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萬公裡之外「月宮之吻」——揭秘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

2021-01-10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作為探月繞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在本次任務的諸多看點之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首次在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交會對接,將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從上升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為了確保「抓得住,抱得緊,轉得穩」的既定目標,精準可靠控制抱爪機構和轉移機構是關鍵。而實現這個過程的核心就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此前報導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的研製成功,為探月三期任務的實施奠定了堅實技術基礎,同時填補了我國在輕小型對接機構工程化研究領域的空白,將為後續深空探測等任務提供有力支撐。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指揮中心

&nbsp&nbsp&nbsp&nbsp「小而精」: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雖同名「交會對接」,但嫦娥五號採用的對接方式與我們所熟悉的載人航天採用的對接方式卻有很大的區別。

&nbsp&nbsp&nbsp&nbsp載人航天使用的對接機構學名叫異體同構周邊式對接機構,在對接後可形成一個80釐米左右的通道,方便航天員在其中穿行。而與近地軌道的任務不同,月球探測對探測器的質量和空間有嚴苛限制,嫦娥五號的對接機構必須做到小而精,其重量要減小到周邊式對接機構的十五分之一,同時,還要具備樣品容器捕獲、自動轉移功能——總之,重量更輕、精度更高、過程更穩。

&nbsp&nbsp&nbsp&nbsp「抱爪機構具有重量輕、捕獲可靠、結構簡單、對接精度高等優點。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上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介紹說。

&nbsp&nbsp&nbsp&nbsp「所謂的抱爪,其實形象地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嫦娥五號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胡震宇介紹。探測器採用的對接機構就是由3套K形抱爪構成的,當上升器靠近時,只要對準連接面上的3根連杆,將抱爪收緊,就可以實現兩器的緊密連接。

&nbsp&nbsp&nbsp&nbsp在方案確定之前團隊非常糾結,探月項目狀態複雜、繼承性較弱,可參考的東西可以說只有「一頁紙」,為了完成技術攻關,胡震宇就和時任對接與樣品轉移分系統主任設計師鄭雲青帶領年輕的團隊成員廣泛調研國內外對接機構設計,開展了4種對接方案設計和9種轉移方案設計,上升器「推」、軌道器「移」、返回器「拉」各3種。胡震宇介紹,通過多輪方案比較及關鍵技術攻關,最終確定了現在的抱爪式對接方案和連杆棘爪轉移方案。

&nbsp&nbsp&nbsp&nbsp而軌道器和上升器對接完成後,還要進行一個重要動作,就是將上升器上裝有月壤的樣品容器轉移到返回器中。

&nbsp&nbsp&nbsp&nbsp「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採用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胡震宇介紹,「我們利用2套倒三角形構型的棘爪,通過4次伸縮,使得容器逐漸移動到返回器中。這個構形很像我們經常使用的扎帶,相連後就只能單方向傳遞,只能前進不能後退。」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指揮中心

&nbsp&nbsp&nbsp&nbsp21秒內完成:1秒捕獲、10秒校正、10秒鎖緊

&nbsp&nbsp&nbsp&nbsp捕獲、收攏、轉移,看似簡單的過程,但在38萬公裡之外高速運行的飛行器上實現卻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nbsp&nbsp&nbsp&nbsp「月球軌道相對於地球軌道有時延,時間走廊較小,這就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須一氣呵成完成對接與轉移任務。」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分系統技術負責人劉仲解釋,「對接全步驟要在21秒內完成,1秒捕獲、10秒校正、10秒鎖緊。為此我們做了35項故障預案,從啟動開始到交會對接,全部採用自動控制。」

&nbsp&nbsp&nbsp&nbsp作為工程研製單位,八院805所從2011年就開始開展相關技術的攻關和工程研製,以突破輕小型弱撞擊式對接、複雜接口自動樣品轉移、對接與轉移一體化等關鍵技術。

&nbsp&nbsp&nbsp&nbsp「我們構建了整機特性測試臺、性能測試臺、綜合測試臺、熱真空試驗臺四大測試系統,先後進行了661次對接測試、518次樣品轉移測試,通過不斷地測試、優化,確保自動對接與樣品轉移過程的萬無一失。」劉仲介紹,「我們甚至在試驗中故意加入小故障,讓對接機構自動判別,進行故障排除,確保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穩妥可靠。」

&nbsp&nbsp&nbsp&nbsp減重以克計,降功以瓦算

&nbsp&nbsp&nbsp&nbsp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要求極其複雜,對產品研製的各方麵條件制約嚴重。就在研製初期,擺在團隊面前最直接的困難就是重量和功耗緊張。對於太空飛行器而言,重量好比黃金,功耗好比白銀;或者說,減重以克計,降功以瓦算,這是一個讓設計師談之色變的永恆難題。

