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八佰》,走出影院,溼了一張紙巾,拿出手機給好友發信息,說這部電影太好哭了!好友回覆說:「我也溼了眼眶!」我就覺得,這部電影值了。
1937年,凇瀘會戰最後一役,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
電影的第一個高潮,是陳樹生(鄭愷飾)綁上手榴彈自殺式退敵的一幕,大敵當前,陳樹生甚至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就在身上綁上了手榴彈,留下了遺言。而緊隨陳樹生其後,在沒有任何指令的情況下,戰士們紛紛效仿,殺敵前自報家門,不僅賺足了屏幕前觀眾的眼淚,還引發了租借四萬餘人的沉思。
三名學生自願入伍,是因為第一次成功退敵,看到了希望,儘管希望渺茫,也如同黑暗中的燭火,能點燃大夥們的英雄夢。「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這也正是當代學生們渴望成為英雄的縮影。可惜英雄不好當,日本鬼子走水路,放毒氣,射冷槍,在死亡面前,學生們抱頭鼠竄,夢根本不值一提。
電影的第二個高潮,是戰士們護旗,以端午(歐豪飾)為首成群結隊的犧牲。端午來自湖北保安團,被認作逃兵收治,從不敢殺敵,一心逃跑蛻變成一名真正的士兵。電影中甚至給了他兩次趙雲一夫當關的鏡頭,反映出他是一名英雄,至少在小湖北(張俊一飾)心中,他是可以堪比趙雲的英雄。但是沒有人是不怕死的,猶記得端午第一次中槍以為自己就要死的時候,是多麼的無助與恐懼。
所以升旗護旗的意義何在?團長謝晉元(杜淳飾)說了,相較於繼續堅守兩天,他以為升起國旗,更能讓世界以及身後的四萬人看到他們捍衛主權的決心,以此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獲得支持。所以縱使有所犧牲,也是勢在必行。即使最終國旗倒下了,也並沒有取得支持,但由此引發了租借四萬餘人的第二次沉思。
電影的第三個高潮,是團長謝晉元(杜淳飾)帶領部隊過橋撤往租借,以羊拐(王千源飾)和「瓜慫」(姜武飾)為首的敢死小隊為部隊斷後。撤退命令由特派員(黃曉明飾)代傳,與團長謝晉元的談話中表明國民黨政府立場,將這場負隅頑抗定義為一場國際舞臺上的表演。而這個表演存在的意義是尋求「家長們」的幫助,既然不成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意義。一句「戰場背後就是政治」,寒了多少人的心。
軍令如山,戰士們紛紛過橋,團長謝晉元抵達後因為一句「收繳武器」而過門不入,返回去掩護其他戰士過橋,最後身負重傷。「瓜慫」天台上高唱《定軍山》迎接死亡。還有其餘的任何一名戰士,我們能說這種犧牲是無謂的嗎?
災難面前更能體現人性的冷漠。四行倉庫的人間煉獄與法租界的歌舞昇平形成強烈的對比,日本人下達命令三個小時拿下倉庫,外國人藉此打賭;賭場蓉姐仍舊賺得盆滿缽滿,飼養著象徵富貴的白孔雀;大學教授(侯勇飾)的夫人日日搓麻將,對教授的熱心嗤之以鼻。
但災難面前永遠不會缺少勇士與熱心。以楊慧敏(唐藝昕飾)為首的童子軍呼籲大家捐款捐物資,免費派發糧食;父親是中國人的混血兒夜總會小姐參與捐款;大學教授舉起手槍殺敵,教授夫人捂嘴熱淚;蓉姐捐贈國旗,拿出私藏的嗎啡救助士兵。
還有讓人淚目的一幕幕。
古惑仔刀子表面冷漠,在賭場這種魚龍混雜的地方早已練就一身亂世中存活的本領,道德面上甚至稱不上一個好人,但也正是這樣一個混混,願意向死而生,只為給戰士們爭取一個與外界聯繫的機會。「巴蜀商會廬江堂,小輩刀子請願。弟子從小就跑得快,願意一試。」
性格暴躁的朱班長,痛恨國難當頭不成器的逃兵們,一句「七班的把他們拉出去」,便得到一片響亮的回應。但最後一戰前排隊下熱水洗澡,一句「七班全員到齊」,而身後空無一人,昭示的是沉痛的犧牲。
沒有當局的支持,犧牲是無謂的。但如果能捂熱那一顆顆冷漠的心,即使是拋熱血的代價,犧牲尚且不算無謂的。
看完電影,查看了相關歷史,發現電影還是電影,但能引發大眾的思考與討論,在尚算和平的現代,提醒大家勿忘國恥,也算是滿意了。
我們總想成為英雄,但我們總承受不起英雄的代價。
所以我們不是,他們是。
銘記歷史,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