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視角表現「老有所愛」命題,《親愛的她們》被評現實主義佳作

2021-02-10 有點兒內容

‍‍

文 | 葉實


「年輕化」已近乎成為內容行業的圖騰崇拜,當內容生產者都把目光聚焦在「90」「00」後等「九千歲」身上時,不可避免的會帶來對中老年觀眾群體的忽視。 

時下,一部關注「60」後都市老年人生活的電視劇《親愛的她們》,卻一反常態,成為領跑今年跨年檔的劇集。截止目前,該劇播出過半,收視排名屢屢奪得同時段第一,網絡播放量也已達8億。

《親愛的她們》能在強者雲集的跨年檔脫穎而出,並獲得一致好評的原因,也受到了行業的關注。今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親愛的她們》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給予該劇創作充分的肯定,認為該劇關注晚年生活狀態,直面中國現實社會問題,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佳作。

「正青春」主創關注「後青春」群體,作品「是時代前進的產物」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能把聚焦點放在50歲以上非常難得,畢竟老年題材的戲太少了,「養老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而不單是藝術門類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其突出,應該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包括藝術工作者在內的高度關注。」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

談及《親愛的她們》立項動機,新媒誠品總經理、《親愛的她們》總製片人尹香今透露,2015年前後,她和搭檔馬寧的孩子都面臨高考即將離開自己,而她們父母又都相繼得了不同的老年病,但由於工作原因也不能時時陪伴他們,於是,創作一部養老題材劇的想法在尹香今腦海中萌生。


浙江東陽新媒誠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尹香今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看來,《親愛的她們》的出現也是中國社會高度發展的產物,「二十年前能討論這個問題嗎?四十年前能拍這樣的片子嗎?不可能,所以這個片子本身就是時代前進的產物,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標誌,這就是最大的溫暖,對這個時代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不斷前進的信心。」

在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盛伯驥看來,《親愛的她們》是以80後的視角、50後的人群、全人口的生活為觀眾優勢,從而引發了廣大受眾對這部劇的熱議,「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的專家們對這個作品的觀眾話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我們召開研討會的意義,就是想經過討論促進對我國現實題材作品的開拓和創作,進一步豐富我國影視文化作品。」

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盛伯驥

在此前參加的眾多電視劇研討會中,《文藝報》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就曾多次呼籲,現在給年輕人做的電視劇太多了,幾乎所有的臺都在播出「青春向」電視劇,給老年人寫的題材太少了,她認為,《親愛的她們》的播出是一次很好的示範。

《親愛的她們》導演崔亮透露,該劇主創班子基本都是80後「正青春」的群體,處於事業起步階段,平時工作比較忙,他們對父母的各方面照顧比較缺失,當自己的父母生病需要陪伴的時候,自己才反思過去這些年對於他們的陪伴太缺失了,「這種感受比較扎心,就形成了創作者的表達衝動。」 

作為一部講述老人生活的電視劇,《親愛的她們》卻得到廣泛受眾尤其年輕人的喜愛,數據顯示,該劇主流收視群體恰恰是20-30歲的年輕觀眾。由此,該劇的創新手法也非常值得行業借鑑。

《親愛的她們》編劇趙欣透露,主創在創作伊始就確立了從三個層面形成創新:

第一是老年題材摒棄以往苦情、髒兮兮和廉價賺眼淚的橋段,也沒有豪門恩怨,懸浮的套路,而是深入生活,用豐富的細節塑造了一群陽光、積極、樂觀、勇敢的老年人形象,「以往這些素質都是在青年人中的,這次我們大膽的把它放到了老年題材裡,我們想讓觀眾看到一種更高級的可能。」 

第二是在探討子女和父母關係的層面,主創不再用以往刻意強化情節製造很多矛盾,而是把兩代人在當今社會對於愛情、事業、生活的觀念,把這種衝擊放大,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以及跟父母相處的方式。

第三是不用傳統方式把每場戲都灌的很滿、用對話解釋一切,而是採用了中國水墨畫留白的方式,用音樂和視聽語言製造一種帶入感,這樣是很高級的處理方式,「這部劇的最大收穫,讓我作為一個編劇感到很滿足的地方,讓我重新想寫人,而不是寫事兒,寫真實,而不是編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陸紹陽認為,該劇具有老年題材劇創作風向標的價值,「為什麼老年人的題材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多,確實有它的難度,老年人退休以後基本上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離開權利場生活變得非常簡單,有時候這種簡單就變得平淡了,老年人的生活沒有非常激烈的衝突,但這部戲告訴我們處理家庭內部矛盾也能拍成一部好戲。」 

