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覆強調「吾道一以貫之」,把學習傳道和克己復禮作為自己的畢生使命,不管是教學相長還是學而時習,都「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哪怕只是在吃一頓飯、睡一場覺的功夫,也絕不忘記有些東西是已經堅持、正在堅持、還要堅持的。這告訴我們,任何一項事業要想長盛不衰、經久相傳,就必須具備一以貫之的「道」。所謂「道」,可以指「道法自然」的法則規律,也可以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原則理念,也可以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方式方法。而做到一以貫之,就是指在時間上貫徹始終,在空間上覆蓋整體,在對象上包括全部。概言之,就是有始有終、善始善終,而不是朝令夕改、前後矛盾;就是一視同仁、一體對待,而不搞下不為例、內外有別。這強調的是一種韌勁,一種定力,一種持之以恆、砥礪自強的精神狀態。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從古至今,無論做人還是做事,能真正做到一以貫之,實在不易。《詩經》中「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論語》中「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老子》中「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穿越千年歷史煙塵的莊嚴提醒:善始容易、善終不易,虎頭不難、蛇尾常見。在古人看來,要做到 「立身行道,終始若一」,是極其艱難的事,需要以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極大的恆心與毅力,「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直至今天,我們看到有的決策部署虎頭蛇尾、半途而廢、不能被貫徹落實到位,有的黨員幹部成為「說一套、做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人,都是因為缺少了「一以貫之」的定力。
二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再次號召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黨的十九大後帶領新一屆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他又強調,銘記黨的奮鬥歷程時刻不忘初心,擔當黨的崇高使命矢志永遠奮鬥。
任何一個政黨,要想在社會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做出卓著的貢獻,「一以貫之」應為其基本的實踐品格。「不忘初心,繼續前進」,說的正是道路的選擇、歷史的前進、政黨的精神,是一以貫之的。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與使命從未改變——這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道」。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當今中華民族的崛起,一個個「中國奇蹟」的出現,正是因為我們找準了一條正確道路,並在這條道路上一以貫之、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在省部級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一以貫之」進行了科學深入的闡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要一以貫之。
在處處臨新、求新、創新的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又特別強調「一以貫之」,可謂正當其時、意義重大——當前,我們正在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尤其需要凝聚、強化「一以貫之」的定力。13億人的大國,大國有大國的底氣;領導這個大國的大黨,大黨有大黨的樣子。這底氣,這樣子,這奮勇前進的動力,就是自始至終保持著這麼一股「一以貫之」的強大定力。這種定力,來源於對我們所堅持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無比自信。
當然,堅持一以貫之並不是因循守舊,越是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越能真正堅持一以貫之,這體現了「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關係:在任何時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初心,但圍繞初心所進行的砥礪探索,其內容卻是與時俱進的。在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過程中,砥礪奮進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在中華民族富起來的過程中,砥礪奮進是為了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中華民族向強起來飛躍的過程中,砥礪奮進是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要「一張藍圖繪到底」;既要快馬加鞭,更要蹄疾步穩,做到穩中求進。
一以貫之,打通了歷史和現實,連接了現在和未來。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要把我國發展今後30多年的美好藍圖變成現實,必須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只要我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繼續一步一個腳印一以貫之,踏踏實實幹好工作,承載著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就一定能夠破浪前行、勝利駛向光輝彼岸。(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