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爸媽研究所授權轉載(ID:mama_cn)
- 01 -
被拐15年後,「我想和父親回家」
人生最好的三件事:虛驚一場,久別重逢,失而復得。
2020年的3月7日,對於申軍良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一生的好日子。
因為這一天,他終於要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申聰相聚了。
為了這一刻,他盼了整整15年。
2005年1月4日,廣州增城,兩個人販子突然闖進申軍良租住的房屋中,將正在做午飯的妻子捆綁,在她嘴巴眼睛耳朵裡面都抹上了藥,她睜不開眼、說不出話,只聽見兒子申聰的哭聲越來越遠……
申軍良兒子小時候的照片
當時,申軍良正在工廠上班,妻子懷著4個月的身孕,而被搶走的申聰,才剛剛11個月。
孩子丟失後,妻子整日以淚洗面,後來逐漸出現幻覺,第二年,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
申軍良則辭去了工作,從此踏上了漫漫尋子之路。
申軍良早年尋找兒子的影像
他說,就算是爬,也要把兒子找回來。
十幾年來,因為尋子,他傾家蕩產、四處舉債,一有點錢,就去找孩子,不知道往哪裡找,但一直在找。
一次次被騙,一次次重燃希望,一次次因為絕望,蜷在街頭嚎啕大哭……
申軍良早年尋找兒子的影像
直到2016年,犯罪嫌疑人張維平等5人落網,供認出是他們拐賣了申聰,通過一個叫做「梅姨」的人,以13000元的價格,賣到了河源市紫金縣。
2020年春節前夕,廣州警方傳來好消息——被拐走15年的申聰,找到了!
5000多個日夜的痛苦煎熬,在這一刻,突然得到了撫慰。
申軍良給孩子準備的見面禮物
可在巨大的喜悅背後,申軍良也有著隱隱的擔憂,因為他聽說,在過去的15年裡,孩子的生活並不富裕,養父母長期在外打工……
他心裡很怕,怕孩子會排斥他們,更怕他因此受到二次傷害……
申軍良得知找到兒子後的採訪
對一個孩子來說,15年的時間很長,長到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據報導,當申聰從民警口中知道自己身世的真相之後,強烈要求,和父親申軍良回家。
「強烈要求」這四個字,看得人淚目。
所幸,在與兒子相認後,3月8日下午,申軍良在朋友圈發布長文透露:兒子之前生活的不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說話很有禮貌。
申軍良部分原文,上下滑動觀看
這個消息,無疑是值得慶幸的。
至於那個養育了申聰15年的原生家庭,給他的童年刻下了怎樣的烙印。
他是否能帶著那些烙印,全心擁抱這個新生的家庭?
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
但無論如何,我們希望,這是喜劇的開始,而不是悲劇的延伸。
- 02 -
被保姆偷走26年,別人過了我的人生
訪談節目《和陌生人說話》第二季中,曾經介紹過一起離奇的「保姆偷子案」。
1992年,朱曉娟1歲3個月的兒子,被請來家裡7天的保姆偷走。
輾轉尋子三年後,警方告訴朱曉娟夫婦,河南有一個被解救的男孩,和他們丟失的兒子長得很像。
他們匆忙趕過去,見到孩子後,雖然覺得不太像,可陰差陽錯,親子鑑定結果顯示,這個男孩,就是他們的親生兒子盼盼。
失而復得的喜悅,衝昏了所有的疑慮,那一刻,朱曉娟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從此以後,為了彌補三年的缺失,朱曉娟傾盡所有,對盼盼進行精心培養。
自幼被珍惜被關注的盼盼,大學畢業後,工作穩定,人生算得上圓滿。
而那個被偷走的親兒子劉金心,是被保姆何小平當作「鎮命」工具帶走的。因為她之前死了兒子,認為必須「撿個娃兒來養,自己的娃兒才會活下來」。
由於何小平不停外出打工,劉金心被四處寄養,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能記起的都是被養父打罵的片段,所有的記憶,都和恐懼有關。
在如此缺乏愛和安全感的家庭中長大,他變得敏感、脆弱、頹廢,人生也徹底改寫:
15歲輟學,
18歲開始酗酒,
20多歲時就已經是個胃穿孔老患者,
還曾得過抑鬱
……
這樣的劉金心,讓保姆何小平覺得是個累贅,於是她開始讓他去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直到這時,劉金心才知道,自己是被偷來的。
當27歲的劉金心通過了親子鑑定,以親生兒子的身份出現在眼前,朱秀娟既心痛又心酸,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被「養廢」的親兒子。
而劉金心雖然想和媽媽親近,可原生家庭的自卑,讓他渾身像長滿了刺,無法融入這個家,更無法面對那個取代了他的人生、看起來如此優秀的「弟弟」。
最終,他選擇了逃避,回到養母的身邊。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兩個被命運錯置的孩子,因為童年不同的原生家庭,被迫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便擁有再次選擇的機會,卻再也無法真正回歸原本的軌道。