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最大特色在於聚焦點選的很好,「主要是聚焦在50歲以上的人,也就是老年題材,青春視角老年題材的定位蠻好的,一下子解決了兩代之間的問題和戲劇的風格問題。」 

而對於該劇具體的創新手法,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認為有五個要點:首先是家庭倫理加偶像的跨類型,其次是演技型演員加「流量型」演員的融合,第三是中老年題材加青春題材,第四是沉重題材的輕鬆表達,第五是正劇加輕喜劇的跨界。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易凱表示,《親愛的她們》是一部製作精良的老年題材作品,「前兩年的《嘿,老頭》《老有所依》看的都挺揪心,挺扎心,這部劇不苦情,很輕鬆的表達。這部劇製作精良還體現在通過觀念衝突、性格衝突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不是非要製造成這樣那樣印。其次,臺詞說的非常好,輕鬆明快的背景下沒有那麼多的話,很輕鬆的一段音樂就表達了。」

《親愛的她們》出品方是浙江東陽新媒誠品影視傳媒,新媒誠品此前曾打造《賢妻》《如果愛可以重來》《馬上天下》等作品,注重暖心溫情的價值傳遞以及家國天下的社會擔當,是新媒誠品一貫的深層主題,這一主題在《親愛的她們》中也得到了堅守。

「《親愛的她們》在創作之初我們就緊緊圍繞著『溫暖』這個關健詞來展開構思和創作,所以我們要做一部讓觀眾感到溫暖,能讓全家人一起看,包括父母和子女都感到很溫馨的部劇。」《親愛的她們》編劇趙欣透露。 

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整體氣質很陽光,很溫情,也很美好,「現代人生活在壓力很大的時代需要這樣溫情的戲來溫暖和熨貼人的心靈,去除浮躁,去除煩惱,儘管有些人現實生活可能不存在或者達不到這個水平,但你需要它,所謂真實屬於藝術真實,只要合乎藝術邏輯,是可以接受的。」 

在李準看來,探討「生命質量」是該劇與其他作品在主題深度上的鮮明區隔,「從精神文化來看,這個片子最新鮮的東西是什麼,不管創作者自覺不自覺,主要內容是80後自己的生存狀態和50後、60後的生存狀態突出了『生命質量』的問題。就是能滿足自己生命需求,從感性的到理性的,從生理的到倫理的,在這個向度上才能談到生命質量。」

高小立認為,《親愛的她們》整部劇濃濃的體現了一個字,就是「愛」,「過去和現在我們常說的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老有所愛」。

紮根生活、始於品質、尊重電視劇發展規律,這是新媒誠品通過《親愛的她們》項目,再度摸索和印證的精品創作方法論,這也為其未來的內容思路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的製作水平會提高,把品質做好,更加紮實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做到更加精益求精,給大家呈現更多更好的作品」尹香今強調。

「有點兒內容」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有點兒內容」!

   專注網際網路、關注大內容產業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有點兒內容,期待有點兒內容~

