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向很敢拍的韓劇,又出了一部禁忌題材的口碑劇集——《產後調理院》,目前豆瓣評分8.5分。
為什麼說它很敢拍?因為它用喜劇的方式,將女性生產所遭遇的苦與痛表現得淋漓盡致。無關人士看的是笑點,經歷過生產的女性卻會看哭,因為總能在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先來介紹一下,劇名的「產後調理院」相當於我國的月子中心,故事以42歲的高齡產婦吳賢真為主角展開。
作為職場女強人,吳賢真一心忙於工作,經過刻苦打拼,才成為公司最年輕的女常務。可當她懷孕的時候,已然成為公司最高齡的孕婦。
就算是這樣,她也從未停止過工作。羊水破的時候,她正和公司客戶籤合同。雖然場面很尷尬,她仍然淡定十足,成功籤約後告別客戶,才趕去醫院生產。
國產劇通常表現生產過程的步驟是:產婦腹痛進醫院——產婦尖叫痛哭——孩子出生,產婦露出微笑。而這部劇的處理無疑真實得很多,劇中將生育分為四個階段:
產前準備
產前的準備包括灌腸、剃毛、內檢等。吳賢真「幸運」地成為了男醫生的教學案例,被三個男人輪流內檢,研究她到底開了幾指,毫無尊嚴可言。
開指的疼痛
劇烈宮縮帶來的疼痛,讓孕婦像野獸一樣哭喊嚎叫,請求醫生給自己打無痛針。
打無痛針後
打了無痛針後,孕婦迎來了短暫的幸福時光。
分娩關頭
但到了分娩關頭,才是整個生產過程的高潮。巨大的疼痛讓不少孕婦無法承受,還得要忍受醫生時不時的教育指責。
於是我們看到,就算是吳賢真這麼一位要強的職場女性,在生產面前也無能為力,逐漸展現自己的脆弱,失去了本該有的體面。
可生完孩子一切就好了嗎?並沒有,生完孩子後,意味著「吳賢真」本人人生的結束,從此以後,她的代名詞就是「孩子他媽」。
歷經千辛萬苦生下孩子後,丈夫和公公婆婆都圍著新生兒,沒人關心吳賢真的情況。這個時候,還是親媽幫忙用水潤了潤吳賢真的嘴唇。而這只是開始。
和中國女性一樣,韓國女性也被要求產後坐月子。當然,不能吹風、不能化妝都是小問題,
給孩子餵奶才是更為屈辱的過程。
劇中有一句臺詞:「不是說奶水和母愛成正比嗎?」相信不少媽媽對這樣的論調並不陌生。
在產後調理院充斥著各種「餵母乳對孩子好」「不餵母乳就是自私」的聲音,奶量的多少成為攀比的點,女主也不得已走上了餵奶之路。
為了下奶,吳賢真不得已捨棄自己鍾愛的咖啡,開始喝各種能夠下奶的湯湯水水,一直喝到吐,還得嘗試運動、按摩等各種下奶方法;
第一次嘗試餵奶,孩子咬傷了乳房,痛得她咬牙切齒,卻遭到了婆婆的指責;
餵母乳猶如畫地為牢,她只能整天圍著孩子打轉。因為新生兒一天要吃8到10次奶,根本無法安心睡覺。
劇中直接用一張圖形容需要餵母乳的女性,頗具諷刺意味。
但相信不少媽媽對此深有同感,很多時候,一旦媽媽流露出餵奶粉的想法,就會有無數人跳出來指責她「自私自利」。因為大家奉行的是,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才是好母親。
例如在調理院中,如同《雪國列車》一樣,將媽媽分為了幾個不同的等級,劃分的標準是「母性」。母乳餵養到兩歲、全職帶娃、為孩子規劃到20歲的女性,在頭等座;沒有母乳、年紀大精力差或是想著重返職場的女性,在末位座。
同樣充滿了黑色幽默,卻讓人後背一涼。當我們以這樣的高標準要求著媽媽的時候,可曾想過她們其他的身份?難道說,成為一位全心全意為孩子付出的媽媽註定比成為一名傑出的職場女性更為高貴嗎?
目前這部劇只有短短幾集,但是展現的內容信息量之大足以引起人們的深思。除了生產、餵奶,還包括生育後遺症、產後重返職場等社會話題,充分展現了當代女性的困境。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這部劇都值得大家一看。經歷過生產的女性,或許可以從中得到共鳴;而其他人,則可以以一種較為輕鬆的方式,更加了解媽媽的艱難處境,從而給予她們多一點尊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