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2歲的導演楊潔,剛走出會議室,就被眾人圍過來,直言:「你是不是瘋了?」
原來,就在剛才會議上,楊潔接了個「難以想像」的任務,那就是拍一部電視劇。
而大家覺得楊潔「瘋了」的原因,是因為楊潔要拍的電視劇,不是別的,正是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要把這樣一部神話巨著,變成一部可以播出來的電視劇,別說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楊潔導演自己,也覺得自己一個戲曲導演,真是「瘋了」。
但沒有辦法,畢竟在會議上,當領導在臺上問她:「楊潔,如果讓你把《西遊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她可是拍著桌子回應道:「有錢就敢,為什麼不敢?」
只是,彼時的楊潔導演萬萬想不到,她方才那種衝動和勇氣,卻讓她此後幾十年,不僅歷經坎坷與磨難,更是流下無數汗水與血淚!
在《西遊記》播出30年之際,83歲的楊潔導演寫了一本回憶錄。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敢問路在何方》,書中回憶了當年拍攝《西遊記》過程中的臺前幕後。
2013年,這本書得以出版,一經發售便大受好評,至今經久不衰。
4年之後,楊潔導演與世長辭,從此,人們再想真正了解西遊之路背後的故事,唯有從這本書中略看一二。
今天就讓我們從楊潔導演這本書裡,來看一看當年為了拍攝《西遊記》,那些值得永遠銘記的臺前幕後。
1
從選景到選角
楊潔導演的書裡,有一段讀起來特別令人心酸的話:
「在如今人們的眼裡,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也許都是「傻帽」,除去幾位主演得到了他們辛苦付出後的回報以外,其他人雖然辛勤勞動,但卻默默無聞。」
這段話即便是放在35年後的今天來看,依舊不假。
86版《西遊記》播出之後,紅了唐僧師徒,紅了美猴王六小齡童 ,紅了女兒國國王等諸多美人,但還有很多人為這部劇付出了一切,卻至今默默無名。
可在當時那個年代,對於楊導和《西遊記》劇組來說 ,能夠順利把《西遊記》拍完已是奢望,他們不求大紅大紫,唯求經典永恆。
為了更好的凸顯《西遊記》西天取經的主題,楊導堅持能夠在用實景的地方,一定要真實,開拍之前,楊導帶著6個人的「取景先鋒隊」,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參觀了無數佛剎道觀。
6個人一路披星戴月,絲毫不敢停下,勘察取景地,拜訪佛學家,記錄大量的地理人情,這些工作看似跟拍戲不沾邊,卻給日後的《西遊記》拍攝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導帶著「取景先鋒隊」走了大半年,終於確定了取景地,在他們這一隊人馬要返程的時候,另一頭的劇本,也在楊導的「隔空指導」下,進展順利。
接下來,就是重中之重,挑選角色了。
美猴王孫悟空,楊潔導演選了「章氏猴戲世家」後人,六小齡童-章金萊。
豬八戒,挑的是37歲的崑劇演員馬德華;
沙僧,定的是46歲話劇演員閆懷禮;
唐僧,楊導千挑萬選找來了汪粵。
唐僧師徒四人確定後,楊潔導演鬆了一口氣,但很快又踏上了挑選配角之路。
不管是「神仙」還是「妖怪」,楊潔導演都是親自把關,她眼光絕佳,有時候僅憑一張照片,就能精準確定演員人選,並且每個演員的神態都極其符合原著。
比如左大玢老師扮演的觀音,如來佛祖扮演者朱龍廣,至今仍被觀眾念念不忘。
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演員,湊成了劇組,楊潔導演又開始琢磨如何布景。
金碧輝煌的凌霄寶殿,若真若幻的瑤池仙境,流光溢彩的東海龍宮,氣勢恢宏的大雷音寺,這些地方只在書中有,現實卻不知何處尋。
沒辦法,找不到,只能自己造。
楊導跟劇組的同志們,最後在根據美術家,佛學家等人的綜合建議下,他們決定自己動手「建天宮,蓋地府」。
但經費有限,大家只能「土洋結合」,用廉價的三合板和泡沫塑料去搭建,然後再上色,描摹,一筆一畫,最後變成觀眾眼中的「仙境」。
