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說改編成電視劇是電視劇藝術創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最為重要的,也是最為常見的就是把經典名著改編成電視劇,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就是改編藝術的典型代表。與原著相比,2011年播出的86集電視劇《水滸傳》,其在人物形象、情節布局、思想藝術上都有所提高。對於電視劇改編藝術而言,人物是否成功是改編成功與否的關鍵。電視劇是表現人的藝術,黑格爾說,「人物(性格)是理想藝術表現的真正中心。」就201 l版電視劇中的人物而言,其有代表性的群像有兩個,一是以宋江為首的男性,二是以「扈三娘」為首的女性。宋江作為水滸英雄之首,是其他人的精神和行夏』 為領袖,因而他的言行舉止具有「引領」和「示範」作用。馬克思曾說:「一個人物的性格不僅表現在他做什麼,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
」黑格爾說:「能把個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現出來的是動張弛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過動作才見諸現實,而動作,起源於心靈。」據此,來考察一下宋江在小說裡和在電視劇裡的區別。原著中,宋江故意殺人並逃逸,凸顯的是「哥們義氣」,遵循「為兄弟兩肋插刀」的江湖信條,表現了梁山好漢的英雄底色;而在新版電視劇中,宋江接濟同事,休妻自首,胸襟廣闊、樂善好施、遵紀守法、急公好義,彰顯的是「人生大義」,遵循「為人民替天行道」的忠義理想,表現了及時雨的人文內涵。宋江作為好漢之首,他的所作所為為全局奠定了「英雄」的基調,因此這種改動,提升了「英雄」內涵和全劇的格調。其他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楊志。楊志因為丟失生辰綱和吳用、晁蓋、劉唐、公孫勝等結下了梁子,後被逼上二龍山和魯智深等落草,後來吳用為了勸眾位好漢上梁山,願意一命相抵,這才化解了雙方的隔閡,楊志也因此而上山。這樣的改動,因為符合楊志、林衝等人的性格,符合他們行事的原則,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典型。
同樣的處理,在新版《水滸傳》中也隨處可見,如李逵之死。在原著中,當宋江吃藥酒後,「我死之後,恐怕你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因此請將你來,相見一面,昨日酒中已與了你慢藥服了,回至潤州必死990宋江藥死李逵,雖有維護忠義、顧全大局的考慮,但仍有謀殺兄弟、維護私利的嫌疑,在行為上有失磊落,在思想上偏於狹隘,從而使整體的藝術形象大打折扣。而電視劇中則是宋江苦勸李逵不要輕生,但是李逵卻偷偷喝下藥酒,主動追隨宋江而去。這一被動到主動的改變,不僅表現了兄弟間「願同日死」的手足情深,也彰顯了英雄們談笑生死的豁達胸懷,使人物的心胸更加開闊,行為更加豁達。高尚的人格、博大的情懷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在小說裡,眾多的女性形象是配角,由於受到「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等時代觀念的限制,除掉林衝的娘子是「貞節烈女」形象外,其餘女性基本上是「負面形象」,地位靠後,沒有人格的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和男性平起平坐的女頭領:雖武藝高強,但「孫二娘」是人肉包子鋪的母夜叉;顧大嫂能徵善戰,但其女性特徵盡失,而其在英雄榜上的座次也相對較低。但在新版電視劇《水滸傳》中,對眾多女性做了「人性化」的提升。對於秦明,則是把「殺害妻小」變成了在城外公然與官府為敵,妻小被官府殺害後,宋江做媒,讓他和花榮的妹妹聯姻。這樣的改變,不僅突出了對女性的尊重,也側面升華了梁山好漢行為的「正義」性。
對於其他的女性角色,編導也作了「人性化」的詮釋。閻婆惜改名為閻惜嬌並被宋江誤殺,臨終前更是對宋江充滿了無限愛憐之意:李師師和燕青「拜堂」結義後,欲變賣家產,資助宋江義舉,遭徽宗誤解,在聽到痛斥奸佞蔡京後,誤會消除;玉蘭和武松一見鍾情,後被監禁,最後自縊而死。電視劇版《水滸傳》對於人物形象的人性化處理,是對原著人物形象的豐富和提升。「情節,即事件安排。
和小說相比,電視劇《水滸傳》情節的提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戰爭內容合併成為一個:剿滅方臘;二是去掉了小說中的「神話」因素,把「天意」改成「人為」。1、情節的提煉就《水滸傳》小說而言,各版本的情節有很大的差異。學者孔慶東在《新版(水滸傳)序言》中說:「經歷代學者多方考證,百回本為最早定本,一百二十回本乃是在百回本基礎上『插增』了徵田虎徵王慶的故事二十回,從而湊齊了宋江集團招安後徵遼、徵田虎、徵王慶、徵方臘的『徵四寇』的四大武功。」在電視劇《水滸傳》情節中,對小說《水滸傳》的版本做了揚棄的處理,主要的變化是把「徵四寇」的內容合成了一個,主要以徵方臘為主,其中插入了一百二十回本中的瓊英和張清聯姻的內容。
這樣的改動使全劇的情節集中、緊湊。從整體上看,這樣大的情節變動是符合藝術創作要求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從情節的敘事功能上看,小說的五個情節中,「出徵」中包含了「徵遼、徵方臘」或加「徵田虎、徵王慶」等內容,目的都是為了表現梁山好漢們保家衛國,建功立業。因此,這些內容的疊加,只有數量的差異而沒有功能上的區別。在電視劇版《水滸傳》中,把四者合一後,讓剿滅方臘獨自承擔梁山好漢建功立業的敘事功能,這樣使得全劇的情節安排緊湊連貫、簡潔有力。其次,從情節的矛盾衝突上看,就小說而言,以梁山英雄為代表的「民」和以高俅、蔡京、童貫等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的尖銳衝突是主要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徵遼、徵田虎、徵王慶等情節結果圓滿,未損失一員戰將,和全書的悲劇氣氛是不相吻合的,因此,電視劇中把徵遼、徵田虎、徵王慶等情節進行揚棄處理,而只重點表現剿滅方臘、梁山好漢十去七八的慘烈過程,更顯梁山好漢的忠義情懷,也和全劇的悲劇氣氛血脈相通。
眾英雄卓越的功績和坎坷的遭遇兩相對照,「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使全劇的矛盾衝突集中尖銳,悲劇的效果明顯。最後,從情節的藝術功能上看,小說中徵服遼 Q國、王慶、天虎等一人未損,而剿滅方臘叛亂十去 主『七八,兩相對比,前者太溫馨,後者太殘酷。兩者都軋是「真刀實槍」的戰爭,結果大相逕庭,反差懸殊, 戰爭「雖不能按照本來的樣子去描寫」,但應「按照他們應當有的樣子來描寫」。也就是說,要符合戰爭的現實與生活的情理。從這點來看,前者過於理想化,也和整體的悲劇氛圍不是十分吻合。因此,電視劇去掉徵服大遼,使得全劇在情節安排上合情合理,在整體藝術氛圍上前後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