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飯店大廚到家不做飯一樣;
喜劇人在臺前不斷抖包袱,笑果頻頻,到了幕後,你很難見到他的笑模樣;
喜劇人這個群體,往往是抑鬱症的重災區;
王晶曾說,喜劇演員比其他演員累十倍。
看完這期,你就明白,為什麼靠搞笑出身的黃渤,這些年越來越淡出喜劇視野;
喜劇大師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他在臺上擠眉弄眼彈鋼琴,把全世界逗得前仰後合,其實在這之前,他就患上了抑鬱症;
2003年,憨豆特工火了,電影講的是江洋大盜被一個倒黴特工誤打誤撞收拾了,看得人前仰後合;老話說好吃不撂筷子,2010年,憨豆特工出了續集,憨豆繼續著他的傻蛋有傻福形象。
本來呢,這片子票房不錯,但嗑瓜子磕出個臭蟲,有一些黑粉站出來說些難聽的,像什麼從20歲到50歲一直這樣,像什麼憨豆只會裝瘋賣傻,這些評論被憨豆本人看到後,一下子扎心了,什麼戲路單一、什麼低俗獻媚,憨豆開始對號入座,現實中的憨豆,偏偏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想讓所有觀眾都滿意,就開始發愁,但二十幾年的憨豆太深入人心,英雄救美霸道總裁,壓根不符合憨豆特性,幾次轉型失敗後,憨豆憋屈上火,鬱郁症就出來了;
有人說憨豆小心眼,你管評論幹啥,自己該咋演咋演不就行了;
誒,有的喜劇人,該咋演咋演,照樣得抑鬱症;
美國金牌笑匠金凱瑞,這哥們兒大家都熟,冒牌天神、阿呆阿瓜、變現怪傑,通過把臉撕扯到極限來達到喜劇效果,江湖人稱橡皮臉;
還沒成名之前,金凱瑞在一個小俱樂部裡走穴演喜劇,每天20分鐘,類似脫口秀;
金凱瑞這哥們也是夠拼,精益求精,每天表演都跟昨天的不一樣,堅持不重複;
問題就出來了,有些觀眾頭天看得挺樂呵,沒看夠,想再看一遍,第二天再來金凱瑞不演了,時間一長,觀眾不滿意了,我都花錢買票了,指定節目讓你表演是我的權力;這時候金凱瑞較上勁了,我得對得起我自己,你讓我演啥我演啥,那昨天看膩的觀眾怎麼辦呢?
喜劇人的笑點,比普通觀眾要高,很多包袱抖出來,觀眾覺著挺有意思,但金凱瑞卻覺得重複過太多次了,所以無論是舞臺上還是電影裡,他總想給作品加入新的喜劇元素,總想提高喜劇的上限,卻總夠不到頂點,慢慢地,痛苦就來了,2015年女友去世,成了壓垮金凱瑞最後一根稻草,被記者拍到時,蓄鬍長發,面容憔悴不堪;
不像動作演員和悲劇演員,跟自己較勁,甚至是自我作踐,是喜劇的職業病;
陳佩斯最喪的那幾年,在河南排話劇,說堅硬的草嗑扎在腳底板,是真疼,但觀眾看到你這個反應,他們是真笑;
喜劇最怕的是,一個包袱抖出去,底下沒人接,演員就跟掉進冰窟窿一樣,內心慌得一批;
但觀眾笑點高低不同,笑料不可能讓所有觀眾都笑;怕觀眾不樂,又想讓每個觀眾都樂,演員就會對自己的作品不斷打磨、推翻、苛求,他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才能達到讓觀眾長期買帳的效果,這也註定著,優秀的喜劇人會經常受打擊、調整、研究再琢磨,抑鬱症就趁虛而入了;
魯迅先生說過,喜劇,就是把沒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
喜劇的內核,歸根到底,是一個處在低處的人,往高處爬,或達不到或配不上,而產生出來的錯位效應,你看卓別林、憨豆、周星馳,出演的角色都是或笨拙或卑微,一個極端弱小的人,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就此開始了一段裝瘋賣傻;
而笑料的產生,往往來源於現實生活,比如周星馳電影裡,凡是出現的男老師都是卑鄙無恥,齷齪好色,而女老師,則漂亮可愛,對學生與耐心;這就跟周星馳早年的成長有關,學生時代,周星馳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因為上課遲到,男老師體罰他,下手有點狠,什麼難聽的都罵,而女老師則在一邊寬慰,說熊孩子搗蛋很正常,於是這個童年烙印就記在他心裡,無數次出現在電影中;
還有,卓別林所有電影的女主角,都是天真浪漫的女孩,這對應著卓別林現實生活中,擦肩而過求而不得的初戀女友。
這種悲苦經年累月,就成了電影中的固定情節了。
質疑、被苛責、自我作踐、推翻打磨,職業特徵決定了一個優秀的喜劇人必須要經歷的弊病,而一旦有了固定的喜劇形象,這條路將會伴隨一生,想突破轉型,幾乎不可能,大部分喜劇演員,終其一生,都活在他曾飾演的角色光環之下,這就是為什麼,喜劇人是抑鬱症的重災區。
(完)
我是#頭條理娛君#,10月特輯帶你秒懂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