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大家談過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為洛可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贊助了同時代大量文人、藝術家、音樂家,極大地推動了時尚、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還熱愛讀書,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
在她資助的眾多藝術家之中,有這樣一位,堪稱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巨匠。他用自己細膩的筆觸,將貴族氣質和古希臘神話故事融為一體;利用繁複的裝飾手法,使畫作呈現出一種洛可可式的華貴風格,畫上滿是女性喜愛的顏色、蕾絲、玫瑰花等元素。他的作品大多是銀色的調子,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似真似幻,讓高不可攀的神擁有了煙火氣息。
他就是弗朗索瓦·布歇。
01
嶄露鋒芒
說到洛可可風格的畫家,有這樣三位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分別是華託、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從上至下依序為華託《舟發西苔島》、布歇《蓬帕杜夫人肖像》、弗拉戈納爾《鞦韆》
布歇非常崇拜華託,他曾經把華託的素描刻成版畫,出版了《千姿百態》畫冊。
上面這兩幅精美的版畫,原圖均為華託所作,布歇進行了雕版和印刷
我們或許會好奇,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尼古拉是畫師兼裝飾家。自打14歲起,他就在父親的工作室裡學習了。他是一個極其早熟的人,二十歲時就獲得了美術院展覽會的一等獎,開始嶄露鋒芒。他短時間師從於F·勒穆瓦納,但他顯然不滿足於在巴黎學畫。於是在24歲時,他決定去羅馬,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學習。
但是到了那裡,他卻感受到了失望。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或許和法國人骨子裡的浪漫有關,他只對17世紀牧歌情調的藝術感興趣。
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
布歇《秋天田園牧歌》
02
回到巴黎
《A Reading of Molière》/Jean-Franois de Troy/1728
4年後,他風塵僕僕地回到了巴黎,滿載著自信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回到巴黎後,他聲譽大振,以至受到貴族沙龍的接待。沙龍是有名的學者、政治家、詩人、音樂家、畫家等人聚會的場所,布歇就開始結識了各方面的人士。
他既畫歌劇院的布景,也畫壁掛織物圖樣。
作為歷史畫家,他終於獲得了皇家美術學院的認可。皇家美術學院是當時法國最高等級的藝術殿堂,每位加入者都要提供一幅畫接受考核,通過者才可成為院士。
夏爾-萊昂·維尼(1806 - 1862)《美院大廳》,參展1850年沙龍
1734年,他成為了皇家美術學院的正式院士。那年他僅僅31歲,可見他成長的速度是驚人的。
03
輝煌人生
1735年,也就是他成為院士的次年,他首次從皇室獲得訂單——為凡爾賽宮的「王妃大廳」創作天頂畫。眾所周知,凡爾賽宮堪稱一座藝術寶庫,全法國最頂尖的藝術家紛紛為其獻上自己最卓越的作品,天頂畫、瓷器、家具、室內裝飾……眾多藝術瑰寶聚合在一起,形成無比震撼的場景。能得到皇室的認可,對他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也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成長環境。2年後,他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正教授。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黛安娜廳
接下來有一個很關鍵的時間節點。在1748年,也就是他45歲那年,他與蓬巴杜夫人開始了密切交往,蓬巴杜夫人成為他最有力的資助者。自此,這兩位對洛可可風格有著深刻理解的人相遇了,他們從男女的不同角度詮釋著洛可可,用不同方式表現著洛可可。對布歇而言,他創作了大量肖像,這其中要屬為蓬帕杜夫人繪製的最為經典,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表現了女性的柔美和精緻,還帶著一種朦朧的仙氣,那畫中人宛若仙子一般,超脫了凡世。
而蓬帕杜夫人呢,她喜愛玫瑰的淡粉色和薄荷色。她會用玫瑰色的腮紅在臉頰上做點綴,塗上玫瑰色的口紅,穿上一襲典雅的長裙,裙子上繡滿了淡粉色玫瑰花。最後,再噴上自製的香水,一位優雅高貴的女性自此誕生。
布歇還為她設計女服和裝飾品,布歇設計的圖案成為當時出入宮廷的貴婦人們所效法的榜樣,畢竟蓬帕杜夫人可是當時的時尚先鋒呢。
在這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布歇的創作靈感到達了高峰。他為大量王公貴族繪製的裝飾畫,多取材自古希臘神話。他不厭其煩地用畫筆去描繪戰神馬爾斯與愛神維納斯調情,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的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妝之類的題材。
1755年,52歲的他被任命為戈布蘭壁毯工廠監督。
壁毯《路易十四(Roy Louis XIV)參觀戈布蘭工廠》,圖樣由夏爾·勒布倫所作
1765年,布歇被任命為國王的首席畫家,同時被推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長,由此可見他當時的成就是輝煌而難以企及的。
04
中國迷
「中國迷」一詞指的不僅僅是布歇,還有在18世紀歐洲社會痴迷於中國風的人們。當時東印度公司有著頻繁的商務活動,該公司把豐富的商品從東方帶到了歐洲,人們在巴黎可以輕易買到中國的物品。
布歇為了迎合這種近乎瘋狂的需求,繪製了一些油畫,如《中國皇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園林》和《中國集市》。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等,畫中的人物裝束像是清朝之前的漢式裝束,與當時的清朝滿式裝束離得比較遠。貴族們爭相收購這些畫,買不到的,便把那些以這四幅畫為藍本、用毛和絲編織的掛毯搶購一空。
比如這一幅《中國園林》,就是1740年布歇為中國設計的壁毯圖樣,一共有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