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三口人,以前一直靠種植水稻、玉米和外出打零工生活,自己想發展產業但沒有資金。去年,經村支書介紹,我與平利縣國盛園藝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盛公司)合作種植卷丹百合,沒想到收入了8萬多元。今年我種了20多畝卷丹百合,再有一個多月就能採收了,預計淨收入10萬元以上。」6月9日雨剛停,平利縣廣佛鎮八角廟村貧困群眾唐波就來到地頭查看百合長勢,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廣佛鎮位於平利縣南部,一鎮跨三縣。幫助貧困群眾脫貧,成為當地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平利縣因地制宜,推出脫貧攻堅「總隊長」機制,讓各級部門一把手一人對接一村,對村上的脫貧攻堅工作負總責,把關鍵少數、精銳力量集結到村、到戶。
擔任八角廟村脫貧攻堅總隊長的平利縣機關工委書記張德全告訴記者,他們利用「黨支部+公司+貧困戶」模式,依靠村黨支部與國盛公司等合作開展產業扶貧。具體做法是由公司提供種子和技術,由農戶自己種植管理,再由公司按照市場價進行回收,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
以前,村裡的坡地種植玉米等作物,收入低,老百姓不願意幹。現在種植百合和辛夷花,管理簡單,每畝地的收益比玉米高很多,老百姓的幹勁不斷提高。張德全說,通過這種模式,像唐波這樣或流轉土地,或在合作社帶動下種植百合、辛夷花而擺脫貧困的人越來越多。
在八角廟村,黨支部書記袁均田為記者算了一筆帳:八角廟村有200多戶貧困戶。2015年開始成立專業合作社後,一部分人進行土地流轉或在種植基地務工,另一部分人種植百合或辛夷花。目前已經有160多戶貧困戶獲得收益,戶均增收近3000元。周圍的鐵爐、鬧陽坪、松河、秋河等村紛紛加入進來,預計今年這幾個村的百合種植面積在千畝以上,辛夷花的種植面積達萬畝。產業扶貧在八角廟顯現出強大活力,目前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前來賞花,成了當地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八角廟村村民潘際軍現在是國盛公司的「員工」。正在雨後苗圃裡勞作的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土地都流轉給了公司,現在負責幾十畝辛夷花苗的管理,每年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還有打工工資,比外出務工強很多。
國盛公司負責人侯國智對記者說:「雖然我們獲得了2019年『最美扶貧企業』的讚譽,但為了帶動更多鄉親依靠產業脫貧致富,下一步,我們將吸納更多貧困戶,讓百合成為老百姓脫貧的『金疙瘩』。」
責任編輯:林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