相關焦點

  • 歲月如歌,笑靨如花:電視劇《親愛的她們》作品研討會在京召開
    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學者給予了《親愛的她們》高度評價,並對該劇獨到、創新的題材、視角、表演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親愛的她們》就是用小人物和百姓的視角,展現時代的大主題,以及不同年齡段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親愛的爸媽》演員陣容 主要講述了什麼
    親愛的爸媽陣容7月28日,由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霍爾果斯新媒誠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閆妮、王硯輝、張逸傑、翟瀟聞領銜主演,李春嬡、戴燕妮、秦牛正威、王子睿、劉恩尚、劉碩主演,李子璇、鄧超元特別出演,何昶希、夏瀚宇友情出演的年代情感劇《親愛的爸媽》在北京開機。
  • 《親愛的她們》今晚首播 宋丹丹領銜「戲骨閨蜜團」溫情登場
    今晚,湖南衛視2017年青春成長代際對話暖心壓軸大戲《親愛的她們》正式開播。
  • 湖南衛視以《親愛的她們》徵戰跨年檔,實力戲骨+現實題材能再創奇蹟嗎?
    文 | 江來昨晚,青春成長代際對話暖心壓軸大戲《親愛的她們》在湖南衛視首播,這是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今年的壓軸收官大劇。《親愛的她們》以女主角顧嘉一的視角切入,呈現了媽媽和她的閨蜜團等都市老年人的生活現狀,展現了當下老人的種種「天倫之癢」,以及她們帶著正能量及時享樂的溫情時光。
  • 馮遠 | 現實主義命題的多樣化藝術闡釋
    本文試圖以此為延展,提出現實主義命題下的多樣化藝術闡釋的實踐性問題:  我們確實善於畫故事、演故事、善於設計情節並具有在細節上做功夫的優長,我們確實也關注了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要求關注人的命題,並且在技術層面上達到了相當熟練的程度。
  • 老年危機迫在眉睫,《親愛的她們》怎麼還能愉快享受後青春時代?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2015年,一首《當你老了》喚起無數人對父母的惦念,更讓養老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12月10日,關注晚年生活狀態問題的《親愛的她們》在湖南衛視開播。不僅僅是因為它關注晚年生活狀態、關注社會話題,與觀眾走得更近,更重要的是, 它用細碎、暖心的生活日常直指社會現實,讓他們樂觀的生活觀念和狀態,傳遞給觀眾,同時也讓觀眾對生命、衰老等問題有了更深層的思考。接下來,我們詳細分析。
  • 現實主義題材下的商業化創作,觀陳可辛《親愛的》有感
    導語:《親愛的》是香港電影導演陳可辛根據真實故事拍攝的電影影片,針對拐賣兒童這個社會現象展開了對中國當代罪惡的審思,是現實主義題材和類型化融合的商業化創作。《親愛的》以它獨特的劇作結構和對細節的巧妙設置,結合手持攝影的運用以及光影造型的設置,以小見大,是一部極其打動人心的電影。和陳可辛以往的電影不同,《親愛的》一改傳統的戲劇結構。前一小時以田文軍的角度講述一個失而復得的尋子故事,後一小時則切換到另外的視角,以李紅琴的角度講述了一個得而復失的故事,整部影片是一個前後對稱的敘事結構。
  • 《親愛的,你在哪裡》如何以深度和溫度打造現實主義家庭劇的核心競爭力?
    現實主義劇集《親愛的,你在哪裡》正是以這樣的中國式家庭為切入點,圍繞著一個失蹤的孩子,講透了親情和家庭的那點事。在6月17日於上海舉辦的騰訊影業年度發布會上,中影股份電視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高博洋,總製片人、騰訊影業大禹影視製作中心總經理孟慶翰攜手演員張鐸、韓童生、範明、朱茵、楊昆等人登臺,溫暖分享對於家庭的感悟。
  • 《親愛的她們》譜寫後青春的詩,接檔《獵場》衝擊年末爆款
    由宋丹丹、張若昀、姜妍等領銜主演的暖心大劇《親愛的她們》已於12月10日在愛奇藝上線(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觀看)。父母與子女的相處碰撞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電視劇《親愛的她們》便是將視角放在兩代人不同的生活狀態在日常相處之中的碰撞上,在搞笑「暖懟」之中不乏溫情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 《親愛的她們》或將成湖南衛視收官爆款!
    對於湖南衛視而言,今年與往年有所不同,選擇了宋丹丹、張若昀、姜妍等主演的青春成長代際對話暖心壓軸大戲《親愛的她們》。 作為湖南衛視2017青春成長代際對話暖心壓軸大戲,《親愛的她們》在題材和內容上的創新並非浮誇,而是以接地氣的方式展現了兩代人之間的精彩故事,其中不僅有年輕人的甜蜜,也有中老年人在經過時間沉澱後留下來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種種感情溫暖且美好的交織在一起,為這部戲的火爆打下了基礎。