就拿「瑤池仙境的蟠桃園」來說,劇組根本就沒有錢去找桃林,也沒有錢讓美猴王吃桃子的時候,吃一口就扔一個。
觀眾所看到的「桃林仙境」,都是劇組的女同志們用彩紙糊上去的,齊天大聖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桃子,吃一口扔了,然後工作人員再趕緊撿回來,繼續吃,繼續拍。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一個人嫌棄劇組寒酸,挑剔布景廉價,更沒有人擺架子,耍大牌,因為大家的目標很純粹,那就是拼盡全力,也要給老百姓打造一部雅俗共賞的《西遊記》。
正如楊導說的那般:「我們要麼不拍,要麼就要拍世界上最好的《西遊記》,因為這是我們祖宗的東西,我們拍不好,那就是歷史的罪人。」
2
艱難拍攝路
等到劇組和演員都籌備得差不多了,楊潔導演就開始按照原先指定的計劃,正式開始拍攝《西遊記》。
楊導在拍攝的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都給劇組下達了「死規定」。
不準說大話,不準接受媒體採訪,更不準驚擾當地群眾,要是有需要,就去跟去景點的工作人員聯繫,切記一切都要低調進行。
看到這樣的楊導和劇組,再對比現在,往往一部劇在開始籌備之初,不管是演員,還是投資,都會極力宣傳,生怕觀眾不知道,哪裡還有當年那種追求藝術的初心?
只是,儘管整個劇組在楊導帶領下,齊心協力,可意外還是會隨時發生。
比如早已確定的演員,突然宣布辭演,給劇組打個「措手不及」。
就拿劇中唐僧為例,楊導前前後後就找來三個。
第一個唐僧是汪粵扮演,只是拍了一段時間後,汪粵覺得實在太辛苦,於是轉頭去拍了電影;
第二個唐僧是徐少華,這也是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唐僧,但就在拍攝過程中,徐少華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了,衡量一番之後,徐少華選擇去上學,又讓楊導頓時陷入窘境;
最後第三個唐僧,是遲重瑞,此後終於定了下來,完成了後面的所有拍攝。
再比如,拍攝途中,機器壞了。
86版《西遊記》從籌備到跟觀眾見面,整整歷時6年零2個月。
期間整個劇組所有用的設備,只有三臺。
一臺老舊的300p攝像機,舊到每天聚焦都費勁;
一臺錄像機,錄像機跟攝像機是分體的,每次都需要兩人專門抬著;
還有就是楊導每天要看的監視器;
這三個機器是整個劇組最值錢的家當,不管到哪,大家最怕的就是這個三個寶貝壞了。
為此,劇組還專門跟了兩個技術維修師傅,每天開始拍攝之前,維修師傅搗鼓一陣,拍攝途中再搗鼓一陣,拍完了還要再「保修」一下,生怕第二天機器罷工。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會問,為何不買點新的裝備?老舊的機器不是耽誤事嗎?
這話楊導也去給上面領導反映過,申請寫了,報告也打了,但等到最後都是石沉大海,根本不給批錢。
別說給劇組置辦裝備了,就連取景地,領導還覺得楊導太較真,讓她去北京郊外找個山隨便拍拍就得了。
但以上這些情況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演員在拍攝途中遇到危險。
那個年代,不管是特效還是後期,大家根本都不懂,就連演員如何「飛」起來,楊導和劇組人員,也是想了很多辦法。
他們試過蹦床,但感覺蹦床還是「飛」不高,也試過穿著滑冰鞋,營造出「快步流星」的感覺;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楊導去了外面學習,終於知道了一個技術,叫「吊威亞」。
但「吊威亞」的原理搞懂了,可設備跟不上,劇組人員想了個類似的辦法,叫「吊鋼絲」,後來還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叫「過江龍」。
討個名字上的「吉利」,不是大家迷信,而是精神上有個安慰和寄託,因為每次演員「吊鋼絲」,都是在危險的邊緣試探。
飾演豬八戒的馬德華講過,他和六小齡童,閆懷禮幾個人,每次「吊完鋼絲」下來,說的第一句話不是慶賀演出成功,而是「咱今天又沒摔死!」
