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10年完成的紀錄片《零零後》,看哭無數人,值得所有老師、家長看

2021-03-03 教師博雅

*如何訂閱我們?

*搜微信號"jiaoshiboya"或公眾號"教師博雅"

---✄-

來源:中國教育報官方微信

最近,一部紀錄片在央視首播,刷爆了朋友圈。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一共5集,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 

網友們或分享觀看感受,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討論教育的意義,反響熱烈。很多家長說從中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青少年則說從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在這樣一部持續拍攝十年的紀錄片中,00後的孩子是什麼樣?00後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老師、家長們又能從紀錄片中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從2006年開始,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從一所幼兒園開始跟蹤記錄十多位00後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再到中學,持續10年時間,最後打磨出了五集紀錄片《零零後》。

 


《零零後》片段,建議在WIFI下觀看

「十年,對於宇宙只是眼皮眨動的一瞬間,對於昆蟲卻是漫長的生死輪迴。」 

《零零後》的總導演張同道說,當時中國紀錄片正處於低迷時間,自己沒敢有這麼宏偉的設想,可沒想到這一拍,就是十年。

《零零後》是中國唯一一部長時間記錄孩子成長的系列紀錄片,通過對孩子以及他們家庭的記錄,引發對當代教育方式、親子關係、二孩政策等熱點話題的思考。

10年記錄,不同個性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成長為不同的人,有經歷青春叛逆期的,有與父母關係發生變化的,有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發生改變的,而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都是不可複製的生命故事。

錫坤是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小時候的錫坤可以說是「熊孩子」,他會把小朋友的鞋、足球扔進垃圾桶,把放整齊的東西弄亂,把高處的東西扔到低處,他會一個人探索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對世界空間的探索。」幼兒園老師沒有阻止錫坤的行為,而是每天在孩子們放學後,整理垃圾箱,把鞋子撿回。

進入小學的錫坤,依舊沉默寡言,長期焦慮孩子成長的媽媽鼓勵他多與同學交流,同時伴隨他青春期的到來,媽媽開始思考,該如何放手。

萌萌,曾經在幼兒園哭著要爸爸的小女孩轉眼長大,與父母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 

13歲的萌萌,最多的時候是和耳機與手機在一起。父親對她說話不回答,父母邀她出門不願意。 

萌萌是《零零後》中唯一一個需要面對二胎妹妹出生的孩子。她說,她根本就不想要這個妹妹,所以她對妹妹幾乎是無視的,很少跟她玩。

回憶過往的時光,感性的媽媽眼含熱淚,而萌萌也逐漸開始體會青春成長的酸甜苦辣。

梁昊天和劉嘉陽是幼兒園的玩伴,也是性格迥然不同的兩人。

十年前,幼兒園裡的梁昊天內向敏感,難以融入集體活動,劉嘉陽卻一呼百應,深受小朋友喜愛。 

十年後,兩人作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梁昊天認為自己更適合中國傳統教育,努力備戰中考,劉嘉陽則明確認識到自己更適合國際化教育,出國留學。

幼兒園裡的孩子們,成群結隊玩遊戲,只有一一總是單獨一個人。 

一一是一個很個性的女孩,從小如此。兩三歲的時候,她就不喜歡跟任何人玩,一個人吃飯睡覺玩耍。 

老師擔心她性格變得內向孤僻,不利於成長,於是便勸解她,讓她多交朋友。可是一一說:「我就喜歡自己玩兒,我覺得一個人玩兒挺好的。」「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我有這個權利。」

上了小學,升了初中,一一明白了團體的意義,有了自己的朋友,但她還是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


這部紀錄片,無需人為的戲劇性,也沒有意外的衝突和高潮,只是把十年的記錄匯集,就可以直接看出,孩子們的變與不變。 

導演張同道原本堅持自由放養的教育觀,在這十年裡,同樣發生了變化。每個孩子的基因和生長環境不同,所以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適的教育方法。 

然而,不管未來變化如何,教育孩子都有著共通的規律。那麼,老師、家長們能夠從紀錄片中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錫坤媽媽幾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為了陪伴孩子,搬家,辭職,但也沒有覺得後悔過。錫坤媽媽對孩子事無巨細,給孩子撐傘、提書包。錫坤小學畢業,參加夏令營,媽媽打來電話,把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都安排妥當。當錫坤不想表演魔術時,還趕到現場幫助孩子「解圍」。 

兒子對母親很依賴,遇到困難不會自己解決,而是想著「媽媽會幫助」。畫面中,仿佛媽媽無時無刻不陪伴在錫坤身邊。

錫坤媽媽也渴望一份自我的空間,希望早點撒手把兒子推出去獨立,但屢屢又不忍放手。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像家長所想像的那樣脆弱。父母過度的保護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失去了獨立去見識社會,開展社交的技能。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讓孩子有能力在這個社會自由行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因此必須適當放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由成長。