  • 《親愛的自己》多維度視角獲共鳴
    該劇的現實主義畫風、對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引起了觀眾們的高度共鳴,收穫了良好的口碑,更激發了大量自發討論。尤其是劇中關於女性在職場、生活及情感中所遭遇的種種社會性議題,更成為近期觀眾們熱議的焦點。不止於對當下女性向話題的關注,《親愛的自己》還通過李思雨、張芝芝、顧曉菱等角色的經歷,引出「職業女性如何在事業與情感上達成平衡」、「已婚女性該不該將重心全部放在家庭上」、「現代女性是否被消費主義綁架」等議題,將都市女青年在現實與理想之間不斷撕扯的情態描繪得淋漓盡致,引發了女性觀眾的高度共鳴。
  • 電視劇《心想事成》公開「絢美人生」版海報 青春你好傳媒現實主義大劇新春起航
    由北京青春你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等聯合出品的電視劇《心想事成》今日公開了「絢美人生」版概念海報,海報充滿時尚氛圍,都市感、國際感十足,區別於其姊妹篇、經典電視劇《空鏡子》,呈現出全新的風貌。‍該劇作為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重點扶持項目,講述了當代新北京一對平凡姐妹的情感和人生故事,是一部真實細膩的新潮平民現實主義大劇。
  • 湖南衛視年度收官大戲《親愛的她們》暖心來襲 宋丹丹現場致信「親愛的她們」
    湖南衛視2017青春成長代際對話暖心壓軸大戲《親愛的她們》今天在北京舉行開播發布會。
  • 多部螢屏作品回歸現實主義題材 觸摸生活肌理表現真實人性
    原標題:觸摸生活肌理 表現真實人性   近日,兩部現實主義題材大劇先後宣布開機和開播,兩部劇從題材到視角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陳偉霆主演的《風暴舞》聚焦信息安全這一少見的題材;曾打造過《媳婦的美好時代》的劉江導演新作《歸去來》,則是國內少有聚焦海外留學生生活的電視劇。南方日報記者分別專訪了兩部劇的幕後主創,談現實主義題材劇如何抓住現實生活的質感。
  • 親愛的她們插曲當你老了在哪試聽 當你老了歌詞歌曲介紹
    親愛的她們插曲主題曲片尾曲所有背景音樂歌曲歌詞彙總 壓軸跨年暖心大戲「親愛的她們」正在熱播中,這部由宋丹丹、張若昀、姜妍、劉莉莉、鄔君梅等一眾老戲骨加新生代演員主演的新劇收視和口碑均有出色成績。此次,劇中由艾美獎獲得者王宗賢大師製作的配樂和多首歌曲同樣大獲好評。
  • 《二十不惑》高燃收官 多視角還原青春本色引全民熱議
    該劇從20歲後浪們的視角出發,展現他們在畢業之際,面臨親情、愛情、友情、事業等一系列問題。多視角真實還原年輕人本色 收視忠誠度影響力表現可圈可點《二十不惑》巧妙地融合初入職場、愛情分合、友情依賴、人生抉擇等內容,為作品賦予更為貼近真實青春記憶的劇情走向
  • 從生活中來,看「硬核」現實主義佳作閃耀螢屏
    只有從生活中來,才能打動觀眾」——現實主義精神依舊是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上的關鍵詞。現實主義精品帶來最多溫暖與感動與時代共振、與生活共鳴、與人性對話的現實主義色彩,一直是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一大特點。
  • 小《約定》,大發展,百姓視角解時代命題
    近日,在愛奇藝開播的中國首部獻禮建黨百年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網絡劇《約定》,以真實的日常生活對黨和政府在重大民生問題改善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進行生動詮釋,以百姓的「小約定」拆解「建黨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大命題,塑造了許多個有笑有淚的「馬達」,也為如何打造「受歡迎的主旋律獻禮劇」提供了新的解答。
  • 空鏡子姊妹篇心想事成來襲 青春你好打造新潮平民現實主義大劇
    據悉,該劇為北京廣播電視局重點扶持項目,作品以當代北京為背景,講述一對平凡姐妹的情感和人生故事,並在承接《空鏡子》生活化、文藝的風格基礎上,融入新時代特色,是一部細膩溫情的新潮平民現實主義大劇。在新式倫理之下,她們的婚姻情感會有怎樣新鮮的面貌、帶給觀眾怎樣的時代參考價值?這些我們都將從《心想事成》中找到答案與寄託。
  • 《裝臺》年末引爆口碑背後,芒果TV的現實主義品質劇集收割野心與拓...
    劇集的故事視角本身就已足夠特別,鏡頭對準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裝臺工們,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認為,「把邊緣人搬到中心本身就是具有創造性的想法,而表現的過程不是醜化,也不是同情化,而是把它主角化,展示了一種默默無為的勞動者的形象」,而這一城市邊緣群體的生活日常的書寫充斥著市井味道,刁順子、蔡素芬半路夫妻的情感描摹、各個階層群像的塑造都頗為稱道,撲面而來的煙火氣和細膩真實的影像表達構成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