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良卿,1962年4月出生,湖北赤壁人。曾在赤壁市委宣傳部工作,任赤壁報總編,2000年進入深圳法制報擔任採編,現供職於廣東粵海集團屬下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
從小愛好書法,工作之餘,數十年臨習不輟。年少時以顏、柳為師,年長後習臨趙孟、董其昌及王羲之,用筆結體,既師出有名,又兼具風格。多次參加廣東省國企系統書法比賽、展覽並獲獎,其作品被幾十家企業及個人收藏。
跌宕健筆 鐵畫銀鉤
書法家龍良卿的藝術特色
先賢作佳書,碑帖存法度,書法之精華可謂皆在於古。作為當代習書者,唯有臨習古人,才能博取書法之精粹,進而方能得悟,此乃習書上上之道也。當代著名書法家龍良卿先生,自幼便喜嗜書法,自其習書以來,常常是博觀約取,心摹手追,對歷代經典碑帖亦是有著極為深厚的探研和臨習,先生曾初以顏柳為師,而後又深臨王羲之,趙孟,董其昌等先賢,習書之路至今已達數十年之久。其作品以行草最為見長,眾幅行草作品更是形成了一種古拙與蒼勁相融的超然書風。
初觀其作,即深有感,紙為天,墨為雲,筆線貫穿氣韻,墨韻起伏跌宕,通幅質感迅捷飛動,整幅作品完全是扣到了觀賞者的心弦,能令人完全沉醉在這黑白的翰墨之中。元趙子昂曾有言,書法用筆千古不易,此極是也,只因書法氣象源於筆勢,而筆勢又源自於筆法,用筆之重,即顯得十分重要了。龍良卿先生作為一名書法家,對此自然也是極為重視,其作提筆以鋒而行,運筆時虛時實,如此抽絲拉筋,線條自顯勁健,幾字一組,蘸墨而下,一揮而就,順勢而為,字之筆勢時而稍緩和外,時而疾風驟雨,在這其間又能夠自然且靈活的施以錯落和避讓。總的來說,其用筆是露多於藏,勁多於潤,但筆線卻絲毫不顯膚淺,筆勢不顯生硬,皆如同鋼絲一般,靈動貫穿,氣韻磅礴。其筆墨已是爐火純青矣。
縱觀眾幅作品的字形結體和通幅結構,觀賞者盡可以看到作品中那參差錯落的行間分布,恰如海浪奔浪那般撲面而來,同時欹側俯仰的字形結體,更是隨意挪位,變幻莫測。於作品中還有一個高妙之處,那就是在字體中,所有的橫線條皆呈現出了左低右高之勢,字體氣脈呈現擺動迴旋之勢,品之愈久,會更覺得一行字都跟著飛動了起來,而這種處理技法,會從視覺上給觀賞者帶來一種失重感和跌宕態,也正因如此,其作品才能夠筆常規書體多了一個維度,甚至是上升了一個層面。眾幅作品意境沉雄而又鬱勃,於其中所散發出的大氣勢和氣象,不僅為整幅作品添加了一絲豁達和坦蕩,更是能讓書者的心胸得以在作品中展現,遒勁見細膩,迅捷見逆挽!
當然了,若是初習書法者觀賞他的作品,則會產生一種難以品讀的生疏感覺,這也難免,因初習書者尚不能領悟,同時更因先生的作品結構,是由筆勢帶動而產生的結果,而不是由結構來帶動筆勢,這正是龍良卿先生作行草的高妙之處。不拘小節,卻無粗糙,率意之筆,與墨共出,無論是從筆墨還是結字,亦或章法,龍良卿先生都展現出了一位書法家所應具有的實力和功底。對於當今的習書者來說,先生的書法是極為珍貴的創作啟示,其作品也可稱之為是當今翰墨中的藝術標杆,耐品亦耐賞!巧構佳韻,奇崛之氣!
跌宕健筆,鐵畫銀鉤。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或者一個真正的文人,其最基本的素紙,即是不張揚跋扈,不顯擺作秀,與這些俗流相反,龍良卿先生則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學者。他在書法的創作和研習上,不僅從未脫離古蹟,更是沒有背離過古法,相反他是用古人之規矩,來抒寫自己的性情。懂規矩,守規矩,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地道的書法藝術家,龍良卿先生在書法上的成功,是必然的。並且在未來的創作道路上,這也即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藝術中國特邀書畫評論家:史峰 2021年1月16日 於覽藝齋
作 品 鑑 賞
▲《悟道歸真》尺寸:98X50cm
▲《江畔獨步尋花》尺寸:78X4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