&nbsp&nbsp&nbsp&nbsp太空飛行器的這些約束,讓軌道器技術副總負責人李天義犯了難——這要求研製團隊除了在艙體結構減重設計上想辦法外,還要對傳統太空飛行器的電氣系統分工和電子產品設計理念進行創新整合和優化。不破不立,李天義帶領的綜合電子研發團隊經過十數輪論證,將原有分散在多個分系統中的能源管理與控制、火工品起爆控制等功能全部集成至數據管理的功能中,形成全新的綜合電子分系統。集中攻關的強度太大,每天查閱資料整理報告重量可以用「噸」來計算,資料連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李總永遠放不下的是老花鏡,為了隨時看報告。」團隊調度杜善亮打趣說。

&nbsp&nbsp&nbsp&nbsp要實現電氣功能的整合,打「破」原有的設計方法,就必須建立一套新的設計標準。包括一系列通用化的軟硬體標準、接口標準,甚至建立一套全新的系統集成測試方法,摸索出一套全新與之匹配的產保方法。這難度不亞於將一個機器人「身體」保證不受損的基礎上,將體內所有的骨骼血液拆碎重組,還要保證它「活蹦亂跳」。通過一體化設計,讓減重不再是難題,綜合電子關鍵技術的攻關,讓軌道器公共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升,身輕如燕的軌道器可以張開雙臂踏上奔月之路。

&nbsp&nbsp&nbsp&nbsp推遲發射:軌道器三年貯存

&nbsp&nbsp&nbsp&nbsp時間回溯至2017年,嫦娥五號軌道器團隊厲兵秣馬,卻意外等來了貯存的消息——由於發射計劃調整,探月三期任務推遲發射,軌道器隨探測器總體轉入貯存。2019年,經過一年的貯存,當軌道器團隊再次整裝待發時,發射再次推遲。

&nbsp&nbsp&nbsp&nbsp在嫦娥五號副總設計師查學雷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對軌道器開展全面深入的壽命分析,確保各個產品設計驗證到位、過程風險受控。在3年的貯存期間,嫦娥五號經歷5次加電自檢,用沉甸甸的數據證明軌道器功能性能沒有下降;經歷多次發射窗口的變更與飛行程序的更改,團隊成員對於每一個可能的發射窗口進行設計覆核,制定詳細的方案,確保隨時執行發射任務。

&nbsp&nbsp&nbsp&nbsp同事們還記得,軌道器總體主任設計師趙晨成天追著能源的專家請教諮詢,不斷推翻又重新建立計算模型,一再細化各個飛行階段整器供電功率的時間軸,反覆推演每個可能的發射窗口的飛行程序所需的能源需求,拿出一份份經得起推敲的供電方案,只為一個目標,能量平衡——軌道器始終枕戈待旦,隨時準備向月球進發。