這樣的結局,可嘆,可悲。
- 03 -
被拐的孩子,也在尋找父母
被稱為「畫家警探」的「梅姨」素描像作者林宇輝,曾經講述過一個被拐孩子的故事。
他叫小石,和很多被拐孩子不同,他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被買來的。
從小到大,養父母都會跟他說自己是被拋棄的,是沒人要的孩子。養父母親生的幾個姐姐,對他也很不好。養父去世後,養母就把他趕出了家門。
因為自小在心中種下了怨恨的種子,小石對自己的親生父母充滿了深深的怨念。
他問林宇輝有沒有人來找他,卻並不是想認親生父母,只是想問問,自己是不是被拋棄的。
後來,根據小石在尋親網站發布的照片,一對雲南老夫婦找了過來。經過親子鑑定後,確定不是親子關係。
可這對老夫妻哭了,拉著小石的手不放,對小石說,不管是不是親生的,這個兒子他們認定了。
也許是平生第一次,被人這麼熱切、這麼無條件地愛著,小石也哭了,跟著這對老夫妻回了雲南。
小石說,我有家了。
看到這句話的人,無不動容落淚。
2020年1月1日,43歲的馬傑在被拐34年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9歲的時候,馬傑被人以月餅引誘走,後來卻被丟棄在一個車站,從此過上了流浪的生活,平日裡靠撿瓶子度日,晚上以地為席,哪裡避風就睡哪裡。
大約12歲的時候,他再次被拐到一戶人家。一年後,馬傑不堪虐待,逃了出來,又開始漫長的流浪生活。
16歲,馬傑開始找家,由於沒有身份證,他成了「黑戶」,只能一邊打著最苦最累的零工甚至撿垃圾,一邊沿路尋找家人。
而另一邊,34年來,馬傑的家人也從沒放棄過對馬傑的尋找。
其實他和家人所居住的直接距離僅10餘公裡,但這些年裡,他和家人雖然彼此都在尋找對方卻一次次擦肩而過。
但在親情的指引下,他們就像兩塊相互吸引的磁鐵,終於一步一步靠近。
這樣的團圓,總讓我們熱淚盈眶,可是想到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又忍不住悲從中來。
心理專家說,被拐賣的孩子,對於兒時所受到的創傷,是無法在「新家」中,或者回到原生家庭中得到修復,只會將這種創傷內化為記憶陰影。
當生活中出現對愛的渴望未能達到滿足,這些隱形記憶有可能會成為其性格形成、個性發展中的障礙型事件。
因此,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被尋回,遠不代表苦難的終結。
只有當原生家庭留給他們的傷痕,被愛一一撫平,才是真正的大滿貫團圓。
- 04 -
原生家庭,不是最終的宿命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承載我們童年成長的原生家庭,確實在我們整個人生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但是,原生家庭只是底色,而不意味著我們最終的歸宿,幸福亦或不幸,要看我們自己怎麼描繪。
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中,伊凡和大衛是一對親兄弟。
同一對父母,同樣的成長環境,受同樣的教育。但成年後,哥哥伊凡身家萬億,是上流社會的精英。
富哥哥
弟弟大衛卻成了一事無成的流浪漢。
窮弟弟
為什麼100%相同的原生家庭,會養出差距如此巨大的兩個孩子?
片中所記錄的兩人的生活態度和狀態,為我們揭曉了答案:
8歲的哥哥從小就沒讓自己閒著,幫別人遛狗、送報紙、在超市打工……
而弟弟一直在幹什麼呢?——惡作劇。
一個只會誇誇其談、懷疑一切;一個總是腳踏實地、努力工作。
情緒上:哥哥一直很冷靜,弟弟總是很激動;
行動上:哥哥一直在做事,弟弟總是在抱怨;
觀念上:哥哥相信市場、規則,相信努力必有回報;弟弟則蔑視努力,只講運氣。
這就是成功的人與普通人的區別。
東野圭吾在《時生》一書中寫道:「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所謂成長,本來就是用自己的好,彌補之前的不好,用自己的愛,彌補那些缺失的愛。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非一種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原生家庭,只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道坎,懦弱的人把它當成羈絆,而勇敢的人把它當成經歷。
與其埋怨過去,不如多關注自己,學會為自己負責。
總有一天,那些讓我們自卑過、心痛過、難以啟齒過的事,我們一定可以笑著說出來。
本文作者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歲家庭教育新知識,是媽媽的教育筆記,是爸爸的帶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長能量站。
養娃路途遙遙 一路鬥智鬥勇
加入柚子社群 一起捋順煩惱
點「在看」給柚子姐姐一朵愛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