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北京市的地圖,北京有一些帶「市」字的地方會不斷出現在地圖某個顯眼的位置。而現在我們在經過某些地方的時候,經常也能看到一些帶有「市」字的地方,比如,東花市、燈市口、缸瓦市、騾馬市等等。還有我們在電視劇經常看到被皇帝嫌棄的人經常是直接奔「菜市口」,要麼砍了要麼剮了。
市,顧名思義,就是集市、市場的意思。北京城作為明清兩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也是商業繁榮的代表之一。商業發達,這也是歷朝歷代都城最重要的表現。
從皇家、官家專屬的市場到南城「兩街一巷」面對老百姓的市場,北京城涵蓋了一切能夠找到的市場。
明清兩代 商圈圍繞皇城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是天下商貨匯聚之地,是全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隨著元去明興,改朝換代之後,北京城的商業布局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明朝打破了「前朝後市」的舊制,在大明門與正陽門之間的棋盤街形成全城最大的商業中心。棋盤街地處北京城內東、西兩地交通要衝。又是五府六部等龐大中央機構官員的聚散地,因此在正陽門內的棋盤街、正陽門外的廊房胡同(廊房頭條、廊房二條、廊房三條、大柵(shi)欄地區)形成了「朝前市」。
明代北京的市肆,相對集中在皇城四周:城北在地安門外鐘鼓樓一帶;城東、城西的市肆分別在東安門外的東四牌樓、西安門外的西四牌樓一帶;城南的市肆則在正陽門外,相對形成了四個中心。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漕運漸廢,積水潭、什剎海日益淤積,水面縮小,原本北城繁華熱鬧的斜街市商業區也風光不再,逐漸頹落。而東城、西城、南城的商圈逐漸形成。從而明清兩朝形成了最初的京城「一環」的商圈,從東城東單開始,往北到東四牌樓,往西到西四牌樓然後往南到西單。圍繞皇城的一環商圈就此形成。
當時,西四缸瓦市一帶商業發展程度已經超過鐘鼓樓地區。《宸垣識略》中曾稱鋼瓦市。清末時以豐盛胡同東口向北,至西安門外大街西口之間(現為西四南大街南段)為缸瓦市。民國間南縮至大院胡同東口以南,稱缸瓦市大街。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併入西四南大街,現多路公交車設有缸瓦市站。
清朝末年正陽門外的集市,遠處為正陽門牌樓
此後,明朝中期一直到清末,正陽門內外和崇文門外很快發展為巨大的商業區,特別是崇文門,老北京人稱之為哈德門,過去外地商家進京城都需要繳稅的城門,涿州的貢米、米酒都是從水陸運到崇文門,課稅後送往京城裡。有不少小販為了逃稅,將米酒裝進豬尿泡裡面,套在脖子上半夜摳著哈德門的城牆翻入城內。
清朝末年崇文門外的集市
明清時期,北京城商業區比元代的時候分布更廣,形式也更多樣。特別是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南城的青樓酒肆非常繁華,京畿重地的東西南北四城的巡城御史,數著南城的巡城御史最是肥差,雖然沒有外放官員的撈油水,可是成天守著這麼些商家,三節兩壽收取的「孝敬」並不比外放官員少。
市場名目繁多各有講究
除皇城四門外「一環」商圈外,明代北京的市場還有內市、外市、燈市、曉市、廟市等專門集市。
內市設在皇城之內,是明代才有的一個特殊集市。每月逢四在紫禁城玄武門外開市。內市即特許在皇城之內為宮廷和宦官服務的交易市場。由此可見,內市交易的貨物,規格檔次都很高,薈萃了大量傳世奇珍異寶、文物、古董,外人難得一見。
說起南禮士路,如今不少人都會認為這是禮賢下士的意思。但是在明清時期,這條道路並不是一條跟禮賢下士有關的道路。
資料記載,南禮士路早在金元時代就是一條官道。明代建都北京以後,先後建立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祀天地日月諸神。按照舊時的規矩,通身壇門的主道,稱為神路,或神路街,或稱為禮神路。
今南禮士路即是當年通往月壇的主路,明代稱禮神街,清稱光恆街。明朝時,北京的交通運輸工具落後,而阜成門是北京城專門走煤的城門,門頭溝盛產的煙煤從這裡直接進入。
不發達的運輸業,造就了這裡成為騾、馬、驢、駱駝等畜力的租賃和買賣市場,所以這裡成為驢市路,而今禮士路北口,有驢市,稱驢市口。而且當時在附近還有著名的白雲觀,此處經常舉辦廟會,於是騎驢遊白雲觀就成了當時的時尚。1911年以後,驢市雅化為禮士,因路位於驢市之南,故名南禮士路。
老北京還有著名的「鬼市」,就是現在東花市的「假花市場」。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廟,正名火德真君廟。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為神木廠悟元觀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清代舊曆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廟會(1922年以後改用陽曆逢四)。後來火神廟香火斷絕,廟會遂演變為純商業性的集市。
但火神廟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而類似於這個地方的市場統稱為「外市」。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謂此「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為鮮花。但花市集乃是由於假花而得名。《燕京歲時記》云:「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稱為「通草花」。
通草即燈芯草,莖體輕,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製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裝飾假花,因而有「京師通草甲天下」之譽。後來發展為紙花、綾絹花、緞花、絨花,形成一種專門行業。
假花市固守不成文的規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於羊市口以東,即東花市。每到凌晨,賣花者便將插滿五彩繽紛的綾絹絨花的花匣(用細秫秸和竹篾穿成板狀,插於長方形匣壁,外糊東昌紙或麻呈文紙),遠近花客趕市躉貨。現在東花市仍有一束假花的樣品豎立在街道中間的隔離帶上。這是鬼市的「雛形」。
緊鄰花市的就是崇文門外的東曉市。每天晨雞報曉,交易就自動開始,天明即撤。曉市之所以避開日中而市,原是因為京城一些破落的官宦和富家子弟,以變賣家藏舊物為生,又顧及面子,所以選擇天明之前去售賣。也有偷盜者趁天不亮銷贓,最初都有些見不得人的意思,所以也叫黑市、鬼市。曉市以交換售賣舊貨為主,一直保留到清末民初,除崇文門外東曉市外,還有宣武門外俗稱西曉市;德勝門外俗稱北曉市。
張居正賦詩 讚頌官民同樂的燈市
舊時,燈市在紫禁城東華門外,每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八日「上元節」期間開市,其中以上元節這一天的燈火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試燈,十五日正燈,十六日罷燈之說,燈市口便因燈市得名。燈市右側緊鄰紫禁城皇宮,左側為明朝十大王府。
北京記憶1918年,燈市口大街貝滿女中
逢燈市,官府放假五天,京城市民無論官民、貴賤、男女老少蜂擁而至,四方商旅也雲聚而來。燈市期間,街道兩邊搭建華麗的街樓,供官宦商賈高價租用,賞燈宴樂。
燈市晚上放燈,白天為市。白天的燈市以售賣各種花燈為主,也有各種小吃、日用百貨和地方特產。
一代名臣張居正在《元夕行》中對燈市多有讚美之辭:「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彩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由此可以想像出當時的燈市場面是多麼的壯觀和迷人。
燈市口的燈市一直持續到清中葉,以後被移到前門外廊房,以及地安門和琉璃廠一帶,燈市口大街便日趨冷落。民國以後,這裡更加蕭條,不僅無「燈」,就連「市」也消失了,只留下燈市口這一地名。直到1949年之後,這一帶才逐漸恢復了商業街的景象,現在已經被納入了「王府井—金融街」商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