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抑鬱症增加120倍:揭秘抑鬱症越來越多的真相

2021-01-11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有相關數據統計,在當下中國,關於抑鬱症的媒體報導相較十幾年前多出至少20個百分點。

曾經看北大徐凱文的一個演講,他提到我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100個人中最多只有1個人有心理障礙,但這個數據到了2005年時已經到了17.5%。

焦慮症的發病率,上世紀八十年代大概1%到2%,現在是13%。

20年前,抑鬱症發病率是0.05%,現在是6%,增加了120倍。

而在地球那一端的美國其實也沒好到哪裡,大約10.7%的美國青少年有抑鬱症,5.9%有嚴重焦慮症狀,而自殺在2016年升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上述這幅圖就是美國在各大高校搞的行為藝術,地下散落的書包代表每年平均1000名大學生因自殺而死亡。2016年北師大心理學部長發言:「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越來越多!」

為何時代一直都在進步,而心理問題反而越來越多呢?

抗抑鬱藥物的廣泛推廣

要知道,抑鬱這種問題並不是近代才有的,古時候人們就知道它,只不過當初沒有科學,人們認為它更多是惡魔的化身,也更多採取一些宗教懲罰的極端方式應對。

但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抗抑鬱藥物的誕生,人們越來越對抑鬱症這個問題開始重視。

但一開始人們應對精神問題更多的還是採取諸如安定類藥物,不過人們發現安定類藥物容易產生依賴,隨後「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藥物被研製出來,它們最初是為了替代安定、但這些藥物只是為了對抗焦慮。後來發現它們更適合抗抑鬱,因為焦慮和抑鬱是精神疾病的一體兩面,常常一同出現。

文法拉辛刊登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廣告

不過最初人們發現也只有老人和女性才會患上抑鬱症,所以並沒有非常重視。

在60年代末,只有16-18%的美國城市居民自認為一生至少出現過一次抑鬱症狀。但現在這個數據可以到達70%。

可想而知,這些藥物明顯是賣不動的,所以藥企為了生存,他們想了一個主意,既然藥物銷售不動,那麼我們就銷售疾病。

從80年代SSRI藥陸續上市起,有關抑鬱症的論文出現了井噴。凡是對SSRI藥物有利的論文,藥廠都投入巨資幫助其傳播。同時,它們也資助行業權威研究這些藥物。

臨床抑鬱症論文數量隨時間的變化

藥廠不斷鼓勵科普人士將抑鬱症更多講述成生理性問題,所以你發現那個年代醫生只承認藥物的原因了。

當你發現抑鬱症越來越多,其實你應該明白這些科普人士也做了不少貢獻。

為了得到認同,彼此抱團取暖

要知道,精神疾病手冊中,關於心理障礙的診斷有太多了,可是人們好像只要有心理問題就先考慮抑鬱症。

人類學家認為,人們會選擇用其所處時代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內心的衝突與痛苦。當媒體或專家們將某一心理疾病的症狀引入公眾視野(包括我們所做的心理科普),人們便會選擇這些症狀進行自我表達。

Ethan Watters在《像我們一樣瘋狂》關於厭食症的章節中寫道:

在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去診所求助的厭食症患者大部分已經聽說過這一疾病,知道它的症狀與常見病因。他們本身對此心理疾病有符合其典型症狀的期待,甚至抱著「嘗試看看」的心態去表現出這些症狀。換句話說,人們通過「患厭食症」這件事,來彼此競爭或抱團,尋求在群體中得到認同。

要知道,人們有無窮無盡痛苦時,自己更願意將自己的問題丟給一種疾病,而這種疾病會成為一種標籤吸引來更多人來認同自己,從而將問題合理化,這樣痛苦會分擔出去,同時有一部分問題可以逃避躲在這個標籤背後。

人類大腦的變化趕不上時代的變化

從進化尺度上看,人類文明的一萬年歷史,只是短暫的一瞬間,根本不足以改變大腦的固有結構。就算人類在現代社會再生活十萬年、百萬年,我們的大腦都還只是那顆成長於狩獵採集時代的原始人大腦。

比如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快速轉變,經濟全球化、社會原子化、越來越長的工作時間、越來越頻繁的工作變動、越來越快的社會變革,這些你可能非常習慣、甚至認為是現代社會常態的東西,可能都會成為抑鬱症的誘發因素。

在我國更是如此,我們一直處在社會飛快的發展,在這個大轉型的時代,家庭結構逐漸瓦解。當人們享有更多選擇自由,很多人選擇放棄穩定的家庭生活,而不是去積極改善它,離婚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有了一個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

城市也同樣如此,很多家庭的父母為了工作,將孩子交給老一輩照顧,從小這些孩子的親密關係就被剝奪。

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童年缺乏父母的照料會誘發各種心理問題。

文明對本能的壓抑

弗洛伊德在自己晚年的著作中表示,文明是對人的本能的壓抑及少數人對多數人支配的基礎上產生的,文明的起源和發展在於對本能的壓抑和升華,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被壓抑的歷史。「每一種文明都是建立在迫不得已的工作和本能克制的基礎之上,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引起那些受這些要求影響的人們的反對。」[9]

人的本能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攻擊性。

武志紅曾說過:「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但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這個東西決不能通過簡單粗暴的壓抑甚至冰冷的說理就可以磨滅。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他只能走向兩個結局:

抑鬱,或者摧毀。

那既然不能簡單粗暴的表達攻擊性,同時也不能隨意壓抑,我們該怎麼辦呢?

