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朗讀者》改編自本哈維的同名小說,豆瓣評分8.5。由凱特溫斯萊特飾演女主角漢娜,凱特還因此獲得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影片也獲得金像獎的12項提名,獲得許多好評。
《朗讀者》講述了男主角米夏在17歲的時候遇到了35歲的漢娜並愛上她,後來漢娜不辭而別,幾年後米夏在法庭上又遇見了漢娜,本來米夏可以說出真相以減輕漢娜刑罰,但因為米夏的逃避,他並沒有說。米夏的內心從此迷失了,再也沒有人可以走進他的心,對於每個情人,米夏都像是個謎。後來,米夏為了贖罪儘自己所能幫助在監獄中的漢娜,還勇敢地和別人講述這段忘年戀。
今天我就來分析米夏是如何一步步變得內向自閉,最終走出困境,得到救贖。在我看來,米夏的迷失和自閉可以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去進行分析。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分析他是如何放下過往,救贖自己以及米夏的重生所帶來的啟發。
首先,來分析一下米夏的家庭背景,使得米夏的內心對於愛是非常期待的,以至於漢娜初次幫助他後,便對漢娜著了迷。
米夏家庭完整和諧,家境富裕,看上去似乎非常完美。但實際上,父親總在忙自己的事情,對米夏總是冷冷的,母親也只是把自己的義務做好,兄弟姐妹們總是偷偷觀察著米夏,但也只是為了向父母告狀。
米夏因為患上了猩紅熱難受得吐了,這時漢娜正好經過,看到正在哭泣的米夏,擁抱了他還不斷地鼓勵、安慰他。米夏病癒後,去找漢娜道謝,無意間看到了正在換衣服的漢娜,由於米夏對於一個成熟美麗的婦女的原始情慾,他不可自拔地愛上了漢娜。
在我看來,米夏冷漠無愛的家庭促使了他愛上了這個對他好的陌生人漢娜,還成為了他的第一位戀人。無疑,在米夏的生命中,漢娜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她的所作所為對於米夏來說影響很大。
其次,在和漢娜熟悉之後,愛意正濃的時候,沒有任何徵兆的,漢娜突然消失。多年後才發現她是個「劊子手」般冷漠的人。
米夏是一位法學生,在一次法律聽證會上,他竟然發現坐在被告席上面的人是漢娜,而且還得知了一個可怕的事情:漢娜曾經為法西斯工作過,還為了堅守崗位,即使牢房裡面著火了,她也不願意開門放猶太人們出來。
儘管漢娜一直說自己只是不願意開門,並沒有籤署相關文件,不是命令的發起者。但在法官讓她在紙上寫幾個字來對照時,她猶豫了一會兒,咬咬牙說一切都是自己幹的。
米夏在這個時候閃過好幾個回憶片段,突然意識到,漢娜原來是個文盲,她寧願承擔下那些不屬於她的罪名,也不希望這個秘密被人知道。
就這樣,米夏徹底封閉了自己的心,他再也不能向別人敞開心扉。後來,他雖然結婚了,但還是以離婚收場。米夏的「自閉」甚至還影響到了下一代,他的女兒以為米夏的冷漠寡言是因為自己哪裡做的不好,從而引起了一連串的誤會和疏遠。
了解米夏的成長經歷之後,便發現其實他會封閉並不奇怪,甚至有些正常不過。原生家庭帶給孩子的影響永遠都是深遠的,近幾年對於原生家庭這個話題討論的也很多。除此之外,米夏的初戀既甜蜜又苦澀,迷一樣的愛人和漢娜是殺人犯的事實帶來的羞恥讓他徹底封閉了內心。
米夏出生於戰後的德國。對於米夏這一代的少年來說,他們是迷惑與糾結的。因為他們出於血緣愛戴自己的上一代親人,而在正義與理性上面,他們得和上一代親人劃清界限。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選擇逃離,而不是正視這個事實和承擔起責任。
更嚴重的是,這種情況甚至還影響到了米夏的女兒。由於米夏的沉默寡言,讓他的女兒常常覺得是自己做錯了些什麼,導致父親這樣對待自己。
這兩代人的立場不同,自然就會拒絕溝通,因為溝通不來反而引起爭吵,讓人心煩意亂。
一次,女兒含著淚對米夏說:「我以為你一直不喜歡我。」他回答說:「茱莉亞,你又能有什麼錯呢?」是啊,明明是上一代人的過失與冷漠,現在卻牽扯到了下一代的身上。
後來,漢娜的死讓米夏覺悟,他開始直面自己的缺點和曾經的錯誤。他還帶著女兒到漢娜的墓前,同她講述了與漢娜曾經的過往。
在電影的結尾,米夏終於決定走出自己的孤島人生,敞開心扉。
①每個人都會有不願回顧的過往,但要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它們
毋庸置疑,每個人總有一些不願被提及的過往。比如說米夏,不願被別人發現自己曾經居然和一個導致300多人被活活燒死的女看守在一起過,而且還是段忘年戀。內心鬱悶,又不願與人說,自然而然就封閉了自己的內心。
後來,即使米夏擁有美麗的妻子和可愛的女兒,但他依舊沒有對她們敞開心扉,妻子也和他離了婚,還對無辜的女兒也造成了影響。
因此,對面那些不願回顧的過往,理應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他們,而不是選擇逃避,這樣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好在,米夏後來也嘗試著走出自己的「孤島人生」,嘗試著給女兒講他與漢娜的過往。
②該如何反思平庸的惡
《朗讀者》主要是在探討戰時一代和戰後一代的人應該看待和反思二戰時德國人所犯下的「平庸的惡」。米夏作為戰後一代的代表,對戰時一代的漢娜,是麻木與沉默的,所以在漢娜承受不該有罪名時,他沒有站出來,這是米夏平庸的惡。
而漢娜平庸的惡,就是她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時沒有顧忌別人的性命,是千千萬萬個在法西斯年代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的德國人的代表。她只是一個執行任務的女看守,在那個時代盲從的德國人。
「人並不因為曾做了罪惡的事而完全是一個魔鬼,或被貶為魔鬼。」《朗讀者》的導演是這樣評價那些犯了平庸的惡的人。面對這些惡,我們應當感同身受地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不是片面地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從這些平庸的惡,還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無意中也犯過類似的事情。
《朗讀者》通過米夏的轉變來反思二戰時德國的罪行和戰後一代應當如何看待父輩這個問題。電影的主題、敘事方式造就了它成為經典電影,它更大的魅力還在於,不是用批判的角度去講述這個故事,而是讓客觀的敘述,讓觀眾自己去思考納粹的罪行,去感受那個荒唐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