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有集市之吳村廟和前衛集市
圖文 王小剛
(古老的吳村廟集市廟會)
在東王莊的木頭市消失沒落後,有一度木頭市攆到了吳村廟集市上來,給吳村廟古老的集市增加了人氣,更加熱鬧了。
吳村廟最早叫無村廟,就是只有廟沒有村,後來人口越來越多,人口聚居有村了,廟卻沒有了,再後來就改叫吳村廟了。從古至今,吳村廟集市都是一條窄小的街道,賣菜的,賣豆腐的,賣水果的,賣糕點,炸油糕油餅的,賣餄絡涼皮的,賣神仙粉的,都一街兩行各自佔地自由買賣。街道上最有名氣的是樊家的坨坨饃和肉夾饃,位於街道北頭和法院挨著,樊老先生早已故去好多年,如今子承父業依然做著廚師的行當,要是逢集夫妻倆在街道上,自家的門面房還是打坨坨饃,還是賣肉夾饃餄絡涼皮,雖然打坨坨饃依然是傳統古法木炭烤制,可是現在回去上集時,偶爾興致來了品嘗一下,卻吃不出兒時的味道。不是人家做的不好,可能是真的沒有兒時的那種飢餓感,吃什麼也不覺得香甜可口。這樣的話不敢讓媽媽聽見,要是聽見了必然要嘮叨嘮叨:「白生生的油饃還談嫌!要是遭年經你們都要被餓死滴!都是吃滴聶瓜子滿了!」
平日裡村裡要是有人家裡過事就請他去做菜,在農村這樣有手藝人的日子,過的要比僅靠種地謀生的人要寬裕一些。記得小時候,在街道東排的中間有一家「國營企業」的農業合作社,模糊的記得主要是收購農產品和出售緊缺的物資,現在早已沒落更換了門頭。東排的南頭還有一家,好像也是國營企業的藥店,在缺醫少藥的年代,藥店的重要性就不容置疑了,藥店的營業員鄉性非常好,待人熱情耐心負責任,醫藥和藥理知識也非常豐富,大多時候她都充當著醫生的角色。鄉裡人雖然皮實,也免不了頭痛腦熱,到藥店給她一說,她就照方抓藥,經常也是藥到病除。我去買藥不用我說,只是問我給誰抓藥,因為她知道爺爺有咳嗽的老毛病,也知道媽媽有胳膊腿疼的毛病。後來好像是國家退出後,她自己還承包了好多年,最後由於年紀大了就關門歇業,給孩子看娃養老去了。當年最紅火的就是藥店對門的獸醫站,不管是生產隊,還是村裡人養的豬羊牛馬,有了毛病都牽到獸醫站讓獸醫瞧瞧,豬娃子撕心的一陣又一陣的嚎叫,大馬在圈裡前蹄使勁的蹬,後蹄瘋狂的亂踢,只有牛和羊默默地流著淚,忍受著治療或手術的疼痛。人們都知道獸醫下手都非常重,有時讓人不忍直視只能埋過臉去。
吳村廟集市上每到過年的初上到十五時,街道就要增加賣燈籠的,這是陝西的一種風俗,出嫁的姑娘要領著姑爺抱著孩子回娘家,舅舅要在十五以前給孩子送燈籠。原上也有像城裡三兆一樣的燈籠村,就是安村的王高頭村,據說燈籠的手藝也是從三兆傳過來的。說是有一個三兆的姑娘嫁到了王高頭村,自然就把做燈籠的手藝帶到了村裡,農村人醇厚樸實,傳幫接帶式的村裡就有七八戶,心靈手巧的人家手工學做燈籠,男人和小夥子就用自行車帶到縣裡,前衛和吳村廟集市上賣燈籠。
過罷正月十五,年就算過完了。春回大地,冬季的積雪悄悄融化,厚厚的棉襖漸漸退去,原上的冬麥被微微的春風吹醒悄然起身,要是恰好下兩場春雨,起身的冬麥就蹭蹭的夜夜生發拔節。春天來了,過了二月二藥王洞的廟會,就迎來了農曆的三月二十八,吳村廟每年一度最大的古廟會,不知道這個廟會起始於那一年,反正人老幾輩都記得有廟會。其實這個廟會就是麥子快要成熟的農忙會,原上就有「三月二十八麥子豌豆亂揚花」的農諺。這時候正是麥子豌豆揚花出漿飽漿最關鍵的時期,這幾天太陽要是能好好曬曬,今年的麥子就又要豐收了。
每年的三月二十八,這天是吳村廟集市最隆重的節日,也是街道最熱鬧的日子,趕會的攤點會從古老狹窄的街道一直延伸到四隊大場,趕會的商戶都提前一天就到達,要預約佔好位置,有賣農具的,有賣大小掃把的,各樣吃貨有普華的蕎面餄絡,灞塬的洋芋餈粑,秦鎮的米皮也來趕會,焦岱的爛牛肉,香村的高莊蒸饃,楊木寨的神仙粉,前衛街道的老婆婆也把自己熬夜精心做的神仙粉,挑著擔推著車趕到吳村廟集會上來擺攤售賣。就是這神仙粉最讓人牽腸掛肚,中國再大的地界就只我們藍田有,而且命名叫「神仙粉!」軟綿細滑,澆上辣子蒜汁醋水酸辣爽口,灑上點綠綠的韭菜花,吃起來稍稍有點苦味那是她特有的味道,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最重要的是神仙粉具有勝似藥物的養生保健功能。吃一碗神仙粉清肺火,解肝腎百毒,調五臟陰陽平衡,上會先吸一碗神仙粉開開胃,再去轉轉,轉累了就吃半斤焦岱爛牛肉喝二兩小酒,舒服囊活滴給個縣長都不當。