弗洛伊德講到,人們可以通過「升華」的方式表現出來,通過社會能接受的方式,比如說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發明等等表現出來。

在這一點上或者你允許自己有攻擊性,這一部分被接納,被允許在你身體中流動。

武志紅曾用一段優美的話,描述了攻擊性流動的場景:

你攻擊了我,而我帶著愛容忍了你的攻擊,還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這意味著,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見和允許,並經由我愛的目光,轉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許、接納和理解,可以讓帶有破壞的攻擊性,變成了積極的生命力。

關於抑鬱越來越多,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留言中發表你的意見,我們一起交流!#百裡挑一#

相關焦點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抑鬱症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 JAMA:近2萬人研究結果表明:攝入維生素D似乎並不能降低成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
  • 抑鬱症怎麼就突然流行了?揭秘特殊時代抑鬱症流行的3大原因
    作者|簡客GAKER01 抑鬱症怎麼突然就流行了有沒有發現,你身邊的抑鬱症患者,好像越來越多了呢?你有沒有關注到,2020年,中國的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了1億人,相當於你身邊每15個人當中,就有1個是抑鬱症患者!然而在2007年的時候,中國的抑鬱症患者數量僅有3000萬。
  • 又一位韓星離開我們,抑鬱症,你離我們有多近?
    抑鬱症,你怎麼離我們這麼遠,又這麼近?才結束了韓國歌星金鐘鉉抑鬱死亡的消息,又傳出另外一位韓星抑鬱逝世。1月21日,韓國著名人氣女星河智苑的弟弟全泰秀逝世,享年34歲。據報導,全泰秀(正名:田汰遂)生前深受抑鬱症所苦,近期才傳出有意回歸演藝圈,卻遺憾傳出死訊。
  • 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到底什麼樣的人容易患抑鬱症?要多加注意
    過去大家總認為抑鬱症就是不高興、是矯情,是閒出來,但近年來,由於患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在逐漸加深,我們逐漸意識到這是種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人患上抑鬱症後,確實會變得不高興,但並不只是不高興那麼簡單,除了不高興之外,往往伴有失眠、焦慮、反應遲鈍、疲倦、厭食或暴食等異常。
  • 抑鬱症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在現在的社會中,隨著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加,被抑鬱困擾的人們是越來越多了,抑鬱症造成的健康問題也是越來越多,具體有哪些問題呢,咱們一起來看一看。睡眠問題抑鬱會影響你的身體,也會影響你的思想。在抑鬱的人中,陷入困境或保持睡眠是很常見的。但有些人可能會發現他們睡得太多了。
  • 郭碧婷疑似產前抑鬱症,比產後抑鬱症更常見
    然而郭碧婷的移動變得很奇怪,他不斷在網絡平臺上發表一些傷感的話語,從被身邊人消費,到懺悔,表現出惆悵,婚前陽光向上的態度差距很大,與向佐的互動越來越少。一些人指責向佐結婚後已經改變,他們對懷孕的妻子不夠關心,有人說郭碧婷和向佐之間的婚姻危機是離婚的前奏。
  • 抑鬱症患者親筆漫畫:與抑鬱症鬥爭了20年,我終於康復了!
    這篇短小精悍的漫畫作品記錄了作者罹患抑鬱症20年的親身經歷。作者從小遭受了大量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父親的粗暴教育。動輒被打罵,內心長期恐懼、壓抑,這是他兒童、青少年時期的常態。小學、初中階段,作者成績優秀,尤其喜歡並擅長歷史科目。
  • 抑鬱症也是病,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抑鬱?
    核心提示:抑鬱症是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識別率、就診率、治癒率低等特點。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已經超過3.5億名,每年有近80萬人因抑鬱症自殺死亡。我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抑鬱症患者人數超過9000萬人,比10年前增加了18%。
  • 抑鬱症的「前世今生」
    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Kleinman在湖南研究發現,被醫生診斷為「神經衰弱」的患者,若按照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的診斷標準,有70%以上的患者符合「抑鬱症」的診斷。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一:6成抑鬱症患者伴有一種疾病!
