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2021-01-17 芥末堆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作者:有間大學 發布時間: 2018-08-23 14:05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作者:有間大學 發布時間: 2018-08-23 14:05

前幾天,一篇名為《那個在西雅圖偷飛機的年輕人》的文章突然火了。

在西雅圖機場工作的年輕人Richard,靠著自己在模擬航空遊戲裡學到的經驗,偷偷將一架飛機開上天空,最終墜毀。

溫暖而有同情心、忠於妻子、關愛父母,是周圍人對Richard的評價,在此之前,沒人想到他會做出這個舉動。

「我想去看看那條背著寶寶的逆戟鯨。」

在與地面塔臺空管交談時,Richard說出了這樣一個理由。

文章下面,指責Richard是個心裡有病的瘋子,或是認為他的抑鬱傾向給別人造成了巨大損失等的說法比比皆是,「自己默默消失就好了,為什麼要影響別人呢?」

沒有人了解,飛機上那個年輕人,心裡究竟在想什麼。 

而作者「假裝在紐約」寫道,「可惜的是,記者和評論家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出土耳其裡拉崩盤的原因,滔滔不絕地指點委內瑞拉的局勢,或者跑到最危險的新聞前線報導發生的一切。

但這世界上再也沒有人能衝進這個29歲年輕人的內心,找出他當時真正的想法。」

Richard此般舉動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和每個人在人後不免會有疲憊、焦慮、無奈等的消極情緒,是一樣的。

疲憊、焦慮、無奈等消極情緒,侵蝕著年輕人的身心。圖/freelyphoto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20歲至30歲的人群精神壓力最高,他們成為各年齡段壓力之首。我國抑鬱症患者也出現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

如果那些被心理疾病壓垮的年輕人,迎面而來的不是疏導而是指責,他們還能找到更好的出口嗎?

人們可以探索宇宙的奧秘,卻無法弄清人心。圖/《大佛普拉斯》抑鬱,好像是我自己的錯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的有關統計顯示,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3%~5%。但這數字不包含沒有尋求治療的隱形抑鬱症患者。

據報導,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患有抑鬱症。

因為抑鬱症退學的患者,半生困守在村中。圖/網易新聞

而在國內的抑鬱症患者中,大學生所佔比例正在逐年遞增。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就讀於北京海澱某知名大學的文科專業的小魚,從碩士確診為抑鬱症至博士畢業前夕,犯了三次病。最近一次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論文和就業的雙重壓力下,小魚連續失眠幾個月,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

「注意力下降,記不住東西,根本就寫不下去。吃過數十種抗抑鬱的藥,忍受過噁心無力、渾身酸痛的副作用,這些和抑鬱本身的症狀混在一起,生不如死。」

 

圖/日劇《丈夫患了抑鬱症》

長沙某大學大三學生小禾,也是一名抑鬱症的受害者。

據中新網介紹,2016年,小禾從懷化來到長沙,充滿期待地踏入大學校園。不料,因環境適應、學習壓力等問題,半個學期後,她開始經常情緒低落,敏感多疑,時常一個人偷偷哭。

「當時我感覺班裡的同學都在孤立我,在背後說我壞話,感覺自己前途黑暗,甚至有想死的念頭。」小禾回憶道。

也許有人覺得這些只是個例。然而事實上,小魚和小禾的經歷,在高校學生中,並非罕見。

電影《Melancholia》中,死亡成了憂鬱症患者賈斯汀最後的釋放。圖/《Melancholia》被誤解、更被忽視的群體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對「抑鬱症」這個詞,懷有不屑、輕蔑,甚至敵意的態度。

2015年,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李鳳蘭以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共2222名成年人為樣本進行大規模問卷調查,分析中國公眾對心理疾病的整體評價和態度。

結果發現,中國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評價是患者表現怪異、行為難預測、整體糟糕、原因複雜、個體影響嚴重、處理困難、社會危害嚴重。

除了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抑鬱症患者還要面對他人的偏見和誤會。

這樣的現象並不只出現在中國。在新加坡,國家人均GDP上升至世界前列後出生的孩子,被稱為「草莓一族」。因為在長輩眼裡,新一代的這些年輕人,多要被護著、捧著、嬌生慣養著,才能夠生存。

