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在2001年春節時創下收視紀錄,續集播出後繼續火爆,熱潮一直持續到2003年春節期間。觀眾不必為它守候在電視機前,趕上就看,這個臺看兩集,那個臺看兩集,雖然情節有點亂,但整個故事都能看全了。
這部清宮劇最大的成功,就是解決了喜劇與正劇、歷史與戲說之間的關係。
張國立、王剛和張鐵林是《鐵齒銅牙紀曉嵐》劇中的鐵三角,他們仨不喜歡「戲說」這個詞,更認可借用一個歷史的事件和人物講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故事這個說法。
王剛認為,「至今我也不認可港臺戲說劇,比如《戲說乾隆》、《武則天》,從它的故事構成,臺詞語言,說起來都沒有歷史感,都是現代語言,這是我不認可的,摒棄的,甚至是鄙夷的。」
張鐵林說,「我不認為我們在戲說歷史,我認為當一個文學作品或文字作品變成電視劇產品的時候,它就變成娛樂產品了,就不再盡然是歷史了,娛樂成分遠遠大於歷史的討論。甚至文學性、歷史觀點,包括故事本身,都變成商業運作的一個因素。」
戲說和講故事究竟有啥區別呢,和珅專業戶王剛是這麼說的,「我們這個戲有滋味兒,不是那種快餐,不管劉羅鍋也好,紀曉嵐也好,就是讓人看著有意思,吸引大家在重播的時候還要再看一遍,然後琢磨琢磨,還真有意思。」
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鐵三角的默契配合,張國立說,「現場拍攝的時候,我們仨一直在這個劇本上添料、加東西。合作久了,心有靈犀,有時候一個眼神就知道怎麼回事。因為有這種默契,實拍時就敢於即興發揮,像說相聲一樣。」
有一場戲,是紀曉嵐安排乾隆扮店小二,眼睛蒙著布,和珅不知道那是皇上,紀曉嵐就趁著喝酒把他的心裡話全都套出來了。這段戲好多都是即興的,當時導演都不知道在哪裡停。當這場戲可算停了時,全場哈哈大笑。
在拍攝現場,前去採訪的記者注意到,張鐵林無論在化妝時還是在拍攝間隙,有一樣東西不能少,就是收音機,收音機裡放的總是京劇。
王剛他們對記者說,歷史劇演得好的,都很喜歡京劇,沒事在現場就唱一段,對曲藝、對地道的中國東西都喜歡。我們穿上長袍馬褂、官服,在形體上、動作上借鑑了很多戲曲的東西,,包括臺詞、表演等等,綜合起來這些諸多的因素,都儘量充滿歷史感。」
張鐵林說,他演的皇上基本上都不務正業。比方《雍正王朝》中唐國強是勤政的皇上,所以在大殿上出現的時候比較多。《康熙微服私訪記》中張國立是旅遊的皇上,而我這個皇上是大雜院的,家長裡短,就是沒啥正經事。
沒啥正經事的皇上最喜歡看紀曉嵐、和珅玩「貓捉老鼠」,這個設置源自相聲大師劉寶瑞的單口相聲《君臣鬥》和上一部熱門劇《宰相劉羅鍋》。劉羅鍋、紀曉嵐代表正義,和珅代表位高權重的反派。
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與和珅一見面就掐架,兩個人像對口相聲一樣你來我往,觀眾看著特別過癮。」
真實的和珅
在真實的歷史中,和珅生於乾隆15年,死在嘉慶4年,周歲是49歲。他是八旗的正紅旗,他父親曾經是福建副督統。和珅小時候非常聰明,長得也漂亮,所以被八旗官學鹹安宮錄取,鹹安宮每年只招90人,相當於現在的重點學校,老師都是翰林院裡派來的,最低也是個舉人。
因此,和珅從小不但學文,還每年到承德狩獵,學武,不但漢文很好,滿文、蒙文、藏文他都掌握了,他並不像電視劇「劉羅鍋」裡說的,是個草包,乾隆也是一代英主,不會用一個草包,他的近臣不僅有能耐,還得是帥哥。
乾隆37年,和珅繼承了三等輕車督尉,分配在上御處,就是在皇帝出行的儀仗隊裡執仗的,從此官運順利。但是,和珅也確實很貪,乾隆當時說不進貢,比如皇太后過生日,各個地方都要進貢,乾隆每次就象徵性收幾件,其他都打回去。和珅就敢都吞下來,所以他家的財產珠子比皇宮的還大。
和珅是崇文門稅務總督,做生意的人必經此關,他收錢是很多的,乾隆要是不死,和珅絕對倒不了,乾隆到晚年已經89歲了,頭腦有點不清楚了,必須靠和珅,乾隆一咳嗽,他就把痰桶給拿來了。
可是乾隆剛一駕崩,嘉慶就把和珅給辦了,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真實的紀大菸袋
紀曉嵐生在雍正2年,1724年,死在嘉慶10年,1805年,本名應該叫紀芸,紀曉嵐是他的號,另外一個字叫春帆。晚年自號芸石,老家在河北,活了82歲,算是相當長壽了。
乾隆19年,他考上勒進士,然後在翰林院任伺督學士,後來任山東、山西鄉試正考官等職,也做過內閣大學士,還做過左督御史,《四庫全書》總撰官,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死了以後皇帝賜他為文達。
有記載說,紀曉嵐身體微胖、身材魁梧,野史說到80歲時還能吃10斤肉,還能近女色,老當益壯,可在電視劇裡,紀曉嵐連個老伴都沒有。
紀曉嵐雖然當了50年的官,但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因為《四庫全書》。說來也巧,《四庫全書》最後一任總裁官就是和珅。
紀曉嵐最有名的著作一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另外最主要的是《閱微草堂筆記》。這部書相當於蒲松齡的《聊宅》,書中也摻雜許多鬼狐故事,都是他從民間收集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