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2020-12-18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黑板洞察(ID:heibandongcha),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約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不久前,網紅李雪琴向媒體透露,自己在北大讀書期間罹患抑鬱症,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治療時,雖然她曾殷切地懇請心理老師為她保守秘密,但老師最終還是將她的情況告知了學校,致使她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徹底失去信任。這個故事,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學生抑鬱群體和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廣泛關注。

01

象牙塔裡的抑鬱症者

抑鬱症作為全球第四大疾病,患病人數呈現明顯的升高趨勢,近幾年,學生群體尤其是高校大學生更是成了「高危人群」。研究者對2009~2019年發表在各資料庫中的關於中國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的橫斷面研究進行Meta分析,結果表明,近10年中國大學生抑鬱症患病率在8.00%~74.00%。大部分的時候,抑鬱症患者會感到悲傷、空虛、疲憊和低價值感,由於對抑鬱症等精神類疾病缺少科普,在公共語境下抑鬱症常被誤讀甚至汙名化。在大學情況就更加複雜,大學生可能面對學業、情感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問題,或者無法適應即將到來的社會角色轉換,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同時出於對被歧視、被退學的擔憂,在患病後往往選擇隱瞞病情,埋藏自己拒絕求助。

不久之前,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學生群體抑鬱症高發、官方政策重點關注開始讓高校的心理諮詢躍入大眾視野。

02

高校心理諮詢發展始末

在我國,高校心理諮詢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起步期、探索期以及普及期。一般認為,1985年,上海交通大學益友服務中心的成立標誌著高校心理諮詢實踐探索的開始。

1.起步:

實際上,早期階段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高校心理諮詢工作上展現出了極大的推動性與主導性,直至現在許多高校的心理諮詢室也是掛靠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門的。1977年恢復高考後,思政教育仍是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只是在這個階段,部分學生工作者看到了學生除了「政治問題」之外存在著許多「心理困惑」。只是在當時,尚未建立起正式的心理諮詢機構,實際上把心理諮詢作為思想教育的特殊形式,教育性高於「醫療性」。

2.探索:

從1994年開始,心理諮詢逐漸受到了學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官方舉辦一系列重要培訓班進行人才培養,心理諮詢模式除了思政教育模式外也展現出了心理學模式和醫學模式。當時的一項調查表明,28所高校中開展專題講座的佔75%,開展團體心理諮詢的佔50%,擇業指導佔53.6%,開展團體心理訓練的佔53.6%,同時學術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

3.普及: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了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這階段,開始以行政化的手段在高校建立心理諮詢機構和工作制度,擁有專門的經費,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鑑定開始逐步推進。多數高校建立了心理測評建檔制度、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門診諮詢,心理諮詢理念也開始大眾化。

03

「到畢業我也不知道

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在哪」

高校心理諮詢發展至今,幾乎每所高校都設有心理諮詢中心或者心理諮詢室,但實際上其所發揮的效用仍十分有限。這種有限,首先是體現在心理諮詢師的數量與質量上。聯合國要求學校配備專職心理諮詢師的比例在1:500,在我國這個比例縮水至1:4000,而這還是文件要求的標準,現實情況可能更不樂觀,有在高校任職的心理老師反映:一周要上十幾節心理健康教育課,同時還要幫助前來諮詢健康問題的學生,實在分身乏術。另外,高校心理諮詢師晉升途徑也不明確,工資與體制外的同行相比缺乏競爭力。此外,不少心理諮詢老師缺乏臨床經驗,在面對患病學生時並不能遊刃有餘。2012年,一項針對上海地區高校的調查發現,70%的高校心理諮詢中心被掛靠在學生處等行政部門,在我國,「一人多用」、高校心理諮詢師兼職行政事務在高校十分常見。而這還是經濟與教育較為發達的上海地區,其他欠發達地區可能壓力更大。

同時,高校對心理諮詢中心缺乏重視與宣傳,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後都不知道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位置。有學者對河南某市175 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僅有8.1%的大學生了解本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地點和預約時間,只有35%的大學生是通過課堂或學校舉辦的心理健康活動獲取心理健康知識,高校的心理諮詢服務資源仍有不足或未得到充分利用,幾乎淪為擺設。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缺乏實用性,許多學校抓住網際網路東風,開始嘗試開發使用心理諮詢APP,但這可能尚且欠缺適配條件,且其並不能解決高校心理諮詢的核心問題。