小時候很黏爸爸媽媽的萌萌,到了初中卻和父母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迎來了青春叛逆期的她覺得父母無聊,和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妹妹沒有共同語言。萌萌的爸媽一直在為孩子的改變焦慮,卻沒能在看到孩子發生變化時,嘗試和孩子進行溝通,也沒能真正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

同時,生下「二孩」之前,父母沒有做通萌萌的思想工作,也沒有讓萌萌做好成為姐姐的心理準備,甚至萌萌還說並沒有特別想要一個妹妹。

紀錄片中的他們幾乎無交流,而萌萌的爸媽也將過多的關心給了妹妹,忽略了對萌萌情緒的疏導,反而不斷「強行」讓萌萌跟妹妹一起玩。甚至用拿送禮物的方式來交換她陪妹妹的時間,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處理方法。

另外,萌萌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也是不統一的,媽媽對萌萌的態度是寵愛的,而爸爸則是較為嚴厲的,並且父母還會因為某些觀點不同而發生爭執。這樣,孩子其實很混亂,分不清對錯。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最親密的人,當孩子有想法時,最想要傾訴的人就是父母。所以,家長們再忙也要多和孩子說說話,試著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特別是如今放開「二孩」政策,這群獨生子女一夜之間變成了哥哥姐姐,心理落差需要重視,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愛和營造公平的家庭氛圍。

一一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孩,喜歡獨處,總是一個人玩,畫風也和其他小朋友截然不同。當幼兒園老師勸她交朋友,她說:「我就是喜歡一個人玩。」「我有權利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紀錄片裡沒有太多關於一一和她父母相處的鏡頭,展現更多的是她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但看得出來,媽媽很尊重一一,能站在孩子的視角平等看待她,從來不覺得女兒不交朋友奇怪,不覺得她獨處不好,把孩子當成一個正常的人。但也會積極配合大李老師引導孩子與人交友。 

紀錄片中,劉嘉陽的媽媽也是非常尊重兒子的意見,她說人生就是經歷,給孩子選擇生活的自由。劉嘉陽選擇了留學,最初申請了美國的學校,又臨時改變主意,決定去日本留學,媽媽覺得,這是兒子的人生,始終尊重他的意見。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對事物的看法,有時候父母不能完全理解孩子的想法,但至少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當然,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作為父母,也要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 

正如紀錄片總導演張同道說,「假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麼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個旁觀的過程,而是應該參與其中,當孩子成長的時候,父母也需要陪著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才能感受到成長的力量。正如《零零後》第二集中,萌萌媽媽一回想過去那個甜美粘人的女兒就潸然淚下,而萌萌說「我不知道她為什麼會為我難過,也許是我長得太快了」。 

教育家孫雲曉曾說,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愿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當萌萌和爸爸一起買眼鏡時,萌萌對爸爸說「你不懂我的觸」。這或許是從網絡語言改動來的,也可能是萌萌自己的圈子裡比較流行的話。但這也顯現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微妙的關係。

當孩子在成長的同時,家長也要嘗試著學習新東西,了解孩子的世界,更好的理解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紀錄片第三集中,有一個情景是爸爸陪兒子梁昊天備戰小升初。爸爸希望孩子狠勁兒地學,但梁昊天覺得自己做不到。題目做不出來爸爸會發火,逼得梁昊天大喊「閉嘴」。相信這也是很多陪過孩子做作業的父母最熟悉的場景。

梁昊天爸爸在訪談中談到,其實發火對孩子的傷害挺大的,但當時想不到那麼多後果,沒有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則說道,當爸爸發脾氣時,覺得自己一點話語權都沒有,根本沒法和爸爸交談。 

其實情緒真的是可以感染的,而且壞情緒要比好情緒傳播得快。有些父母常常給孩子定規矩,自己卻隨便發脾氣,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很不好的事情。

要知道,小孩子對自己的信心最初就是來源於大人,因此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多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對孩子進行鼓勵。 

在紀錄片播出後,有觀眾指出,片中所拍孩子太局限,不能代表全體,但拋開地域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有些話題還是共通的。 

諸如媽媽和兒子之間執手放手的親子關係,二胎家庭中兩個孩子之間的親疏關係,孩子青春期叛逆與家長的微妙關係等等。 

正在養育「00後」一代的父母們,在片中或許也能夠看到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而什麼是成功的教育,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學習的很多,身為父母,需要學的,同樣也很多。

