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古典文學明清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明代「四大奇書」之一。小說以宋江起義為題材,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樂於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宋江、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武松、嫉惡如仇的「花和尚」魯智深、愛憎分明的李逵、足智多謀的「智多星」吳用.這部長篇小說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亂自上作」的矛盾和主題,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農民起義的進步性,一方面深入反映了農民起義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小說中的一百單八將,男人佔了絕大多數,是一部典型的以男性為主人公的作品,但我還是想以一個女生的視角解讀一下在當時男權至上的社會中女性的存在狀態和歸屬問題。
1
弱女子形象
主要指被高衙內父子逼上絕路的林衝娘子,被鄭屠戶強佔的金翠蓮,被強盜搶掠姦污的荊門鎮太守的女兒以及一些丫鬟、養娘等等。
2
女英雄形象
指的是扈三娘、孫二娘、顧大嫂,她們是梁山上的巾幗英雄,屬於地煞星之列,她們殺人越貨,巾幗不讓鬚眉。
3
虔婆形象
主要指王婆、閻婆等一類老年女性。她們生性貪婪,作風狠毒,巧舌如簧,生活在社會底層。
4
淫婦形象
主要指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白秀英等人。她們年輕貌美,多解風情,不安於當時社會的道德規範,被視為蕩婦、淫婦,終成為梁山好漢的刀下鬼。
整部《水滸傳》重點描寫了六個女人,其中三個是梁山108將:母夜叉孫二娘,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蟲顧大嫂;另外三個是有點姿色的「淫婦」:潘金蓮,潘巧雲,閻婆惜。這六個人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實際上都是悲劇人物。其餘的女人也是如此,李師師為妓,林衝娘子被高御內逼死等等,都免不了悲情的結局。
■孫二娘:黑店老闆娘,孟州道十字坡開人肉包子鋪的,綽號母夜叉。「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擦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紐」。她膽子大,武藝強,兇神惡煞,殺人不眨眼。但為自己的國家獻出了生命,做出了貢獻,是一位戰死的女英雄形象。
■扈三娘:漂亮,美貌,武功高強,溫柔有女人味,同時戰功顯著,但經歷悲慘。她的一家被李逵所殺,之後她被迫嫁給跛腳王英。因為生活的不幸,她被逼上梁山。後來遇到一個做妖法的鄭魔君,被鄭魔君的鍍金銅磚砸在面門上,倒下馬死去,死在江南。
■顧大嫂:梁山三女將中默默無聞的一位,相比於扈三娘的武藝高強和孫二娘的風騷潑辣,她確實黯淡很多。性格豪爽、倔強、暴躁,是個很野蠻的女人,不分場合,隨時都有可能「揍人」,外號「母大蟲」。她是梁山駐東山酒店迎賓使兼消息頭領。因為與丈夫孫新一起跟隨宋江攻打方臘至烏龍嶺,半路上被陷阱暗器所殺。
武松殺潘金蓮
先是讓眾鄰作證,接著讓淫婦招供,再怒罵一通,讓她跪在武大郎的靈床前挖心砍頭。
楊雄殺潘巧雲
將她綁在樹上,用刀先挖出她的舌頭,再是大聲痛罵,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又將這婦人一件事一件事分開了。
宋江殺閻婆惜
宋江左手按住那婆娘,右手卻早刀落,去那婆惜脖子上只一勒,鮮血飛出,宋江怕他不死,再復一刀,那顆頭伶伶丁丁,落在枕上。
綜上可以看出,在當時的社會中,無論是代表正義的女英雄亦或是所謂的「淫婦」,她們似乎都沒有得到善終,每個女性的人生都是一個悲劇。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1、封建社會制度中女性地位的低下:
(1)紅顏禍水論: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2)男尊女卑論:色衰愛弛的危機感。
2、男性英雄視角下的畸形思想觀,即兄弟之情大於男女之情。
3、無愛的婚姻是一座圍城,它給予封建女性的是摧殘。
莎士比亞曾說:「佳人多薄命,奇花易萎折」。每每讀起《水滸傳》,總覺得英雄們轟轟烈烈的背後,是女性們的悲哀。她們的悲劇不僅僅是女性自身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悲劇。這些女性已然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水滸傳》中多的是血性,缺少的是人性和仁性,魯迅總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想來,施耐庵不該再對女性們下手太狠。
談起封建社會的女性,好像當她們在男性人群中稍微活躍一點或是出鏡率一高,就會被冠以「紅顏禍水」的罪名,我們熟悉的莫過於因「安史之亂」背了一千多年黑鍋的楊貴妃。
清代詩人趙翼曾有詩云:「鼙鼓漁陽為翠娥,美人若在豈休戈?馬嵬一死追兵緩,妾為君王拒賊多。」在此詩中,趙翼為楊貴妃正名,他認為,楊妃以自身性命作代價,暫時緩解了叛軍的追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妃之死對於安定當時的社會局勢具有一般將士所難以起到的特殊作用,其功不小。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苦行僧探求的無解法門,我想,女性的角色定位在時下的中國更多的應該是獨立、自強、高貴和善良。這不僅僅是因為女性意識的深度覺醒,更是因為,人的本質是無窮綻放,人的尊嚴體現在向著真善美無盡奔跑。
聯繫我們:
400-871-9993
0571-86844583
13336037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