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實
「年輕化」已近乎成為內容行業的圖騰崇拜,當內容生產者都把目光聚焦在「90」「00」後等「九千歲」身上時,不可避免的會帶來對中老年觀眾群體的忽視。
時下,一部關注「60」後都市老年人生活的電視劇《親愛的她們》,卻一反常態,成為領跑今年跨年檔的劇集。截止目前,該劇播出過半,收視排名屢屢奪得同時段第一,網絡播放量也已達8億。
《親愛的她們》能在強者雲集的跨年檔脫穎而出,並獲得一致好評的原因,也受到了行業的關注。今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辦的《親愛的她們》作品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專家學者給予該劇創作充分的肯定,認為該劇關注晚年生活狀態,直面中國現實社會問題,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佳作。
「正青春」主創關注「後青春」群體,作品「是時代前進的產物」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能把聚焦點放在50歲以上非常難得,畢竟老年題材的戲太少了,「養老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而不單是藝術門類的問題,這個問題極其突出,應該引起全社會,特別是包括藝術工作者在內的高度關注。」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胡佔凡
談及《親愛的她們》立項動機,新媒誠品總經理、《親愛的她們》總製片人尹香今透露,2015年前後,她和搭檔馬寧的孩子都面臨高考即將離開自己,而她們父母又都相繼得了不同的老年病,但由於工作原因也不能時時陪伴他們,於是,創作一部養老題材劇的想法在尹香今腦海中萌生。
浙江東陽新媒誠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尹香今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看來,《親愛的她們》的出現也是中國社會高度發展的產物,「二十年前能討論這個問題嗎?四十年前能拍這樣的片子嗎?不可能,所以這個片子本身就是時代前進的產物,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的標誌,這就是最大的溫暖,對這個時代的信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不斷前進的信心。」
在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盛伯驥看來,《親愛的她們》是以80後的視角、50後的人群、全人口的生活為觀眾優勢,從而引發了廣大受眾對這部劇的熱議,「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的專家們對這個作品的觀眾話題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我們召開研討會的意義,就是想經過討論促進對我國現實題材作品的開拓和創作,進一步豐富我國影視文化作品。」
中視協藝術評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盛伯驥
在此前參加的眾多電視劇研討會中,《文藝報》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就曾多次呼籲,現在給年輕人做的電視劇太多了,幾乎所有的臺都在播出「青春向」電視劇,給老年人寫的題材太少了,她認為,《親愛的她們》的播出是一次很好的示範。
《親愛的她們》導演崔亮透露,該劇主創班子基本都是80後「正青春」的群體,處於事業起步階段,平時工作比較忙,他們對父母的各方面照顧比較缺失,當自己的父母生病需要陪伴的時候,自己才反思過去這些年對於他們的陪伴太缺失了,「這種感受比較扎心,就形成了創作者的表達衝動。」
作為一部講述老人生活的電視劇,《親愛的她們》卻得到廣泛受眾尤其年輕人的喜愛,數據顯示,該劇主流收視群體恰恰是20-30歲的年輕觀眾。由此,該劇的創新手法也非常值得行業借鑑。
《親愛的她們》編劇趙欣透露,主創在創作伊始就確立了從三個層面形成創新:
第一是老年題材摒棄以往苦情、髒兮兮和廉價賺眼淚的橋段,也沒有豪門恩怨,懸浮的套路,而是深入生活,用豐富的細節塑造了一群陽光、積極、樂觀、勇敢的老年人形象,「以往這些素質都是在青年人中的,這次我們大膽的把它放到了老年題材裡,我們想讓觀眾看到一種更高級的可能。」
