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遇害案|警誡獨自遠行的孩子哪些事「不可以」
文/老牛
這幾天的朋友圈,滿屏皆是「江歌案」。
江歌的被害,讓人看了心痛、惋惜、憤慨!
江歌和劉鑫,都是青島女孩,兩家相距約10公裡,同在日本留學,異國他鄉遇老鄉,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成為室友和閨蜜是自然不過的事。
劉鑫與男友陳世鋒分手,從陳世鋒那兒搬出後無處可去,江歌好心收留。
劉鑫受到前男友陳世鋒糾纏騷擾,江歌挺身相助。
如果都能學成歸國,她們可能會成為永遠的朋友。
然而,喪心病狂的陳世鋒卻給兩個姑娘帶來了噩運。2016年11月3日凌晨,陳世鋒找上門來,在江歌的住所門前守候著劉鑫。剛從車站接回劉鑫的江歌,讓劉鑫先進屋,自己則在門外阻止陳世鋒。結果,被陳世鋒連捅十餘刀,刀刀斃命。
江歌倒下了,再也沒有醒來。劉鑫因為事後的表現,令人心寒,陷入輿論旋渦的中心,備受人性的拷打和網友的譴責。
在江歌遇害一周年之際,新京報《局面》拍了一個視頻節目,勸說劉鑫與江歌媽媽見面道歉,江歌遇害案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江歌遇害案教訓慘痛,警誡獨自遠行的孩子有些事「不可以」。
1. 交朋友不可以不謹慎
江歌和劉鑫是一對閨蜜
劉鑫和陳世鋒曾經是情侶。
從事件的經過看,江歌結交劉鑫是交錯了閨蜜,劉鑫遇上陳世鋒是交錯的男友。
如果江歌不認識劉鑫,就不會遇害;如果劉鑫不是跟陳世鋒談戀愛,也不會害了江歌。
時光不會倒流,人生不可以假設,但事件可以總結和反思。
「江歌案」再一次警示,交友須謹慎。
交友不慎,危害大矣!
有一種說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決定我們一生的也許不是我們的努力,而是選擇。
一次毀滅性的選擇,會將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
交朋友是一種選擇,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獨自在外的孩子請擦亮眼睛,多與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遠離那些有人格缺限的「損友」。
2. 幫別人不可以無底線
六神磊磊讀金庸公眾號影響很大,他對這一事件的評論是「可以見義勇為,不要替天行道」。實際上,見義勇為也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做的。
做人應該善良,看見別人遇到困難應該想著幫助,施以援手,這是見義勇為。
可是,做好事、幫別人、見義勇為,要與自己的能力相匹配,不可做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好人好事。
不會遊泳,卻跳進深水裡救人,到底是見義勇為呢,還是不自量力呢。
老人跌倒了可不可以扶?當然可以扶,但要考慮自身的安全,動用更智慧的辦法,既扶了人,又不致使自己陷入被動困窘的境地。
有一個航空廣告告訴人們,飛機遇到緊急情況時,家長自己先快速地戴上氧氣罩,再給孩子戴上,以免還沒替孩子戴好,自己先暈了,結果可能自己和孩子都沒救。
說到江歌案,作為閨蜜,江歌可以幫劉鑫,她與男友分手,你可以安慰她;她沒地方住,你可以收留她;她夜歸害怕,你可以接她……
但是,再怎麼幫,也不能幫她擋刀啊;再怎麼幫,也不能用生命相抵啊!