在日本,戰後經濟全面復甦,社會福利完善化、競爭壓力減小的平成年代裡出生的孩子,被稱為「寬鬆世代」。在老一輩看來,新一代的年輕人不抗造,一繃緊就斷。

無法換位思考、對自己無法理解的苦難嗤之以鼻,許多人對於抑鬱症的認知便是如此。

抑鬱症不被大眾所理解的結果,即是大量的患者被邊緣化,他們處境也往往被忽視。我國抑鬱症確診率遠低於國外,並不等於罹患人群少。

對疾病本身缺乏足夠的認知,無形中給抑鬱症患者帶來更大傷害。圖/freelyphoto

也就是說,原本全國抑鬱症患者就極可能比統計數據高出許多,但卻因為患者本人的缺乏認知沒能夠確診。

這樣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同樣是因為對疾病本身缺乏足夠的認知,據《經濟學人》估算,每年中國只有低於2%的酒精依賴患者選擇積極就診。大多數患者並不知道酒精依賴症也是心理疾病的一種。

而相較歐美的過高心理疾病確診率,世界心理學界的共識則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一直以來都存在心理疾病確診率過低的問題。

越抑鬱,越孤獨。比生病更可怕的,是求助無門

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諮詢室,但其工作模式常常滯後於學生需求,與高校生活的結合度、融入度都較低。

且不說原本教育資源就緊缺的二三線城市高校,就算是位於上海市的某一流重點大學,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網站,最新一條的資訊更新,還停留在一年多以前。

該網站內為學生提供自助心理服務的模塊「心理知識」下,是一列更新於2012年的《大眾心理學》節選。而對於中心下提供一對一資訊的心理諮詢師的信息則無處可尋。

如果你是一名有心理資訊需求的學生,面對這樣匱乏、滯後的信息,你還會選擇向學校尋求援助嗎?

再看一眼國外高校的心理諮詢配置:

截圖於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網站。

心理諮詢門類細分至包括「戀人諮詢」、「飲食紊亂」、「形象焦慮」、「酒精自測」、「宗教問題」、「性別性向諮詢」、「文化差異焦慮」等等。

這樣的差異並非個例,而是更大範圍問題的縮影。

截止至2014年,在中國就職的專業精神疾病醫生比總人口數,是1:10萬。美國是中國的十餘倍,而同一比例在日本則有20:10萬之高。

截至2014年,在中國就職的專業精神疾病醫生比總人口數是1:10萬。

2016年,一份由北京大學心理諮詢與治療中心和簡單心理app共同發布的心理健康與心理專業服務報告顯示,我國心理諮詢師從業資格相對歐美過低,且實際從業門檻比行業標準更低。

在心理健康服務行業整體人才匱乏、專業化不夠的大環境下,高校能夠為學生提供的資源自然也會受到限制。

心理諮詢師認證考核標準:中美對比。

18歲的小霞是個愛笑的姑娘,她在大學的兩年多時間裡學習積極,經常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老師、同學和父母眼中,她熱情、開朗,人緣也特別好。