第二是在探討子女和父母關係的層面,主創不再用以往刻意強化情節製造很多矛盾,而是把兩代人在當今社會對於愛情、事業、生活的觀念,把這種衝擊放大,讓觀眾重新審視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以及跟父母相處的方式。
第三是不用傳統方式把每場戲都灌的很滿、用對話解釋一切,而是採用了中國水墨畫留白的方式,用音樂和視聽語言製造一種帶入感,這樣是很高級的處理方式,「這部劇的最大收穫,讓我作為一個編劇感到很滿足的地方,讓我重新想寫人,而不是寫事兒,寫真實,而不是編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陸紹陽認為,該劇具有老年題材劇創作風向標的價值,「為什麼老年人的題材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多,確實有它的難度,老年人退休以後基本上沒有複雜的社會關係,離開權利場生活變得非常簡單,有時候這種簡單就變得平淡了,老年人的生活沒有非常激烈的衝突,但這部戲告訴我們處理家庭內部矛盾也能拍成一部好戲。」
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最大特色在於聚焦點選的很好,「主要是聚焦在50歲以上的人,也就是老年題材,青春視角老年題材的定位蠻好的,一下子解決了兩代之間的問題和戲劇的風格問題。」
而對於該劇具體的創新手法,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明品認為有五個要點:首先是家庭倫理加偶像的跨類型,其次是演技型演員加「流量型」演員的融合,第三是中老年題材加青春題材,第四是沉重題材的輕鬆表達,第五是正劇加輕喜劇的跨界。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易凱表示,《親愛的她們》是一部製作精良的老年題材作品,「前兩年的《嘿,老頭》《老有所依》看的都挺揪心,挺扎心,這部劇不苦情,很輕鬆的表達。這部劇製作精良還體現在通過觀念衝突、性格衝突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不是非要製造成這樣那樣印。其次,臺詞說的非常好,輕鬆明快的背景下沒有那麼多的話,很輕鬆的一段音樂就表達了。」
《親愛的她們》出品方是浙江東陽新媒誠品影視傳媒,新媒誠品此前曾打造《賢妻》《如果愛可以重來》《馬上天下》等作品,注重暖心溫情的價值傳遞以及家國天下的社會擔當,是新媒誠品一貫的深層主題,這一主題在《親愛的她們》中也得到了堅守。
「《親愛的她們》在創作之初我們就緊緊圍繞著『溫暖』這個關健詞來展開構思和創作,所以我們要做一部讓觀眾感到溫暖,能讓全家人一起看,包括父母和子女都感到很溫馨的部劇。」《親愛的她們》編劇趙欣透露。
胡佔凡認為,《親愛的她們》整體氣質很陽光,很溫情,也很美好,「現代人生活在壓力很大的時代需要這樣溫情的戲來溫暖和熨貼人的心靈,去除浮躁,去除煩惱,儘管有些人現實生活可能不存在或者達不到這個水平,但你需要它,所謂真實屬於藝術真實,只要合乎藝術邏輯,是可以接受的。」
在李準看來,探討「生命質量」是該劇與其他作品在主題深度上的鮮明區隔,「從精神文化來看,這個片子最新鮮的東西是什麼,不管創作者自覺不自覺,主要內容是80後自己的生存狀態和50後、60後的生存狀態突出了『生命質量』的問題。就是能滿足自己生命需求,從感性的到理性的,從生理的到倫理的,在這個向度上才能談到生命質量。」
高小立認為,《親愛的她們》整部劇濃濃的體現了一個字,就是「愛」,「過去和現在我們常說的是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但是我們恰恰忽略了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老有所愛」。
紮根生活、始於品質、尊重電視劇發展規律,這是新媒誠品通過《親愛的她們》項目,再度摸索和印證的精品創作方法論,這也為其未來的內容思路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的製作水平會提高,把品質做好,更加紮實的了解老百姓所思所想,做到更加精益求精,給大家呈現更多更好的作品」尹香今強調。
「有點兒內容」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歡迎關注「有點兒內容」!
專注網際網路、關注大內容產業
廣電行業、文娛產業資深媒體人運營打理
有點兒內容,期待有點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