&nbsp&nbsp&nbsp&nbsp王詩堃 徐勉

&nbsp&nbsp&nbsp&nbsp王玓瑭

&nbsp&nbsp&nbsp&nbsp張志超

&nbsp&nbsp&nbsp&nbsp王詩堃 徐勉 張志超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空中接龍」!來看這38萬公裡外的「月宮之吻」
    12月6日,經過多天的飛行,嫦娥五號軌反組合體終於迎來了帶著月球「特產」(月球樣品)的上升器,實現我國首次月球軌道的交會對接。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的諸多看點之中,人類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無疑是最大的亮點之一。
  • 38萬公裡之外的完美「擁抱」——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38萬公裡之外的完美「擁抱」——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  作者:  2020-12-07 「抱爪」是什麼?「千裡眼」「順風耳」哪來的?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有故事。
  • 38萬公裡之外的「太空牽手」
    當天凌晨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 這是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也是距離地球38萬公裡的首次「太空牽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相關航天專家,揭秘「牽手」背後的「黑科技」。
  • 從「太空之吻」到「月軌相擁」 嫦娥五號新對接方式世界首創
    效果圖,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鄭瑩瑩 攝中新網文昌11月24日電 (鄭瑩瑩 郭超凱 王玓瑭 陳葆娟)北京時間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開啟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之旅。「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探月工程三期任務的收官之作,將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
  • 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題:完美的「擁抱」——揭秘嫦娥五號交會對接背後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胡喆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因此,我們在嫦娥五號上採用了抱爪式對接機構,通過增加連杆棘爪式轉移機構,實現了對接與自動轉移功能的一體化,這些設計理念都是世界首創。」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張玉花說。「所謂的抱爪,形象地說,就像我們手握棍子的動作,兩個方向一用力,就可以把棍子牢牢地握在手中。」
  • 38萬公裡外的親密「牽手」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
    我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嫦娥五號完成在軌樣品轉移  38萬公裡之外的親密「牽手」(科技自立自強·逐夢深空)  本報記者 餘建斌 馮 華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7日 第 12
  • 九天攬月星河闊:揭秘嫦娥五號的3個關鍵數字
    記者摘取二、五、六3個關鍵數字,揭秘嫦娥五號任務。採集約2千克月壤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是迄今為止中國研製的最為複雜的太空飛行器系統之一,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4個器組成,包含15個分系統。在此次任務中,嫦娥五號探測器將經過20餘天的在軌飛行,採集約2千克的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等你回來
    嫦娥「遊子」歸心似箭,祖國母親期許滿滿。38萬公裡漫漫回家路,嫦娥五號每走一步,都讓國人無限牽掛。月光照亮了「嫦娥」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中國探月夢想的天梯。自此,嫦娥五號正式踏上回家之旅。從月球出發,把約2000克月壤樣品「打包」帶回,是這次探月的核心任務。約2000克月壤樣品,是月球送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回家之路,遙遙38萬公裡,每一步都充滿風險與挑戰。
  • 揭秘!這套關鍵構件助嫦五圓夢「月宮之吻」,曾試驗上千次
    北京時間12月6日凌晨,攜帶著月壤的嫦娥五號上升器與在環月軌道上的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成功實現交會對接,月壤順利地從上升器轉移到了返回器中。我國首次月球軌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取得圓滿成功!這背後,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研製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功不可沒。
  • 38萬公裡外深情擁抱,嫦娥五號即將王者歸來,全世界目光聚集
    眾所周知,最近一段時間,大家最關注的就是中國航天探測器「嫦娥5」號的進展情況,而且這次擔負著月球取土的重要任務,因此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而如今能達到這種技術的也就是美國和蘇聯,我們是第三個國家。而且據俄羅斯科學家表示,這次最難的並非是月球採土,而是在返回到近月軌道進行對接的那一步。就在嫦娥5號取土封裝完畢升空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了這裡。據北京時間12月6日5時42分,嫦娥5號在上升到月球軌道後,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進行成功交接,並在6時12分順利的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到返回艙中。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嫦娥五號探月取樣成功歸來是中國航天事業的一次重大飛躍,其創造了五項中國之首,本文對嫦娥五號「籌備、發射、探月、第二次軌道修正、第一次近月制動、第二次近月制動、組合體分離、著陸月面、月面採樣、月面上升、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環月等待與月地轉移、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著陸地球」整個過程的十三個步驟進行了詳細介紹。
  • 38萬公裡外穩住「嫦娥」速度,全靠這支「慣測小分隊」
    中新網北京12月6日電 題:掌握「嫦娥」加速度的「慣測小分隊」作者 郭超凱12月6日5時42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於6時12分將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這是中國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軌道器逐漸接近上升器。圖片來源:國家航天局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I/F轉換電路組成的「慣測小分隊」,一路以穩定可靠的表現為「嫦娥五號」提供高精度加速度信息,為這次交會對接穩住速度。
  • 揭秘最強「挖挖機」:嫦娥五號將如何開啟月面「挖土」之旅?
    原標題:揭秘最強「挖挖機」:嫦娥五號將如何開啟月面「挖土」之旅?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 「嫦娥五號」軌道器:「太空郵差」搭建天地往返通道
    作為探月三期的收官之戰,「嫦娥五號」將刷新人類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新紀錄。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軌道器作為貫穿任務全過程的核心產品,是名副其實的「太空郵差」——它將在相距38萬公裡的地球和月球之間,構建起一條太空「物流」的特殊通道,既承擔地月往返運輸的任務,將乘客安全地送往目的地,同時又要在太空中穩妥地完成貨品的「接收」「裝箱」,將珍貴的月壤投送回藍色星球。
  • 專家詳解嫦娥五號的...
    嫦娥五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期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嫦娥五號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組成。其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研製的軌道器,將承擔地月往返運輸、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樣品容器轉移等重任,就像一位藝高膽大、超級炫酷的「太空快遞小哥」,從地球出發趕到38萬公裡外的月球軌道上,取一份來自月球的珍貴樣品,再快遞迴地球。
  •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樣品成功著陸!一文讀懂你關心的六大問題
    返回器從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飛往地球的過程中,相當於從38萬公裡的高度「掉」向地球,來到地球附近的時候,其速度已接近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11.2公裡每秒)!
  • 嫦娥五號一記全壘打: 捎來月亮的「土味」情話
    吳豔華說介紹,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過去的23個日日夜夜,嫦娥五號完成了一次對接、六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五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實現我國航天史上多個重大突破
    它是最忠實的太空「郵差」――在相距38萬公裡的地球和月球之間,構建起一條太空「物流」的特殊通道,既承擔地月往返運輸的任務,將「乘客」安全地送往目的地,同時又要在太空中穩妥地完成貨品的「接收」「裝箱」,將珍貴的月壤投送回地球。  「在整個任務過程中,軌道器在軌共有5次分離,6種組合體狀態,承擔地月往返運輸、器間分離、交會對接與樣品轉移等關鍵任務,是目前最複雜的空間飛行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