04

高校心理篩查的

阿喀琉斯之踵

有效篩查,沒那麼簡單

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本意是將高校對抑鬱症的防治進一步細化,但仍引起不小爭議,而最大的爭議莫過於心理健康篩查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從學校的立場出發,學校自然希望學生積極配合,從而掌握學生真實的心理健康狀況,後續才能有效治療減少事故發生。但從個體角度而言,事情往往複雜很多,學生在面對心理篩查時,不少人存在牴觸心理。這種牴觸心理一方面是來自對隱私洩露的擔憂:「如果查出抑鬱症,會不會被老師和同學看作異類?」 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對高校心理健康篩查專業性的不信任。當前高校的心理篩查多以問答試卷的形式進行,選擇題居多,詢問學生的心情、睡眠等情況,但這樣的形式某種程度上給了學生「作弊」的空間——如果不想配合,那麼只需要在答題時隱瞞負面情緒就可以了。官方文件規定:「醫療衛生機構使用PHQ-9量表開展抑鬱症篩查」,但在實際應用中,高校選擇採用的心理測試量表並不統一,這就導致雖然每個大學生都有過入學填表測試心理狀況的經歷,但全國範圍內仍缺乏對於患抑鬱症的大學生數量的權威數據。

被抑鬱症「選中」的學生,路在何方?

事實上,即使能順利篩查出患抑鬱症的大學生,要想真正有效防治抑鬱症,高校心理諮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阻礙患病學生積極治療的,除了橫亙在他們心中的病恥感,還有部分高校對待抑鬱症學生「簡單粗暴」的態度和處理方式。由於重症的抑鬱學生可能存在自殘或自殺傾向,所以當學生去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諮詢或治療時,心理老師出於預防事故的考慮,往往將學生情況告知上級和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完全忽略保密原則。而校方在獲悉後,通常會勸學生休學或通知家長將學生帶回家修養,學生被迫與原有生活作切割,甚至影響到升學和就業,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牴觸情緒和焦慮心理。

知乎問題「那些因抑鬱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瀏覽量超過161萬,以下是答主嗚七七的回答。

實際上,只有極其嚴重的心理問題才需住院治療,輕微抑鬱完全可以積極治療的同時維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但當前,暫且不論心理諮詢中心的老師是否有足夠能力治療學生的情緒問題,甚至對待所有心理「異常」的學生都是一套標準,所以有些時候,篩查的最終結果不但沒有「治癒」,反而更加「致鬱」。

結語

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本身是提高對抑鬱症的關注,這顯然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其中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除了明確篩查標準,當前高校對待抑鬱症學生過於簡單直接的處理方式顯然也會讓高校心理諮詢中心失去公信力。這不是「篩查」可以解決的問題,真正需要的是更加完善的制度與「人本」的細化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2010年,張燕,高校心理諮詢的生成與發展

2.2019年, Lacan心理,高校心理諮詢師:領導,我們不是來打雜的!

