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廟會在物質、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包含集市並且文化積澱遠遠高於集市,本文就以廟會為例。廟會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民間習俗中的一種很特殊的類型。上蔡縣白圭廟會歷史悠久,相傳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始祖伏羲氏(太昊)曾畫八卦於蔡水之濱的蓍草圃上,或謂此為造文字之先,創中華民族文明之始。
漢代人們在伏羲畫卦的地方修建白圭廟(今上蔡縣城東塔橋鄉西部2公裡處,尚存一畫卦臺,即為伏羲畫卦處;臺上有一亭,拱角飛簷,成八角形,上面嵌八卦字樣。古時此處蓍草叢生,據傳蓍草長到一根百莖時,即下有白龜守之(白圭廟的名稱即來源於此),上有白雲覆之,上蔡古八景之一的「雲護蓍臺」即指此)。
據考證,明清至近代是廟會真正定型、完善時期。據《上蔡縣誌》記載:「洪武年間,朱元璋命禮部官員赴上蔡伏羲廟,祭奠人類始祖太昊,並遣官經理伏羲廟歷代祭田25頃,瞻護蓍臺,禁民耕牧。」
上蔡白圭廟會即大盛於明代,時至今日仍是熱鬧非凡。
白圭廟會於每年3月15日起會,會期6~10天,唱大戲祭祀人類始祖太昊。早期的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
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娛樂性活動。因此現代的廟會具有祀神、娛樂、貿易等多種功能,其中貿易、娛樂應該說是最具有實際意義的。白圭廟會從起會之日便匯集了各類商人(當地人為主,多是賣農副產品、香火和飲食;不乏遠處來的以文藝表演為商品的雜技班、戲班、評書藝人等)、遊客,會場人山人海但是井井有條。
人們逛廟會主要是燒香祈福,看看小戲和雜耍,湊個熱鬧,進行娛樂,順便買些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目的並非為了品嘗小吃。但是轉悠半天,必然覺得又餓又累。看到各種好吃的,不免就產生食慾,所以廟會上小吃攤子往往是座無虛席。
在廟會上經營的小吃,有它的特點,一般都是浮攤,有的支個布棚,裡面擺著條案、長凳;有的則只將擔子或架子車往會場邊上一停,任人圍觀,站立而吃。小吃品種多樣,便捷經濟而又實惠。這些小吃風味各異,雖然平時在集市、城裡、鎮上都能吃到,但是由於廟會上濃鬱的人文氣息(人們可以邊吃邊看戲、聽說書、欣賞雜技等,大量來往行人,感受著熱鬧的氣氛),吃起來會讓人覺得有種被文化調和過的味道。
在這裡,小吃只是對傳統廟會文化的一個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