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美國大叔在網絡上火了。
他叫Rob Kenney,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創建了一個名為「Dad, how do I?(爸爸,我該怎麼做?)」的帳號,剛開通一個月,就有超過127萬粉絲訂閱。
這位大叔不炫富不炫技,上傳的視頻都是他在詳細講解著:一個孩子在成長中需要的各種生活技能。
比如,怎麼打好一條領帶,他會一步一步演示,吩咐注意細節:
比如,示範新手如何又好又快的刮鬍子又不會傷到自己。講解完之後Rob還會貼心提醒,剃完鬍子要記得清潔水池,不然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比如,怎麼把襯衣熨燙得平整、好看:
比如,如何清理、疏通水槽,工具該怎麼使用:
Rob的每一條視頻底下,都有大量網友留言,並在線喊「爸爸」:
正如留言中有人說的:作為一個從來沒有父親的人,我完全理解你為什麼要做這些,真的太有幫助了!
其實Rob也是一個被父親拋棄的孩子。
在Rob 12歲的時候,父母離婚,父親拿到了監護權。
但面對家裡需要養育的8個孩子,父親顯然有些力不從心。他常常在家裡存好一些食物,然後就去外地工作,一走就是好幾個星期,孩子們只能自力更生。
更糟糕的是,兩年之後,他們的父親留下一句「我不想要你們了」,就再也沒有回來。
之後的人生,便是Rob和兄弟姐妹互相拉扯著長大。
成年之後,他遇到了愛情結了婚,和妻子育有一兒一女。
兒童時期的悲痛經歷,讓Rob暗暗發誓:絕不會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在孩子身上重演。他說,做一個好父親,就是他的夢想。
「我從未想過要富裕,也沒有想過一定要成功。我人生的目標,就是培養出優秀的成年人。因為我的童年很殘酷。」
他成功做到了,兩個孩子在他養育之下,一個成為了教師,一個成為工程師,都是獨立且優秀的人。
弗洛伊德說,人的一生總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儘管Rob遭遇過不幸的童年,但他卻從不吝嗇去付出愛。正如他在「Dad, how do I?(爸爸,我該怎麼做?)」這個帳號裡做的,他希望那些跟他一樣缺失父愛的人,也能有人教會他們本該由父親教授的生活技能。
他還在視頻中鼓勵更多人:
「我希望你可以學會原諒別人,我知道這很難,我懂的……但是你要學會放下……」
有些人被雨淋過,就總想著為他人撐一把傘。
原生家庭帶來的痛,Rob正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在治癒自己,同時也治癒了其他人。
克裡斯·加德納是另一位治癒系父親。
說起克裡斯·加德納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誰,但《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你一定知道。
實際上,這部電影就是根據克裡斯·加德納的個人自傳改編而成。
加德納出生貧寒,從小就經歷不少坎坷。3歲時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改嫁,但繼父經常毒打他。8歲時被繼父送進收容所,遭遇性侵。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但當加德納有了自己的孩子時,卻想拼盡全力去愛他。這時,他28歲,是一位骨密度掃描儀的推銷員。
工作不順利,妻子打兩份工卻依舊難以維持生活,最終離開了加德納和兒子。有一次,當兒子問加德納:「媽媽是因為我離開的嗎?」加德納回答說:「媽媽離開是因為媽媽自己。而你跟這事一點關係也沒有。」
因為儀器推銷不出去,沒有收入的加德納被趕出了租住的公寓,他只好帶著兒子奔波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棲息,有時候在收容所,有時候在地鐵過道,有時候在公共廁所裡。
這天,加德納帶著兒子來到地鐵準備過夜。年紀尚幼的兒子不明白為什麼不能回家住,於是,加德納想到了一個時光機的遊戲。他告訴兒子,骨密度掃描儀其實是一個時間旅行裝置,現在他只要啟動這個機器,就能把他們帶回恐龍時代。
兒子一聽立刻高興地配合起來,和父親一起躲避恐龍的追擊。他們左閃右躲,好不容易才從霸王龍的口中逃進了一個「山洞」——公共廁所,他們要在裡面住一晚,等待恐龍離開……
在廁所裡,加德納摟著熟睡的兒子,用腳把門關上,而此時有人敲門上廁所,他多希望那敲門聲停止,不要驚擾兒子的美夢。