    今天這篇文章就深入分析一下抑鬱症共病人格障礙,從而發展為難治性抑鬱症的話題。這一種類型很可能是難治性抑鬱症的主要組成部分。01、近6成抑鬱症合併人格障礙至少近二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發現,臨床中有大量抑鬱症患者共病有人格障礙。究竟有多少?相關統計數據可能超出大眾的想像。
  • 高中每20個人裡有8個人可能得了抑鬱症!抑鬱症納入學生體檢
    殊不知抑鬱症如此「一視同仁」,無論年輕衰老,富裕貧窮,都可能被它「光臨」。 當你嘲諷孩子心理素質差、跟風裝憂鬱時,魔鬼可能正悄悄將你的孩子纏得越來越緊。 2019年6月,呼和浩特六年級學生李某,留下6頁遺書稱生活無望後,跳樓自殺; 2019年12月,山東10歲女孩重度抑鬱後輟學在家,吞服75片降壓藥自殺; 2020年7月,13歲男孩從24樓躍下身亡,公安調查後確定其患有抑鬱症; ……
  • 抑鬱症的軀體症狀
    這可能是心臟、肺部或胃部問題的徵兆,因此需要醫生排除這些原因,有時候這也是抑鬱症的症狀。抑鬱會增加你患心臟病的風險,而且,心臟病發作的人更容易抑鬱。當你肌肉和關節持續疼痛時,會增加抑鬱的風險,因為抑鬱和疼痛在大腦中共享化學信使。抑鬱人群發生疼痛的機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 少女時代泰妍自曝患抑鬱症,被抑鬱症支配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目前,抑鬱症是世界上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上升成為第二大疾病,每25個人中,都會有1個人是抑鬱症患者。患抑鬱症主要原因是患者對自身的認知出現了偏差,加上後期沒有人進行正確的引導。在不被理解被認同的這種情況下,患者表現的越來越消沉,越來越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的情緒中。
  • 那些年,患了抑鬱症的名人
    崔永元的重度抑鬱症人所共知。他說:「抑鬱症離我很近,近得像親兄弟,醫書上描繪的大部分病症我都具備了,還有即興發揮的部分。楊坤是第一個公開承認自己得過抑鬱症的明星,並於2010年1月,擔任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抗抑鬱」大使。「因為抑鬱症,我受了整整6年的苦,其中最痛苦的兩年,是我還不知道『抑鬱症』是什麼的時候。」
  • 直擊心靈深處:抑鬱症,那麼近,那麼遠
    而他,在這萬千風景中,選擇將自己細細封存……     」「壓力」「抑鬱」這些詞,在一個事件的警醒下變得越來越敏感。我們的心中都藏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感觸呢?陌生的環境與面孔,焦躁與不安,害羞與自卑交雜,心中的壓抑越是在此刻堆積著。離開父母,找不到相伴而行的人,裝作不在意卻孤獨的背影,像是一根刺,慢慢地扎入肌骨,深埋病根。
  • 季節更替,到醫院看抑鬱症的人多了,醫生:每天保持2小時光照適當...
    最近,杭城精神衛生科專家在感慨,前來就診的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常常下不了門診。 在季節交替時抑鬱症病人就會明顯增多,浙江省人民醫院精神衛生科的抑鬱症患者在9月初就出現明顯增長,從平時的每天120人左右上升到150人,最近更是達到了170人。
  • 100多位患抑鬱症的中外名人
    113.朱利安·阿桑奇(1973~)「維基揭秘」網站創始人68.郭富城曾沉寂20年,入戲太深也曾讓他抑鬱至極。57.張國榮(1957~2003年)患抑鬱症已有20年,事業與感情是患病的主因。他在自傳中寫道:「記得早幾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敘舊,他們都會問我為什麼不開心,臉上總見不到歡顏。
  • 近兩月3名韓星去世,泫雅等多名藝人表示自己也患上抑鬱症
    車仁河平時給人的印象是個樂觀、溫暖的大男孩,12月2日晚上,他還在社交平臺曬出近照,並發文提醒大家天氣涼了,多注意愛護自己2016年1月具荷拉與韓國DSP公司的經紀合約結束而離開公司,籤約KEYEAST經紀公司,一家日本的公司。
  • 難治性抑鬱症的真相5:抑鬱症合併進食障礙的難題,根源是什麼?
    而我們更想通過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的角度,尤其是大量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的臨床實踐來剖析心理社會因素根源。抑鬱症合併有厭食症的患者都遭受過疊加性的心理創傷,其中明顯有來自於體型、體重、外貌方面的心理創傷。
  • 經常被忽略的這4個不良生活習慣,成倍增加我們患抑鬱症的風險!
    我在審視「自己為什麼會患上抑鬱症」這個問題時,意識到我們之所以會患上抑鬱症,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不好。生活習慣中有很多的不良習慣會導致我們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成倍增加,但是我們卻經常不以為然,經常忽略這些不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