本文編輯 | 賈文藝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參考文章 |

成都先鋒少年《牆裂推薦!央視紀錄片《零零後》,父母們看完都沉默了》

升學寶《連續10年跟蹤拍攝「00後」,繪製出中國教育真實畫卷,父母們看完都沉默了》

教育導報1988《十年記錄,哪種力量最終在孩子身上發揮了作用?》

教師博雅小編個人微信號:hi-jiaoshiboya,喜歡"小雅"、需要投稿或對內容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私信深入交流哦~

投稿郵箱:hijiaoshiboya@163.com

相關焦點

  • 歷時10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零零後》,看哭無數父母,值得所有老師、家長看! | 特別關注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一共5集,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 網友們或分享觀看感受,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討論教育的意義,反響熱烈。
  • 她家教 | 歷時10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零零後》,看哭無數父母,值得所有老師、家長看!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一共5集,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 網友們或分享觀看感受,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討論教育的意義,反響熱烈。
  • 歷時10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零零後》,看哭無數父母,值得所有人看!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一共5集,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 網友們或分享觀看感受,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討論教育的意義,反響熱烈。很多家長說從中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青少年則說從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 歷時10年拍攝完成的紀錄片《零零後》,看哭無數父母,值得所有孩子、家長看!
    小板牙·精緻育兒從此開啟和70萬媽媽一塊科學的育兒8月,央視播出了一系列記錄零零後成長的紀錄片
  • 紀錄片《零零後》,歷經十年拍攝!很多父母看哭了…
    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很多家長說從中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青少年則說從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在這樣一部持續拍攝十年的紀錄片中,00後的孩子是什麼樣?00後的父母是怎樣教育孩子的?老師、家長們又能從紀錄片中獲得哪些教育啟示呢?
  • 紀錄片《零零後》:歷經12年拍攝,豆瓣8.2!很多父母看哭了…
    《小歡喜》關注的是今年17歲的高三學生,典型的00後時代,它營造了衝突,更多是和解,它展示了一些撕裂,但最終大團圓結局——這是電視劇,人物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是「藝術來源生活,而高於生活」的。可是「公主」永遠都存在於平面,沒有孩子可以逃離成長的痛苦和洪流。童年的她總是追求正確,別的孩子放棄的泥巴建築,她不遺餘力地拯救。
  • 如何看紀錄電影《零零後》?
    許多人都喜歡看電影,但到電影院看紀錄片就不多了。日前的一個晚上,我跑了50多公裡到順利大良去參加一個電影沙龍,觀看紀錄電影《零零後》並給觀眾導賞。參加這個電影沙龍的大多是家長,我問他們是否到電影院看過紀錄片,結果看過的寥寥無幾。然而,今天卻有不少觀眾為這部片子而來,這到底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呢?《零零後》是一部連續跟蹤拍攝零零後12年的紀錄電影,導演是我的老朋友、北大大的張同道教授。張老師從2006年開始跟蹤拍攝孩子們的真實生活,2009年,他製作了第一部紀錄片《小人國》。2017年,5集紀錄片《零零後》在央視熱播引發熱議。
  • 電影《零零後》熱映,跟拍12年,他們長成了怎樣的大人?
    2017版《零零後》為我們展示了5個「00後」孩子從幼兒園入園到進入中學十餘年間的變化,而2019版的電影《零零後》裡,導演張同道則拿出了此前「特意雪藏」的兩個孩子,將他們更精彩的故事剪成了同名電影。紀錄片版主角一一的10年從紀錄片到電影,這群來自北京芭學園的孩子演繹的成長故事,帶給我們的除了感動的淚水,還有對教育的沉思,以及紛繁的社會爭議。
  • 薦 |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一部值得我們觀看00後成長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叫《零零後》,一共5集,豆瓣評分8.4,濃縮了一群「零零後」十年的光陰。節目開播後,網絡上圍繞《零零後》紀錄片、「00後」群體與家庭教育模式的討論持續發酵。網友們或分享觀看感受,或追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或討論教育的意義,反響熱烈。很多家長說從中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多青少年則說從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影子。
