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然則最悲劇的,莫過於把美好的東西噁心給你看。
不忘初心、詩和遠方,多麼美好的意境,可我現在一看到有人再提這兩個詞,第一反應就如同在城鄉結合部的農貿市場聽到劣質音響裡單曲循環的《愛情買賣》。請千萬別再加一句什麼「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倒胃口。
在玩壞了唯愛和美食不可辜負、不忘初心、詩和遠方之後,不出意外,我終於又看到某些餐廳和美食推文又將魔爪伸向了匠心。
可是,談匠心,你們配嗎?
所謂匠心獨妙,其實已經是由匠入師,由師入道的境界。這境界離我們太遠,不是每個人都有成為大宗師的天賦。那麼平常人的匠心應是什麼?便是工匠精神,唯堅持二字而已。
不配談,因為匠心不是談出來的,而是需要用時間去證明你的堅持。譬如我拿來舉例的臺北這四家小店。
大稻埕米粉湯。開攤經營超過60年,至今仍是在小巷裡的一個雨棚下。食客圍灶而坐,老伯就對著食客站在灶前數十年。
我坐在老伯面前,看他連端碗的手都已抖得厲害,卻依舊一絲不苟的盛湯、切肉。這碗米粉湯,讓我心懷敬畏。
我在上一篇文說過,整個臺灣,超過50年的老店比比皆是。很多小店,數十年堅守一個小攤檔,一代代薪火相傳,是不可錯過的一道風景線。大稻埕附近類似的老店就有小春園、條仔米苔目、雙連圓仔湯、呷二嘴,稍遠還有祖師廟排骨、老艋胛鹹粥、五條通米苔目,不勝枚舉。這家因為在臺北住所附近經常會去的雙連鵝家莊,親自掌刀的也是一位年過80的老先生。
老先生姓鄭,早已精力不濟,沒有客人上門的時候,就拿著一份報紙在桌前打盹。店內招呼和打理其他吃食的,都是他的兩位子侄輩。但只要有客人點了鵝肉,必然是親自操刀片鵝肉,不肯假手他人。招呼我的大姐說,每天煮鵝的工作,老人亦要親力親為。
這家在艋胛的阿萬油飯,圖二的老闆是繼承媽媽的小店,從青年直到如今的禿頂大叔。這店頗受臺灣電視臺的青睞,經常可以看到老闆出現在美食節目或者人物節目中接受採訪。
然而只要去店裡,每次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從查看火候到收拾碗筷,忙碌不停,與每一個街邊或市場內的小店並無二致。現在他的兒子也正式入行,算是第三代傳承。
老牌張豬腳雖然躲在相對偏僻的大橋頭,但依然被眾多美食刊物推崇。排隊時,站在我前面的一對日本遊客,就是拿著日文的攻略書按圖索驥而來。老闆依舊站在店裡親自分切豬腳蹄髈,與書裡一樣的造型,絕不會貨不對板。
這正是我喜歡臺灣很多小店的原因,因為無論出名與否,你都能看到老闆幾十年如一日地釘在店裡,親自掌控味道。
臺灣人最推崇的是古早味。儂來主廚黃景龍對古早味的解釋是:臺菜向來沒有這麼複雜的調味,就是食材要挑得新鮮,然後只要一點蔥姜提味,用原味帶出鮮味,就是古早味。
在我看來,其實古早味就是傳統的味道。譬如我說的這4家小店,真正味道特別出眾的,只有老牌豬腳張。這些小店,大都受天資所限,受環境所限,做不出108刀的菊花豆腐,但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去做的家常味道,這味道便是古早味,便是真正的人間煙火。
結語
越不擁有便越渴望,這個標榜情懷的年代,如同酒醉者的囈語。
我時常想,如果每個人都不忘初心,那我們為什麼尋不到最初的味道。每個人心中都有詩和遠方,為什麼又都甘之如飴地在這座冰冷的城市做著房奴。
所以,別說我瞧不起你們開口閉口的匠心。30年後,你的餐廳還在,我們再來談談這兩個字。
關注請加微信公眾號「陳晨的美食空間」或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