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程璐洋疫情究竟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哪些變化?
9月15日,在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2020 智·尚家居設計論壇」上,虎傑投資首席分析員張寅分享了對疫情下家居及房地產行業趨勢的判斷。
以下為張寅在「2020 智·尚家居設計論壇」的部分演講和專訪實錄:
整個消費復甦的情況,按照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內循環」情況怎麼樣?1-7月已經出現正增長的行業,第一個是糧油食品、第二飲料、第三通訊、第四中西藥,然後再往下就是日用百貨,實際上日用類、文化類,化妝品類,跟家居行業有關的建材裝璜這一塊相對整個情況來說相當不錯,只是下降了9%,不到10%,這個是內循環的情況。
再看看外循環的出口情況,第一是醫療設備是正增長,跟我們有關的就是家用電器相關行業,另外燈具和家具實際上的外循環還是不錯。
我們的燈具出口還呈現正增長,在所有的出口大類裡降幅最少。看完了內循環和外循環的情況,作為家居行業我們應該有信心,雖然也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但相對來說還不錯。
家居行業的現狀,全國跟家居有關的5萬家大賣場,從2012年到今年6月份的數據。
實際上整個家居賣場最黃金的時候是在2012年,這幾年都在艱難度過,一直面臨挑戰,不僅僅是疫情來了,這6年來一直受到挑戰,所以家居行業的人反而是韌性和創新能力要超過那些一直很順的行業,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力、能力和適應力已經接受這麼多年的考驗。疫情固然有同樣的打擊,但實際上我們的抗壓能力要比其他的行業強的多。
沒有改變的改變
疫情來了,哪些東西沒有變?哪些東西變了?
這次疫情是人類從西班牙大流行疾病後,百年不遇的一次,這種情況下哪些沒變?人口趨勢其實已經形成了,跟這個疫情沒有關係。即使有疫情,今天的情況下,這3個問題沒有改變。也就是說,大家一定從產品設計和未來追蹤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不要忽略這些最基礎的東西。
1,小家庭化。現在中國平均一個家庭不到4個人,這個趨勢不是因為疫情存在的。小家庭化對於家居行業來說,提出一個概念,以後思考就要以個性化方案為主。因為小家庭化後生活追求更細的需求,要提供更細的商品,要精細化,原來那種追求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2,老年化。中國現在按60歲劃線,老年人口已經3億多人了。聯合國準備改老年的定義,有可能改成70歲,那就是2億人。這部分人的消費也要注意,這些人的消費需要「傻瓜化」。最近有個報導,北方有個城市老年人上公交車,由於他沒有智慧型手機,也沒有健康碼就不讓上了。但是他出門難道不是去消費嗎?他一定是去消費,那提醒我們什麼呢?怎麼能幫助這2億多人解決不掉隊的問題?他們的消費行為是什麼?他們看東西的識別能力是什麼?他們需要怎麼樣的產品服務?
3,南方化。可能大家第一次聽說,我三年前就提出來中國人口出現南方化的趨勢,中國的人口在向南方移動。這個移動從東北的黑龍江就開始了,你看看海南、珠海,東北口音已經很普遍了,最近河北人口的流向也是往南邊去。最新的動向是往南邊去,原來是往珠三角去,最近趨勢是往長三角來,但是無論是珠三角還是長三角,都是南方,南方化不可逆轉。雖然北方現在搞大動作,可能吸引人才,像西安這種特例還有淨增長,但那是個案,整體來說人口向南方遷移不可阻擋。
大家要注意南方化,人口向南方聚集後,我們的產品、家居形式、設計權重,產品的分配比例,包括布點都要跟上。這一兩年要注意長三角的變化,所有的北方人到南方一定南方化,否則他無法拉近跟當地人的距離,可能語言上無法拉近,但是他家裡的任何東西長得不會越來越北方,一定是越來越南方。
還有一個變化,從人口的角度,享樂習慣演變(代際交替)。我出生在60年代,那個時代只能看小說,以文字為主,所以我們特別容易在這個時代被淘汰。70年代、80年代已經進入電視時代,有影像的時代了。進入90年代,85以後,特別是90,00以後的人已經進入了移動視覺時代。現在的產品必須要以視覺為主,我們先不說視覺是草根文化還是中產階級文化,還是又回到了「交響樂」。無論是交響樂也罷,小資中產文化也罷,還是現在抖音的泛全球草根化,都要走移動視頻,這個就是代際享樂方式的演變,真正的變化是這個。
疫情下的變化
疫情以來抗三密,密閉、密集、密接。按照美國最權威的病毒學家說法,疫情至少持續到明年年底,我覺得這就樂觀了,很可能三年就過去了。任何國家關於密閉,密集,密接都是主要防備,由於這個注意,改變就出現了。
家居辦公。如果家居辦公到了一定比例後,對應的原來家庭空間就會發生變化,家具就會發生變化,所有桌上使用的東西都要發生變化,大家要調研看這種變化帶來什麼?
