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寫長了點只能放在長評了)
之前一直沒來得及看,lb看劇,昨天看完發現,竟然同一天是剛好美國women suffrage的100周年,也是蠻巧的。專業病作祟,看到這三個故事的時間線,就感覺真會選。第一個1960s的故事,剛好是secon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第二個故事是1980s,gay libration movement 因為愛滋正在suffer setbacks (而在這段時間females其實提供了很大支持)。然後到第三個故事,拍攝的那一年2019,不過說實話不是很理解第三個故事存在的意義,沒有第一第二個故事背景感那麼重吧。
第一二個故事很切合大背景,個人覺得立意人設都很好。也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劇情影射討論現實/社會問題。
第一個故事的Beth Ann ,真的很喜歡她,1960s的feminist戰士,在面對男性的壓迫欺騙背叛,最後還是沒有傳統的妥協,並且在過程中一直對同處劣勢地位的女性富有關懷。
第二個故事的Simone和Karl,就真的是當時feminist movement和gay libration movement互相支持的真實寫照。(小奶狗真的很帥,不過忘年戀不是我的重點哈哈哈)
第三個故事,嗯。。就看出來了dichotomy between Republican and Democrats。。。形象是挺飽滿的,但我沒看出來啥意義,啥都討論的一半一半的,是想討論open relationship,還是想討論政治正確,還是drug culture,感覺啥都說的不明白。當然這些主題也不是不好,但是既然是why women kill,我其實suppose每個故事都是以討論女性相關的社會話題為中心的(比如第一個echo second wave of feminist movement,第二個影射feminist movement 和 gay libration movement的互相支持),但第三個沒有一個比較中心的主題也沒有選一個很identical的時期。就算你要討論的是open relationship,why does it matter to women? 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there?How does it reflect the socio-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present time? 這些問題都不是很well answered(但第一二個故事就都能回答)反正覺得第三個故事在整個主題的上顯得十分loose,遠遠不如第一二個
而且第一第二個故事的主角的rationale和action的關係都是很明顯的,大環境和個人的性格和經歷如何造成了她們的選擇和作為,都邏輯挺連貫的,第三個這方面就差了一點。然後三個女主white + asian + black,讓我更加嚴重懷疑第三個故事是為了政治正確來湊數的 (which is kinda self-explanatary?)。
不過劇還是好劇,轉場很喜歡,配樂特別貼切,每集不同的開頭結尾花的心思也不錯。製作精良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