  • 紀錄片《零零後》創作談:紀錄片,生活的戲劇
    如果說紀錄片也有戲劇化故事,那是生活的戲劇、時間的戲劇《零零後》是一個漫長的故事。我們跟蹤10餘位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成長曆程,連續拍攝了13年。2017年,《零零後》電視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
  • 紀錄片《零零後》:讓孩子學會做一個體面的普通人
    在最近上映的《零零後》這部教育紀錄片中,讓我們認識到從孩子的行為中看到童年人格建構的重要性,看到父母建立良好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的重要性。這部紀錄片或許能告訴你那些養育的「不標準答案」。紀錄片《零零後》的主角男孩池亦洋、女孩柔柔就是在這所幼兒園裡長大的,那時他們5歲。影片第一個鏡頭就是他拿著搶來的棍子,披著紅披風,「大鬧」幼兒園。活脫脫像一隻剛翻出五指山的「孫猴子」,不接受任何管束。搶東西,欺負小夥伴,霸道、倔強.嘴裡大聲喊著:「我要把你們打成肉泥。」池亦洋絕對就是家長眼中的問題孩子,甚至到了無可救藥的程度。
  • 紀錄片《零零後》創作談:生活的戲劇
    我們跟蹤10餘位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成長曆程,連續拍攝了13年。2017年,《零零後》電視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2019年,《零零後》電影版進入院線放映。最近,《零零後》國際版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引起國際紀錄片界的積極反響。國際紀錄片協會前主席、導演哈裡森·英格告訴我:「《零零後》讓人真切體會到片中人物的感受,抓住了人性共通的東西。」
  • 紀錄片《零零後》記錄真實版《後來的我們》
    有的被拍攝者已離開這個世界,但拍攝並未停止,截至2012年已播出8部,歷時近50年,被譽為史上最長播出季的影視節目和開創性的映像編年史。 讓人覺得悲觀的是,《人生七年》反映了一個幾近「宿命」的規律:相較於原生家庭,孩子的成長不會有太大突破。原生家庭的問題,仍會不同程度地在他們身上存在、延續甚至惡化。 人生,果真如此麼?
  • 《零零後》:一部拍了十年的紀錄片
    九月,開學季,最早的一批零零後也要上大學了!感覺自己已經被拍死在沙灘上了。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每年都在發生著光速的變化,80後,90後,00後,乃至現在的10後,每一代人的成長環境都是不同的。不同環境下早就得每一代也是不同的。
  • 國產紀錄片海外播出 《零零後》引發積極反響
    如果說紀錄片也有戲劇化故事,那是生活的戲劇、時間的戲劇     《零零後》是一個漫長的故事。我們跟蹤10餘位孩子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的成長曆程,連續拍攝了13年。2017年,《零零後》電視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2019年,《零零後》電影版進入院線放映。最近,《零零後》國際版在美國探索頻道播出,引起國際紀錄片界的積極反響。國際紀錄片協會前主席、導演哈裡森·英格告訴我:「《零零後》讓人真切體會到片中人物的感受,抓住了人性共通的東西。」
  • 紀錄片《零零後》跟拍12年:見證成長的秘密
    您即將收到的這封信寫了12年,一個生肖的輪迴,今天我才鼓足勇氣發出去。其實,這封信並不是用文字,而是用影像編織的一部紀錄電影:《零零後》。《零零後》的故事要從2006年講起。我們都曾懷抱巨大喜悅迎接孩子的降生,初生嬰兒一聲沒有內容的喊叫、一個無意的動作都會濺起一片驚奇的浪花。
  • 花12年跟拍,這紀錄片給了中國家長無數感觸
    2009年,張同道拍攝了紀錄片《小人國》,記錄了北京一所私立幼兒園——芭學園裡孩子們的生活和喜怒哀樂。這群被跟拍十年的孩子們,作為主角又登上了紀錄片《零零後》。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2分,漫長的時光和豐富的素材,讓被刻板化的00後,豐滿了起來。這是國內第一次長時間而完整地呈現了00後這一群體的成長。
  • 12 年跟拍 2 個孩子的不同人生,這部紀錄片值得每一個家長深思
    2017 年,記錄這些孩子成長的 5 集紀錄片《零零後》在央視播出,引起了廣泛討論,豆瓣評分 8.2 分。有人稱它為:每位中國家長都應該觀看的紀錄片。當著老師的面,他就敢說:我要把你們都打成肉泥.急起來,連老師都踢。因為總是惹是生非,家長們集體向老師告狀:希望這個孩子退學.2010 年, 9 歲的池亦洋,讀小學 4 年級。
  • 紀錄片《零零後》一部中國式成長實錄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七年》,在這部系列紀錄片中,製片人每隔7年就會重訪同一批人來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這部常被人津津樂道的紀錄片讓我們反觀自己的人生:什麼被我們毫不留情地錯過了?什麼又是我們這一生中最珍視的?
  • 電影版《零零後》震撼來襲,李躍兒芭學園邀您提前觀影
    (機會難得,少量贈票,獲取贈票方式見文末)更加難得的是,導演張同道也將在映後與大家現場交流互動。(電影《零零後》海報)電視紀錄片《零零後》2017年8月在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引發公眾對教育的討論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