3.2020年,健言,高校體檢篩查抑鬱症,個人隱私如何保護?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圖/《大佛普拉斯》抑鬱,好像是我自己的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但這數字不包含沒有尋求治療的隱形抑鬱症患者。據報導,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抑鬱症。
  • 當高校抑鬱症患者「出櫃」後……
    入學前,他從網絡問答平臺上找來了各種有關抑鬱症的資料,諸如「抑鬱症,大一被學校要求休學或者家長陪讀,怎麼辦」、「我們學校免費心理諮詢完,馬上通知給家長老師,學生的隱私不是隱私嗎」等。從病友群裡,他得知,確實有抑鬱症學生受到「區別對待」,「很擔心,怕(學校)知道後,有不好的影響,例如登記在案、讓我休學之類。我不喜歡被當作另類來處理」。
  • 高校心理諮詢:有些學生不願求助專業機構 有些則需預約排隊
    在為這些戛然而止的青春長嘆一聲時,許多人疑惑,行至崩潰的邊緣,他們有沒有去過學校的心理諮詢室求助?而高校的心理諮詢又該如何為學生提供更切實有效的幫助?連日來,記者深入學校,採訪了部分學生和相關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副主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科普專家張馳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總結,抑鬱症患者的一個主要症狀就是自我否定、自我評價降低,覺得自己是最孤獨的、最差勁的,有一種無力感、無助感。張馳曾諮詢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基本不與別人交往,封閉在自我世界裡。
  • 高中語文《裝在套子裡的人》教學設計
    《裝在套子裡的人》是俄國短篇小說家契科夫的重要作品,塑造了一個性格孤僻,膽小怕事,恐懼變革,想做一個純粹的現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別裡科夫。小說的主人公別裡科夫也稱為害怕新事物,維護舊事物反對變革,阻礙社會發展的人的代名詞。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教學設計,以供參考。
  • 聚焦青年抑鬱症群體:說不出口的病恥感與高校抑鬱篩查的兩難
    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並重點關注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這一做法能否讓青少年抑鬱症情況有所緩解?在關愛學生與保護病情隱私之間,高校又該如何權衡?學生又是否能在學校和老師面前,無壓力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抑鬱生活?
  • 央視點名心理諮詢行業亂象,如何判斷諮詢師是否靠譜?
    去當地高校心理學院詢問判斷諮詢師是否具有資質判斷其從業資質的其他標準如何判斷諮詢師的勝任力? 彩蛋:看央視爸爸手撕心理諮詢行業亂象!因此,在工作範疇上,心理治療師會接觸到更多的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患者,例如強迫症、抑鬱症、焦慮障礙等,而心理諮詢師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一般的心理問題,例如在生活中遇到的情緒困擾等。2. 精神科醫生:主要工作的範圍是嚴重的精神障礙,常見的有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躁鬱症(統稱為情感障礙)、進食障礙、強迫症和嚴重的焦慮障礙等等。
  • 害怕歧視、不敢告訴父母……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
    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大二下學期臨近期末,武漢某高校女生張晨(化名)決定休學。在患上抑鬱症數年後,她的生活已經陷入停滯,思維變得遲鈍,甚至有些「痴呆」:不能思考、不能閱讀、難以交流,說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嚴重時,「想死」的念頭在腦子裡盤旋。回家後,為將「想死」的念頭趕出腦海,她想盡了辦法。
  • 沒用過「心理諮詢」?心理學:「心理諮詢」能解決你的困擾!
    但鮮有人知的是:與智慧型手機一樣,「心理諮詢」的功能也十分強大!即便智慧型手機已經如此普及了,還是有很多老年人不會使用;與此類似,即便多數人都聽說過「心理諮詢」,但還是有一些人從來沒有使用過「心理諮詢服務」。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四)抑鬱症患者自身的病恥感,以及社會上整體對抑鬱症以及相關精神疾病的輕視與汙名化,使很多患者抗拒尋求專業幫助,耽誤了治療時間。在上海一所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任職心理諮詢師的王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一些學生到了心理諮詢處後,堅稱自己各方面都好,或者表示只是為某件事心裡不舒服,最終在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引導和共情下,才發現背後嚴重的心理問題。