每年廟會還會請秦腔劇團唱大戲,這幾年還有歌舞團助興。那幾天周圍方圓的人,老人小孩,姑娘媳婦,在省城工作的,甚至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都趕回來上會。早上急急的趕去看熱鬧,順便採購一些生活必須的東西物件,逛累了就在街道上吃美食喝小酒,午後在戲樓前看唱大戲,晚上看歌舞。三月二十八正是春還未完,夏還沒來的時候,雨雖然非常珍貴,可是老天爺卻保不準,有時說來就來,記得那一年的三月二十八吳村廟的廟會,叫一場大雨給臧了。不僅給方圓村民少了一回逛熱鬧的興頭,品一回美食的口福,也給趕集的商戶少了一次賺錢的機會。不過不要緊,再過十天就是四月八前衛的古廟會。
(古老的前衛集市廟會)
前衛集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都是原上最大的集市了,平日裡只有逢二五八才有集,賣貓賣狗賣雞賣鴿子,販羊販豬娃子的都在前衛中學路口一帶集中買賣。刺耳的豬娃子的叫聲,對前衛中學上課的學生是最大的吸引,也告訴娃們滴今天前衛有集。父母要是拉豬娃子上集來,賣了豬娃子的家長就免不了要給孩子犒勞犒勞,能吃到父母買的餄絡肉夾饃,今天就不用排隊吃學生大灶上的囔囔面了,吃不上的同學那怕聽一下,看一下也是幸福的。可如今豬娃子不管如何嚎叫也沒有娃能聽到了,因為前衛中學已經被合併撤銷了,南原規模最大,資歷最高的中學也適時了退出了教育的歷史舞臺,作為在前衛中學上過學的學子來說,感覺很是不解和疑惑,好好的學校為什麼說撤就撤了。
前衛街道上賣什麼的都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的東西。即便是平時前衛街道上的超市,菸酒商店,菜店,服裝店,鞋店,電器專賣店,賣摩託的,賣電動車的都開門迎客。要是逢二五八有集的時候,他們就把物品支個架子擺到路邊賣,鍋碗瓢盆油鹽醬醋,鐵絲鐵釘直管彎管土產五金,襯衣棉襖,毛衣外套鞋襪要啥有啥。遊鄉的商販就在街道各自圍地支傢伙擺攤做買賣。有現炸的油餅油糕,有現烙的蔥花大餅,有自己做的豆腐腦,有現炸的韭菜盒子,普華的蕎面餄絡,還有老婆婆或巧媳婦製作的神仙粉,涼皮米線等等,各式各樣的藍田小吃應有盡有,各種的生活用具五花八門,各樣的農具樣樣不缺,已經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好多人買東西也是買個興頭,家裡可能不缺的物件高興了就再買一件,拿回家也是閒置在角落。
如果購買收麥曬麥的農具,錯過了吳村廟三月二十八的集會,那就不能再錯過前衛四月八的古廟會了。前衛四月八的古廟會和吳村廟的古廟會大同小異,只是規模要比吳村廟的更大,一直從北邊的前衛中學開始,沿街道擺到了新公路的大亮村邊邊。唱大戲請的劇團名氣更大明角更多,請的歌舞團人氣更高,吼的更美更瘋,逛會看戲看歌舞的人會更多,趕會來做買賣的小商小販也更多,他們的生意也是一家比一家好。四月八那幾天前衛街道上,從早到晚到處都是呼朋喚友,人山人海,人們談笑風生,臉上露著滿足的笑。除了本來就待在農村的鄉親從四面八方趕來上會,還有從縣裡趕回來上會的,也有從西安趕回來上會的,給公司領導說:我老家過會呢,回起逛會呀!這不像請假只是在打招呼,你允許也好,不允許也罷,反正我回去上會呀!當然要是正好逢周末那是最好不過了,不用擔心不用糾結直接回,上會!
街道上見這個人對那個熟人說,看我買的板凳咋樣,全木頭手工做的,結實耐用,坐個十年八年肯定壞不了,如今這手藝都快失傳了,那塑料凳子就招不住,兩年就坐實塔咧。
雖然現在已經過了農耕時代,都是聯合收割機就直接把麥粒收到門口,只等晾曬入倉。可是還是需要一些農具的,只是需求沒有早些年那麼多了。集市上除了吃貨,還是少不了簸萁,蒲鑾,兩米多長的大掃帚,木掀木爬木棍,木凳木椅子,鐮刀鐮床。已經看不到的木頭的犟子,鐵製的犁滑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可以進入農業博物館了。
歷史變遷時代更迭,農村已經被時代所遺忘,人們都在往城裡擠,想賺更多一點錢,想過更好一些的生活,想讓孩子上更好一點的學校。只有像到了三月二十八,四月八這樣的大型古廟會時,在城裡縣裡打工上班的人,才會不約而同的回去上集逛會,順便看看留守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陪他們逛逛街道,吃些當地的美食,給老人買點孝份,給孩子買點時興的新式玩具,給家裡也買點必須的物件,逛了會又急匆匆回城裡上班去了。
每次集會過完,回家的回家,回城的回城,街道又恢復到往日的冷清,鄉村也恢復到往日的平靜,老人小孩相依為命,互相陪伴,繼續過著平和安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