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首部超級英雄電影《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Birds of Prey: And the Fantabulous Emancipation of One Harley Quinn)上映後口碑不佳(爛番茄新鮮度89%、Metacritic的媒體均分59/100、IGN8/10、IMDb6.8),票房成績更讓人大跌眼鏡(北美影院觀眾評分為「B+」、北美首周末票房低於預期,且很快被推下榜首)。
當年華納(DC漫畫母公司)效仿迪士尼(漫威漫畫母公司)的漫威電影宇宙打造DC擴展宇宙,信心滿滿卻幾乎屢戰屢敗(《神奇女俠》和《海王》例外)。究其原因,無外乎選角的失敗和劇情的硬傷(華納不像迪士尼那樣放權給漫畫公司),這一點上從後來推出的導演剪輯版《超人大戰蝙蝠俠》和應漫迷呼聲於HBO推出的導演剪輯版《正義聯盟》可見一斑。
《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失敗之處如出一轍,哈莉·奎茵的飾演者瑪格特·羅比此次擔任製片人,導演的選擇、劇本的方向都由她決定。誠然,當年《神奇女俠》和《自殺小隊》的成功都要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時下美國社會如火如荼的女權運動「Me too」,而找來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華裔女導演來執導一部全女性角色的女性向電影卻照實不是個好點子,如此這般的玩轉女權主義,勢必物極必反。
作為《自殺小隊》(Suicide Squad,2016)的續集,以哈莉·奎茵為中心的故事並沒有選擇「哥譚魅影」,因為瑪格特·羅比擔心另外兩位角色:貓女和毒藤女都太過有人氣。
在美國這樣一個漫畫為主流所接受又遍地漫展的國家裡,很多漫畫形象在漫迷和Coser在很受眾。同漫威的死侍一樣,DC的哈莉·奎茵作為一個人氣頗高的「反英雄」形象為大家喜愛,但相較於神奇女俠、蝙蝠女等還有一定差距。
她選擇「猛禽小隊」為題材,卻砍掉了核心人物蝙蝠女。猛禽小隊的創始成員是神諭(被小丑致殘的戈登局長之女芭芭拉,也是初代蝙蝠女)、二代黑金絲雀和女獵手,相當於DC三位一體(超人、蝙蝠俠和神奇女俠),事實上缺一不可。
黑金絲雀作為美漫界金髮碧眼白種女人的代表,在電影裡卻變成一個黑人(估計為了避嫌種族歧視,更為了對比以彰顯女主角的魅力),服飾造型上更與漫畫失之千裡。此系列電影的服裝從第一部起就走誇張、華麗、甜膩的路線,只不過這一部更變本加厲,簡直演變成一場災難。
女獵手的飾演者瑪麗·伊莉莎白·溫斯泰德在過去的電影《超人高校》、《舞夢成真》、《死神來了3》和《刑房》等電影裡都是以青春逼人、略帶嬰兒肥的可愛形象示人,這部電影裡卻開始凸顯老態。
再加上大餅臉亞裔小女孩和弱爆的反派黑面具(漫畫裡是個極端憎恨女性的狠角色),一群太過明顯的綠葉卻沒能映襯出更好的哈莉·奎茵,過度消耗的女權題材讓男性在片中顯得不合常理的軟蛋。雖然有些場景的拍攝用蒙太奇式的閃回鏡頭營造了還原漫畫的場景,大多數時候,這位女導演卻像一位掌握好題材(原著漫畫)的小說家,生生把小說(電影或劇本)寫成(拍成)了散文(零散、無序的預告片式無主線爛片)。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