然而,據三湘都市報報導,這樣一位可愛的女孩,卻在2017年4月的一個上午,從自家附近的湘江投河自盡。

無法相信、更無法理解這個事實的小霞家人,在讀了小霞留下的遺書後,才得知這個看似樂觀的女孩,已被抑鬱症困擾許久,但迫於周圍人的目光,而一直對外隱瞞。

隱瞞、逃避,是不少抑鬱症患者不得已的做法。

如若高校不能早日提供更體制化的心理諮詢服務,家庭、社會不能合力弱化對於抑鬱症根深蒂固的偏見,那這樣的悲劇難免不會再次上演。

只求這鬱結了幾代人的病症,能放過年輕人一馬。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有間大學」,作者陰勤,編輯丘庫,排版阿梓。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有間大學;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有間大學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喜劇人是抑鬱症的重災區?
    就像飯店大廚到家不做飯一樣;喜劇人在臺前不斷抖包袱,笑果頻頻,到了幕後,你很難見到他的笑模樣;喜劇人這個群體,往往是抑鬱症的重災區;王晶曾說,喜劇演員比其他演員累十倍。看完這期,你就明白,為什麼靠搞笑出身的黃渤,這些年越來越淡出喜劇視野;喜劇大師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他在臺上擠眉弄眼彈鋼琴,把全世界逗得前仰後合,其實在這之前,他就患上了抑鬱症
  • 當高校抑鬱症患者「出櫃」後……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介紹資料裡,它被歸到抑鬱症的條目中,介紹寫道:「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鬱期,在兩者之間有情緒正常期。」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的分類,雙相情感障與抑鬱症均屬於心境障礙。原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從事精神科臨床及科研工作30餘年的姚貴忠告訴全現在,目前高校學生抑鬱人數並沒有普查數據,且基於隱私等考量,也很難有公開的數據。
  • 高校心理諮詢,能否解救被抑鬱症裝在套子裡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約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不久前,網紅李雪琴向媒體透露,自己在北大讀書期間罹患抑鬱症,在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治療時,雖然她曾殷切地懇請心理老師為她保守秘密,但老師最終還是將她的情況告知了學校,致使她對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徹底失去信任。這個故事,再次引起了公眾對於大學生抑鬱群體和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廣泛關注。
  • 聚焦青年抑鬱症群體:說不出口的病恥感與高校抑鬱篩查的兩難
    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並重點關注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這一做法能否讓青少年抑鬱症情況有所緩解?在關愛學生與保護病情隱私之間,高校又該如何權衡?學生又是否能在學校和老師面前,無壓力地說出自己真實的抑鬱生活?
  • 高校為何淪為性侵重災區?
    當新聞又曝出一起高校教授性侵女生事件,我就覺得,高校性侵這個陰暗的角落,是時候曝光了。近日,福建商學院一名女學生@敢敢要發聲 在網上爆料稱,自己大一期間遭到學校一名副教授誘騙至偏僻地帶強行猥褻。但我國還有數千所普通高校,還有多少未被曝光的事件,不為人知。事發在內蒙古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三十多歲的劉姓男老師,學生們對他的第一印象都是西裝革履文質彬彬的學者模樣。學生們多次看到他領著女學生進出學校附近的賓館,與此同時,他妻子剛生完二胎。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聽說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病」,她說:「我們從小說別人是』精神病』,不就是罵人的話嗎?」圖源:Pexels《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抑鬱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心境障礙。
  • 「特寫」被抑鬱症吞噬的大學生
    圖源:Pexels《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抑鬱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類心境障礙。《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指出,一項大於10年的前瞻隨訪研究證實,抑鬱障礙的自殺率為4.0%-10.6%。「大學生抑鬱症發病率逐年攀升。」2019年7月18日,貴州醫科大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理科主任王藝明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
  • 盤點那些得了抑鬱症的名人明星現在過的還好嗎?
    尤其是活在公眾視野中的名人名利場娛樂圈潮起潮落,成為當代抑鬱症重災區在強壓下,有些人抑鬱成疾、越陷越深但也有許多人成功走出了困境讓我們來看看那些換上抑鬱症卻勇敢戰勝它的名人們崔永元2002年,崔永元離開了讓他成名的央視《實話實說》欄目當時外界對此一片譁然3年後,他向觀眾坦承:「我得的是抑鬱症,而且是很嚴重的抑鬱症,