那一刻,他終於忍不住流下了眼淚。但身為父親的責任感,卻讓他抗下了一切。
還有一次,在籃球場上,加德納發現兒子因為投籃的事情垂頭喪氣,便安慰道:「你會在很多事情上出類拔萃,但不是籃球。」
兒子聽到父親這樣講,更加失落。這時加德納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向兒子道歉,並鼓勵他永遠不要輕言放棄:
「永遠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成不了才,包括我也不行。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那些一事無成的人才會想告訴你,你也成不了大器。但如果你有理想,就要去努力實現!」
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曾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林依輪是娛樂圈中出了名的學霸家長,兩個兒子十分優秀:大兒子被哈佛的帕森斯錄取,並獲得每個季度的1.2美金的獎學金;小兒子考取了美國西海岸名校柴契爾中學,並且他是當年柴契爾在中國招收的唯一男生。
當人詢問他有何秘訣時,林依輪坦言:尊重和陪伴。
歐巴馬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一個好爸爸。
作為妻子的米歇爾,對丈夫的盡職盡責總是不吝誇讚,她在多次演講中提到,她的丈夫歐巴馬每天晚上都會和女兒們共進晚餐,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
好的父親,都是這個樣子的吧!在外撐起一片天,回家則把溫暖納入胸膛。
曾和一位朋友聊起父親這個話題,他說:「很多童年時的記憶都淡忘得差不多了,唯獨有一件事總是在我腦海裡浮現,情境裡爸爸的笑容和我的歡叫聲就像昨天才剛剛發生那樣……」
令這位朋友印象深刻的「唯獨的一件事」,是他5歲的時候和父親去海灘玩耍,不小心摔了跤,心情變得不美麗。父親就拉著他在海灘的沙子上撒歡兒——跳躍、翻滾、追逐,開始他認為父親的行為愚蠢,不為所動,後來,父親的快樂情緒感染到了他,他也「愚蠢」地和父親一起躺在沙子上,讓沙子鑽進頭髮、落入衣服。
他說,那是跟父親玩得最開心的一次,回家的路上,也感覺跟父親更親密了。可惜的是,不到10歲,父親就因病去世了。但這些美好的記憶卻讓他終身受用。
現在他也成為了一位父親,最常說的話就是:「把自己也當成孩子一樣的去陪伴孩子。」
我想,和孩子一起玩耍的過程中,他內心那個10歲的小孩也被治癒了吧。
太多的研究證實,那些得到父愛滋養的孩子,會成長為一個有責任心、情緒穩定、人格獨立,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的人。
而那些父愛缺失的孩子呢?他們大多容易產生情感障礙,焦慮、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生活習慣不好。心理學者們把這類兒童表現出來的抑鬱、孤獨、任性與依賴行為稱為「缺乏父愛症候群」。
曾經轟動一時的「12歲男孩弒母案」,有心理學家分析,從男孩出生開始,父親一直處於缺席狀態,這也是男孩有這樣一個「恐怖行為」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從小孩成長為大人,他需要從父親的身上,觀察到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
也許,工作的繁忙讓很多父親疏忽了陪伴孩子,但其實,關於陪伴,並不一定局限於形式,而是在於內容。
梁啓超是個很熱愛工作的人,同時也很忙。但他也沒有忘記要和孩子們溝通。
見面的時間比較少,梁啓超就用寫信的方式參與孩子們的成長,他給每一個孩子都起了一個暱稱,讓他們覺得自己在父親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是被愛著的;當孩子詢問他的意見時,他會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來給予不同的答案;他會關心孩子穿什麼衣服;他會在他們生病時去照料……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溫柔和細心不能少,父親的堅韌和有力也不可或缺。
正如《爸爸去哪兒》在宣傳片中說的:「長大是一場冒險,別害怕,你只管往前,你的身後永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