被捅十幾刀,那是怎樣的疼痛!看著視頻裡江媽媽撕心裂肺的哭喊,善良的人們不禁落淚。
善良是要有原則的,幫別人是要有底線的,這底線和原則就是先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
如果要以生命相助,寧可選擇不善良。
3. 對惡人不可以激怒
命案發生的那個凌晨,劉鑫先進了屋,江歌在門外阻止陳世鋒。因為沒有監控,除了陳世鋒,沒有人知道屋外的事是怎麼發生的。
陳世鋒要找的是劉鑫,而不是江歌。對陳世鋒來說,如果沒有任何「意外」,他應該不會針對江歌。
在情感上失去劉鑫的陳世鋒,心有不甘,進入困獸猶鬥的狀態。那個時候的陳世鋒,如同裝滿烈藥的火藥桶,遇到點火星就會爆炸。在陳世鋒眼裡,惡人不是他自己,而是試圖阻止他的江歌。
江歌身陷險境而不察,不幸終於發生。
世上有一種人兇狠殘暴,不計後果,像狂犬一樣亂咬亂吠,被稱為「垃圾人」。
遇到這種人,儘量遠離,不要惹他,不可激怒他。就當你不小心被狗咬了一口,總不會再去回咬狗一口吧。
北京曾經發生過一個案件,一個年輕的媽媽推著手推車帶著孩子逛商場,與一個惡男發生了摩擦,理論了幾句,惡男抱起手推車裡的嬰孩,高高舉起摔在地上。一個小小的生命不幸沒了。
其實,不僅有「垃圾人」,不少人還存在一種「垃圾時刻」。
在那樣一個「垃圾時刻」,焦慮、惱怒、氣憤,狂躁不安,甚至想殺人。
湖南益陽沅江三中16歲的高三學生羅某傑,在班主任辦公室用水果刀刺死恩師。誰能說那一刻羅某傑不是處於「垃圾時刻」?事後的悔恨已於事無補。
出門在外,不知道誰是惡人,他們臉上沒有惡的標籤;不知道誰會處於「垃圾時刻」,沒有人會及時告知。因此對待任何人,要尊重,不要激怒他,遇到矛盾,哪怕吃點小虧,遠離是非境地,不失為明智之舉。
4. 做事情不可以沒擔當
那個可怕的凌晨,江歌在門外慘叫呼救,躲在屋內的劉鑫始終沒有開門援手,或許可以理解為害怕。可是在江歌去世後的近300天裡,無論江媽媽怎麼哀求,劉鑫自始至終都不願露面,並拉黑了江媽媽的微信、電話等所有聯繫方式。此外還威脅江媽媽如果再繼續在微博上說她,就不再配合警方調查。
這,是缺乏擔當的表現!
人們常說一人做事一人當,一個人要有起碼的擔當精神,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畢竟江歌是為幫助劉鑫而死,畢竟兩人過去是閨蜜,如果事後劉鑫能主動聯繫江媽媽,說清事由,安慰江媽媽,陪伴江媽媽,與江媽媽共同向兇手討回公道,伸張正義,那麼江媽媽會得到一份慰藉,也會原諒她。劉鑫也不致於遭到人性的拷打和網上的譴責。
一個人缺乏應有的擔當,不會有陽光的生活和光明的未來。
5. 受人惠不可以不感恩
受人幫助,要有虧欠心理和回報之心,這就是感恩。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我們民族的傳統。
劉鑫及其父母卻不懂得感恩,缺乏感恩之心。
案發那天,劉鑫害怕陳世鋒會來糾纏,電話江歌接她下班。江歌不顧夜深天寒,孤身在車站等了兩個小時接上劉鑫。回到住所時,發現陳世鋒已找上門來,江歌讓劉鑫先進屋內,自己擋在了門外,把安全給予了劉鑫,把危險留給了自己。
江歌對劉鑫的幫助,不是恩惠麼?
麻煩是劉鑫引起的,倒在血泊中的卻是江歌。
可是劉鑫及其父母事後是怎麼做的呢?
無論江媽媽怎麼哀求,劉鑫自始至終不願露面,並拉黑了江媽媽的微信、電話等所有聯繫方式。還威脅江媽媽如果再繼續在微博上說她,就不再配合警方調查。
否認江歌是替劉鑫而死的劉鑫父母,甚至在電話中對江媽媽說江歌遇害,是因為她命短,不關自家閨女的事兒,並對其大爆粗口。
兇手是陳世鋒,而劉鑫及其父母事後的表現同樣令人憤慨。
在這樣的情形下,正常人,誰會原諒劉鑫?
江歌的媽媽不會原諒!
有良知的社會也不會原諒!
網絡上的怒火燒向了劉鑫。
就連那些呼籲所謂理性、想為劉鑫說話的人,也不會贊同劉鑫的所作所為。
做人不能太劉鑫,成為共識。
這是人的良知所在,這是天理和公道所在。
有人說不要形成「網絡暴力」,其實對無恥的行為保持沉默,才是真正的暴力。
如果缺乏正義的聲音,「沉默的暴力」更加可怕。
有人問,劉鑫要怎麼做,網民才會滿意。在某種意義上說,網民滿意不滿意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劉鑫及其家人如何救贖自己。
在現代文明社會,忘恩負義將寸步難行。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家庭,最好還是不要把孩子放出去,否則將會害人害已。
懂得感恩,是人之為人的基本品質。
受人之惠,不可以不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