  • 心靈捕手:心理諮詢與普通聊天有什麼區別?
    比如,主人公威爾童年的客體關係模式如何影響他成年之後的親密關係;威爾潛意識裡應用了哪些防禦機制;心理諮詢中來訪者與諮詢師關係的建立,等等。圖片來源:網絡 天才少年與諮詢師的第二次諮詢  你大概已經對心理諮詢有一個模糊的認識,但你知道心理諮詢與普通聊天有什麼區別嗎?如果遇到心理困惑,你會主動向諮詢師尋求幫助嗎?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在上海一所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任職心理諮詢師的王超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一些學生到了心理諮詢處後,堅稱自己各方面都好,或者表示只是為某件事心裡不舒服,最終在有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引導和共情下,才發現背後嚴重的心理問題。
  • 榮安王久芳:裝在套子裡的人
    若本金充足,或會戲言一句「不過是場遊戲」,而對囊中羞澀之人,這一賭有可能就是「萬劫不復」。曾從事教育工作的王久芳,對於「賭」應該是排斥的,為人師表,勤懇工作。27歲辭職創業算是他的一場「賭」,從一名教員到躋身富豪之列,王久芳的這場「賭注」可以說押對了。
  • 從2017谷歌搜索熱詞,看裝在套子裡的中國人
    這些給你扣上「找存在感」大帽的人,是微博、貼吧裡的低俗噴子,是朋友圈裡的無腦憤青,是「女德班」的講師和所謂的「國學課」的大拿…… 他們無處不在,個頂個兒的都是「扣帽子大王」、「三觀聖鬥士」、「邏輯守護者」、「貼標籤小能手」、「偉光正表演藝術家」。 他們,是「裝在套子裡的人」。
  • 成都心理科醫院哪家好?成都市棕南心理諮詢醫院!
    適當的網際網路是有益的,但每天在網際網路上大量的時間,或一些不健康的網站,網際網路人口可能誘發心理疾病。只要在線聊天,遊戲,網戀,因為在正常的生活,情感和心理定位的長期認知影響的虛擬狀態下的網民很有可能的,甚至是嚴重的人格分裂發生。  四、生活貧困加重學生心理發展壓力  該群體主要是高校下崗職工和貧困學生。
  • 「裝在套子裡」的真人秀,沒有不羈想像
    以原創短視頻走紅於網絡的papi醬(姜逸磊)便早早成了綜藝節目裡的常客,僅去年便參與錄製了《拜託了冰箱》《女兒們的戀愛》《明星大偵探》《令人心動的offer》等多檔節目。
  • 芒果TV網綜又玩新花樣,將戀愛真人秀從「套子裡拿出來」!
    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曾在《裝在套子裡的人》一文中抨擊過「疲於現狀、恐懼變革、頑固僵化」的世界觀。 像「被裝在套子裡」一樣,近兩年來,國內戀愛真人秀單一而鮮少變革的模式也使其變得止步不前,而今年三季度,芒果TV帶來的全新自製戀愛真人秀節目《黃金單身漢》橫空出世打破了這一潭死水。
  • 《心靈捕手》---一部非典型心理諮詢的電影
    但真正講以心理諮詢為主題的電影其實不好拍,因為諮詢的設置一般並不符合電影的設置,例如在有限時間內的不斷的衝突,加上理解心理諮詢類電影需要觀眾對心理學一定的素養,而對劇本和導演的專業素養就要求更高了,所以以此為主題的片子不好拍,往往也不討喜,寧可拍精神病人的內容,或是催眠的故事,容易拍出張力和戲劇化的衝突。
  • 哪些人需要做心理諮詢?藍瘦香茹看心理科是不是很丟人?
    於是,最後的結果是,要麼你隱忍,不打算再和人進行分享你的心事,一小部分的人,因為童年的創傷和隱忍的時間過長,沒有足夠得到情緒的宣洩,從而導致了抑鬱症;而大部分的人,還是可以走過隱忍、孤獨的狀態。於是,有的自我療愈、自我成長,有的在崩潰的邊緣選擇了尋找心理諮詢師,從而走出了心情的泥潭。
  • 當心「頭號心理殺手」抑鬱症
    似乎名人患抑鬱症才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其實,隨著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壓力增加,抑鬱症就像幽靈一樣遊蕩在每個人身邊,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抑鬱症。  抑鬱症成大多數居民主要心病  抑鬱症是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抑鬱症的患者至少達到1.2億;在中國的患病率為3%至5%,目前我國至少有2600萬抑鬱症患者。
  • 我們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周鴻群
    自工作以來先後被評為:「蒲江縣優秀青年教師」、「成都市優秀青年教師」、蒲江縣「學科帶頭人」,2018年被聘為蒲江縣第一批家庭指導師,並於2020年10月被聘為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心理諮詢專家。所撰寫的《思想品德教學中的自主性學習初探》 、《一例高中生學習與演奏表演衝突的諮詢案例報告》等多篇論文榮獲省、市、縣級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