  • 抑鬱症患者背後的「燃燈人」
    一年後的同一天,中國首家關注精神健康和抑鬱症防治宣傳的基金會成立,創始人正是毛愛珍。在國內,精神心理領域醫療端和資訊端的供給仍處於早期階段,社群求生通道閉塞,這是任可的判斷。走出抑鬱症的「小黑屋」後,她創立了已有6萬抑鬱症患者和家屬的線上社群。10月10日是精神衛生日。
  • 害怕歧視、不敢告訴父母……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
    困在抑鬱症裡的大學生們大二下學期臨近期末,武漢某高校女生張晨(化名)決定休學。在患上抑鬱症數年後,她的生活已經陷入停滯,思維變得遲鈍,甚至有些「痴呆」:不能思考、不能閱讀、難以交流,說話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的。嚴重時,「想死」的念頭在腦子裡盤旋。回家後,為將「想死」的念頭趕出腦海,她想盡了辦法。
  • 在中國患焦慮症抑鬱症的人多嗎?
    世衛組織2017年通報指出,全球平均每十個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重度抑鬱症。據估計,世界各地現有3億2200多萬不同年齡的人罹患抑鬱症,而中國的患者人數至少在5400萬。抑鬱症給個人和社會都帶來了令人難以接受的高負擔。
  • 為什麼很多中國父母不把抑鬱症當回事?
    因為中國的不少父母不了解抑鬱症!很多父母因缺少對抑鬱症的了解,很容易把孩子的抑鬱症誤解為「心情不好」、「性格變了」、「變懶了」,或者誤以為孩子只是患上了便秘等生理疾病。我的侄女不幸患有抑鬱症,但是長期得不到治療。我多次次給堂哥和嫂子提醒,孩子可能是抑鬱症,要早點去精神科治療。可是,他們先是不高興,原因是他們覺得孩子是正常人,只是心情不好,要去精神科看病是小題大做,而且讓別人知道,他們也很丟人。「怎麼可能呢?
  • 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 被質疑是文章灌水重災區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撤稿199篇中國論文的國際期刊,學術質量究竟如何該雜誌給出的撤稿原因是「論文作者涉嫌學術不端並且沒有回覆編輯部的質詢」。然而,《歐洲醫學藥理學評論》也是被質疑文章灌水的重災區之一。
  • 中國抑鬱症患者軀體症狀多樣性
    來源:梅斯醫學在中國,當前抑鬱症(MDD)的患病率為3.02%,且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MDD患者常錯失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機。既往研究顯示,MDD患者的許多軀體症狀(如頭痛、胃痛)常先於MDD發生,因此軀體症狀或是MDD的早期表現,且是MDD的有效診斷指標。然而,迄今為止,尚未有研究系統探究與MDD的臨床診斷和治療相關的軀體症狀。
  • 近20年抑鬱症增加120倍:揭秘抑鬱症越來越多的真相
    文/老K有相關數據統計,在當下中國,關於抑鬱症的媒體報導相較十幾年前多出至少20個百分點。曾經看北大徐凱文的一個演講,他提到我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人中最多只有1個人有心理障礙,但這個數據到了2005年時已經到了17.5%。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現在是13%。
  • 從金凱瑞、憨豆先生到卓別林,為什麼喜劇大師更容易得抑鬱症?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帶給人們無數歡樂的喜劇大師,卻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他能逗笑全世界,但是唯獨逗不笑自己。喜劇圈已然成為抑鬱症的重災區,無獨有偶同樣的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士、憨豆先生和卓別林大師等也都飽受抑鬱症的困擾。
  • 歌手盧凱彤墜樓被列為自殺,抑鬱症是「明星殺手」?
    躁鬱症和我們更熟悉的抑鬱症,都屬於「情感障礙」。躁鬱症是兩種心理疾病——憂鬱和狂躁極端化交互出現在一個人身上,即「雙向情感障礙」。從症狀上來說,躁鬱症比抑鬱症更嚴重。對於自己的情緒病,盧凱彤是努力抗爭過的。
  • 家人得了抑鬱症,我該怎麼辦?|重溫《丈夫得了抑鬱症》
    然而,作為抑鬱症患者身邊最親近的人,卻常常不知所措。如果家人、愛人、朋友……那些我們最愛的人得了抑鬱症,站在他們身邊的我們,又該怎麼做?在一部名為《丈夫得了抑鬱症》的電影中,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不要去想抑鬱症的原因,而是想它的意義影片最後,妻子將陪伴丈夫與抑鬱症鬥爭的經歷用漫畫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漫畫的名字就叫《丈夫得了抑鬱症》。
  • 家人得了抑鬱症,我該怎麼辦?| 重溫《丈夫得了抑鬱症》
    夫妻兩人一起養的寵物蜥蜴igu也是片中一大亮點。igu每天在家中面癱地爬來爬去,靜靜地觀察他們平凡的日常生活。就如電影開頭醫生對丈夫所言,「抑鬱是每個人都會體會到的感受」,幾乎每個人都曾在生活中的某個時刻,認為自己很失敗,覺得「啊,好想死」。在這種時候,記得停下來,問問自己是不是在勉強自己變成他人要求的樣子,並因此感到痛苦。如果痛苦的話,就不要「努力」了。
  • 健身類預付卡成山東消費領域投訴「重災區」
    其中,健身類9355件,佔比30.05%,成該省預付式消費領域投訴「重災區」。山東省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尹強民在會上介紹說,據山東省預付式消費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健身、美容美髮、餐飲、教育培訓等成為預付式消費投訴較為集中的領域,美容美髮類3982件,佔比12.79%;餐飲類2884件,佔比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