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中國文化輝煌燦爛,是四大文明古國。傳統中國被人尊稱為禮樂之邦,禮樂包含了禮和樂兩部分的內容。禮制建立在周朝的宗法制之上,本質是配合等級制度形成的一些規則和禮節規範。樂制,包含了舞蹈儀軌和音樂,是配合禮來進行的。禮是規範,音樂讓人和諧,禮樂文明就是從這來的。
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現存三百零五首詩,就是古人傳唱的歌曲歌詞,孔子開設私學,也教「詩」,三百零五篇,孔子「皆能弦歌之」,他能用樂器演奏,也能合著唱出來。
前幾日看到歌手伍佰的演唱會視頻,站在舞臺中央的他剛一張口,下面人頭攢動的觀眾們就跟著合唱起來,大家手舞足蹈,陶醉其中,以至於有人調侃說「大家掏錢買門票一起來為伍佰唱歌聽」,音樂的魅力可見一斑。孔子曾對人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觀群怨」是音樂的四個特點。興,指的是音樂能激發人的情感;觀,從美妙的樂曲中,能夠觀察一個人的心聲;群,一起感受音樂的美好,有助於大家的相處;怨,可以通過樂曲傳遞自己的不滿。
有一個關於音樂的故事,說的是琴技高超的俞伯牙由於沒人聽懂他的琴音,隱居在山野之中,用琴聲取悅自己。有一次來了一個砍柴的樵夫鍾子期,美妙的琴聲讓他陶醉其中,很快就聽出了琴聲是在表達高山,一會又從音樂的變化中感受到了流水。這讓俞伯牙很是驚訝,沒想到在這山野蠻荒之地,竟然遇到了懂他音樂的人,「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是從這說起的。女為悅己容,琴為知音彈,鍾子期死了後,俞伯牙就把琴給摔了,從此不再彈琴。
惟樂不能為偽,音樂是情感的流露,好的樂章,能夠細膩傳神的表現演奏者的內心變化和情感訴求,這也是為什麼音樂能夠給人帶來震撼的因由。讓人在音樂如歌如泣的演繹中,心事得到排解,情感得到釋放。
據說孔子在齊國時,聽到《韶樂》演奏後,竟然三個月不知肉味,很長時間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對於音樂的魅力,他也由衷的讚嘆說:真沒有想到優美的音樂能夠讓人如此陶醉啊。優質的樂章,總是直擊人心,讓人引起情感的共鳴。
好的音樂,同時也能夠激揚起內心柔軟的覺知,讓人見到自己、見到他人、見到眾生。有人說,學音樂的孩子不太會學壞,此說很有道理,音樂具有讓人覺醒的力量,讓人發現人性的真善美,去善待自己、他人,對世間的一切生靈也帶有一份尊重和悲憫。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禮樂之「樂」,不僅讓人內心平和,便於大家的相處,還能喚醒本心,保持一個人應有的溫暖與善意,我想這也是古人喜愛音樂的因由所在吧!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