APP化,所有的APP化嚴格來說就是黏你的過程,一旦使了就發生了連接。跟誰連接?跟消費者連接。很少看兩個消費者之間用APP,玩微信就可以解決了,所有的APP都是以收費為主的,少量不以收費為主,但是有廣告。
消費金融化。家居行業注意的不夠,由於產業規模單一、企業比較小,不像家電。大家要注意消費金融化,你的金融支持可能對以後的產品的銷售,怎麼進行捆綁非常重要。由於原來單一企業的規模不那麼大,這一塊比較忽略。
還有需求的變化。
1,出行。這次由於疫情的原因,我走訪了幾個地方基本都開車,我發覺跟去年最大的轉變是,在高速公路上已經看到不同類型的房車出現了。這就是為什麼汽車行業恢復最快?因為很多人由於疫情的原因不願意坐公交,都買私家車。但是長途旅行的私家車現在需要舒適度升級了,那房車就是最好的。注意,房車裡面的東西都是家居,以後家居行業是否能主動做方案跟汽車行業連接?汽車行業如果跟家居行業聯手,共同跟交通部門談如何交通管理,我認為比無人駕駛談起來方便,這是我今天最要推薦給大家的一個前瞻性方案。
2,購物。要注意拼多多現象的出現,實際上代表一種趨勢叫「下沉」。大家對拼多多都認為他不如上一代阿里巴巴更道德,但是我堅信未來2-3年還會出現比拼多多更下沉的企業,因為整個消費往下走,不是平均價格往上走,所以依然還有這個空間。
3,健康。這是我們家居行業的思考,疫情以後安全感怎麼體現?空間殺菌、家庭醫生出現後,帶來家庭內部的變化是什麼?現在可能很多人開會,大家還要戴口罩,但有沒有在疫苗出現前,有種方案或者是專門有公司就像裝修公司一樣,做一個方案在你們開會之前把整個空氣淨化?就像保安公司查大廳裡有沒有竊聽器一樣,有沒有類似這樣的,專門做消殺,讓每個人進來不用戴口罩的公司產生?
房地產行業變化
隨著「房住不炒」,並且房價已經到了這個水平,可能更多的小戶型的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那小戶型本身的家居組合肯定跟大戶型完全不一樣。
對房地產行業而言,今年最大的一個風險是國家開始對重點房企的負債有明確要求,對原來不斷加槓桿的方式提出非常大的挑戰。槓桿率要控制,怎麼瘦身?短期可能就打折賣房子,增加現金流。但如果你過分打折可能影響毛利率,負債率看似下跌,但是利潤也大幅下降。
另一種角度說,如果控成本不好的話,負債率下去了,但可能危及到整個的運營。我認為未來兩年最大的挑戰,跟前幾年最大的變化,原來認為隨著市場集中率提高,大量的中小企業被淘汰,產業集中度增大。今年由於這五六年的淘汰,實際上中小企業已經很難了,矛盾已經轉移到前30名甚至前20名有沒有被淘汰出局。
在接下來兩年的經濟周期裡,這個趨勢要求企業更加精細化管理。地產再去進新的行業,可能性不大,基本都是穩固和瘦身、健體的階段,再去技術性創新或者銷售創新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