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在中國的農曆豬年即將到來之際,一隻來自英國的豬火了。
這條名為《啥是佩奇》的短片一夜之間刷了屏。短片講述了偏遠山村的一位「空巢」爺爺,在快過年之際,聽說孫子想要「佩奇」,但又不知道佩奇是什麼,由於信息閉塞,他只能四處打聽,最後終於從全村唯一進過城做過保姆的「老三媳婦」那裡,知道了「啥是佩奇」,從而給孫子準備了一個「硬核佩奇」禮物。
短片既有笑點又有淚點,既傳遞了城市化進程中大家庭拆分為小家庭的陣痛,又表達出新年臨近之際闔家團圓的嚮往和溫暖,故事線索簡單明了,但過程卻一波三折,成片節奏明快,又張弛有度,可以看出創作團隊的技術嫻熟,多種因素疊加,火了。
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小豬佩奇第一次刷屏。
一
小豬佩奇誕生於2004年,引入中國卻要到2015年。
這個時候,國內動畫片市場最火的是《喜羊羊與灰太狼》和《熊出沒》。這時,一部名叫《粉紅豬小妹》的動畫片被引入了中國。與其它很多國外動畫劇集一樣,這部動畫片並沒有做太多的宣發,只是按部就班地在電視臺和網絡平臺播放,但是,很快就成功吸引了中國家長們的注意。
或許是由於高達9分左右的豆瓣評分,或許是由於中國家長們對優質動畫資源的渴求,這部片子不知不覺就在育兒圈中流行開來。假如你身邊有一個2-5歲的幼兒的話,TA十之八九看過《粉紅豬小妹》,並且是小豬佩奇的粉絲。假如你要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推薦動畫片的話,選擇小豬佩奇也大概率不會失手。
二
「小豬佩奇」第一次打破育兒圈的「次元壁」,進入公共視野,是在一年以前。
2018年年初,「不寒而慄!你家孩子看的『小豬佩奇』,背後可能是這種恐怖動畫」之類的警告在各大媒體傳播開來。一些人利用熱播的動畫片,加入色情、暴力、兇殺、變態等元素,製作成「兒童邪典片」,在網絡上流傳。其中,備受歡迎的「小豬佩奇」是受害的重災區。
不過,視頻網站紛紛下架視頻、封殺UP主後,這一小波恐慌很快就過去了。
但是,對於「小豬佩奇」的改造並沒有結束。2018年前後,「方言版小豬佩奇」的風潮從B站、A站發起,流向各大視頻網站,東北話版小豬佩奇、重慶話版小豬佩奇、上海話版小豬佩奇、湖南話版小豬佩奇……網友們旺盛的「創造力」都奉獻給了這隻小豬,在「洋氣」的英倫口音小豬到「土嗨」的地方方言小豬之間,配音的切換似乎也完成了某種文化的切換。
三
之後,在一些新興的視頻網站上,很多主播、UP主把小豬佩奇與「社會人」聯繫在一起,炒起了「小豬佩奇紋上身,掌聲送給社會人」的概念。當然了,這裡的「社會」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社會,而是「社會我x哥,人狠話不多」裡的那個社會,是「紋身喊麥社會搖,一天三頓小燒烤」裡的那個社會,是相對來說漠視規則、卻又老於世故的那個社會。
被硬生生貼上「社會」標籤之後,人們覺得不諳世事的小豬佩奇與好勇鬥狠的「社會人」之間,莫名地有一種「社會萌」,於是,「小豬佩奇社會人」的亞文化很快從短視頻平臺興起,並通過社交媒體進入主流社會,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也許是這股惡搞的風潮太過「社會」,引發了平臺的擔憂,抖音甚至開始封殺小豬佩奇。雖然很快官方就否認了封殺,但實際上大量與小豬佩奇有關的「社會」視頻被下架了。
四
2019年的年初,中國人即將迎來農曆新年,一部名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電影也即將上映了。
《啥是佩奇》的刷屏,來得那麼迅猛,令人頗感意外。它完全靠故事本身的力量和恰到好處的製作贏得了觀眾。但是,考慮到「小豬佩奇」這個IP在國內強大的觀眾基礎,這次刷屏似乎又不那麼意外。
很多人評價這部短片「暖心」「笑中帶淚」,但是它最打動人的,恐怕還是那點「土」味。大山環繞的鄉村,滿地的雞鴨馬羊,戴著老棉帽、滿臉皺紋的老人們,共同勾勒出一個記憶中的鄉村。這是故事發生的地點,也是無數中國人回不去的「老家」。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鄉土」,現代年輕人卻創造出「土嗨」這個詞。這兩年來,「土」這個字漸漸脫去了貶義,開始進入流行文化的場域。「土味情話」「土味金句」「土味潮品」……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似乎覺得「土」也沒什麼不好,從自嘲到接受,甚至還帶著一點兒欣賞,土也變得可愛起來。
「土味」其實是一種接地氣的味道。在小豬佩奇中,回爺爺奶奶家過聖誕節是一件大事,而在中國,春節跟家人團聚是一年最重要的盼頭;在小豬佩奇中,好吃的食物是義大利麵和黑莓派,而在中國,最能引起鄉愁的或許是餃子和父母親手曬的山貨。
如果說「小豬佩奇」是這個短片漂亮的包裝紙的話,那麼,撕開這層包裝紙,裡面裝的還是中國人最傳統的情懷,家庭親情、天倫之樂。但這種傳統的感情藉助小豬佩奇這個渠道傳遞出來,成功地擁有了一種陌生化的審美,因而打動了無數人。
小豬佩奇的洋氣疊加了「爺爺」的土氣,勾勒出了大變局背景下我們正在遠離的精神家園,戳中了大時代的淚點,那是粉紅色的鄉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