
帶來了豐富的新文本,還帶來了漢語詩歌新的高度和新的美學。
與陳克華不同,歐陽昱與大陸詩歌聯繫較多,因此我們能清晰地觀察到歐陽昱的詩歌發展歷程。他幾乎是當代漢語詩人中,最具創作活力、最敢於突破和創新的詩人之一,是個鐵了心的先鋒派,在實驗性的形式主義領域,他是走得最遠的詩人。他的寫作,持續不斷地帶給我們審美的新意。
同時,歐陽昱2019 年入選最佳漢語詩歌100 首的三首詩中,竟有兩首—— 《細鞭尾》和《豐滿》——構成了一種傳統意義的經典詩意,同時在形式和詩意的結合中又產生了美學的新意。
出生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歐陽昱,正充滿活力地構建著自己越來越豐富的詩歌體系。
為此,我們評選歐陽昱先生為「磨鐵詩歌獎·2019 年度漢語十佳詩人」。這是歐陽昱繼上一屆獲獎後連年蟬聯此獎。
磨鐵讀詩會
沈浩波執筆
歐陽昱受獎詞
這份受獎詞的主題是「以詩歌對付沉默」。我在一個沉默的國家,已經沉默地生活了很久,距今已有二十九年矣,加上我在中國生活過的三十六年,真的已經很長了。
在太陽地下走,在有光的地方走,我的影子也在走,那影子就是我的詩,它從我1973 年寫第一首詩起,已經陪我走了整整四十七年。
在疫情最嚴重的愛您愛您(2020)年,我的詩歌未因社交距離、身體距離、心理距離等各種距離而沉默,反而越寫越多,8月份一個月,中文寫了三百三十首,英文寫了八十四首。而在今年頭九個月,我一口氣出版了十四本原創中英文詩集、小說和譯作,其中一本英文詩集Terminally Poetic(《不治之詩》)1999 年就已定稿,投遍全球,無人問津,去年找文件偶然碰到後試著投出去,次日就被南澳一家出版社接受。在一個以沉默著稱的國家,沉默二十年也不算太久。
因為寫得太多,我手已經打斷,有詩為證:
《8.12pm》
詩歌真壞
把我右手弄斷了
現在又把我左手
的小手指
快要弄殘
都不知道是為什麼
弄殘的
每天早上醒來
左手五指蜷曲
伸展不開來
詩歌真壞
一個月四百一十多首詩
把我手都打斷了
寫這首詩的當日,「磨鐵詩歌獎」的授獎消息就來了!我從詩的沉默中甦醒,驚喜而又興奮,特撰此文,深表感謝,同時也祝賀艾蒿、陳克華、侯馬和釋然等兄弟姐妹詩人獲獎!
磨鐵詩歌獎特別策劃
2019年度漢語十佳詩人訪談系列
詩是生命的防腐劑 | 王小龍 X 曾璇 | 磨鐵詩歌獎特別策劃1
詩和詩人在相互改造反哺 | 盛興 X 軒轅軾軻 | 磨鐵詩歌獎特別策劃2
新書推薦
詩歌工作室
主席、出品人=沈浩波 主編=裡所 值班編輯=胡超
磨鐵讀詩會·月度好詩
投稿說明
1、投稿郵箱:motiepoems@163.com
2、每月28日-30日收稿
3、投稿者請精選6首以內當月的詩作
4、因閱稿工作量太大,請做好精選,不要多選
5、請隨投稿附百字以內小簡介
6、凡投稿者均會收到一份自動回復,不要重複投稿
7、是否入選請查看磨鐵讀詩會微信公眾號的「月度好詩」專刊
8、優秀作品也可能會被選入「五人行」「在中國寫詩」等其他欄目
如需轉載請先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