馬德華說最危險的一次,是拍攝豬八戒跟牛魔王對打,他身上吊著鋼絲,嘴裡大喊:「牛魔王,哪裡去」,結果「去」字還沒喊出來,鋼絲斷了,他一頭就栽下來了。
劇組為了演員也做了「防護」,但鋪的是紙箱子,紙箱子還是隔一段距離,鋪一個,因為實在沒錢。
除了「吊威亞」危險,劇中不管是在水裡的打戲,還是著火的鏡頭,亦或是妖怪出來了炸洞府,都超級危險。
因為這些都不是特效,而是實打實的來。
拍到「黑熊精偷袈裟」那一集,有一場戲是觀音禪院的老和尚,為了偷取袈裟,假裝寺院失火。
結果拍的時候房子越燒越旺,梁上的木頭,一根一根往下掉,就這演員還在裡面拍,因為大家生怕過不了,根本沒有第二個地方再去燒;
還有「大戰紅孩兒」那一集,美猴王被火燒。
當時六小齡童身穿石棉網,身上點著凝固汽油,楊潔導演拍的時候告訴他:「一會你堅持一下,要是實在堅持不了,你放心,大家都在一旁等著救你」。
所謂的「救」,就是大家在拍攝地點旁邊,挖了一個大坑,其他人都拿著鐵鍬在旁邊等,只要演員身上著火了,就往坑裡一跳,大家就趕緊「埋土」滅火,被演員調侃是「活埋」。
等到正式開拍了,六小齡童身上的火剛一點著,他身上的「毛」立刻就被燒光了,但沒有聽到導演喊卡,六小齡童只能繼續拍打身上的火,後來終於停了,六小齡童也「燒暈」了。
時隔多年,六小齡童再提起當年那一幕,他說:「如果說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我終於清楚人快被燒死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感受。」
但即便是如此,演員們為了表演需要,下一次依舊會奮不顧身。
那是一個沒有替身,也不懂什麼叫摳圖,更不知道要「天價片酬」的年代,整個《西遊記》拍下來,主要演員的片酬,最高的是一集70塊,最低的是30塊,這樣的片酬,大家拍了6年沒有漲過;
為了能夠減少劇組開支,劇組所有的男演員一律剃光頭,因為這樣趕場的時候,能夠迅速戴上假髮套,在需要群演的時候頂上去。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拍攝,劇組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拍攝時演員是演員。
拍完自己的鏡頭之後,演員可能會變成場務,當後勤,收拾道具,搬運行李,一個人恨不得頂三個人用。
就這樣跋山涉水,日夜不停的趕工,可換來的除了認可,還有很多人的不理解。
亦如楊導在《敢問路在何方》中寫道:
「為了拍攝,我們是真的什麼辦法都想盡了,但在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條件下?有人嫌棄我們拍的慢,什麼都沒有怎麼快?」
3
幕後的心酸無奈
86版《西遊記》開播至今,已經重播了幾千遍,早已成為無數人的經典記憶。
可是當年那些心酸的幕後,真正懂得的又有幾個。
就像楊導在書中記錄的那匹「白龍馬」一樣,很多人在看過之後,早已把當年的辛苦,漸漸忘卻。
在《敢問路在何方》書中,楊潔導演專門寫了一個章節,紀念那匹跟著《西遊記》跋山涉水,最後卻不得善終的白龍馬。
早先拍攝《西遊記》,楊導和劇組都是臨時找白馬,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白龍馬」,尤其在拍攝《三打白骨精》一集時,楊導更是因為「白龍馬」心力憔悴。
當時她看到劇組人員,費盡千辛萬苦找來的「白龍馬」,又瘦又小,別說讓唐僧騎上去了,就連馬自己走路,大家都擔心這匹馬會不會倒下。
於是,回去之後楊導就跟製片部門商量,能不能劇組自己買一匹白龍馬,可結果是不能。
因為劇組買馬,就意味著還要有專門養馬的工人,還要買馬吃的飼料,這些都是錢,哪裡來?
楊導聽了,可以理解,但還是問了一句:「那到時候如果觀眾看了劇,發現每一集的白龍馬都不一樣,那怎麼辦?」
最後,馬終於還是買了,還是一匹軍馬,當真是「龍馬精神」。
這匹馬跟著劇組,走過崎嶇山路,也跳過溪流河水,更摔過跟頭,可以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最累的時候,馬倒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楊潔導演蹲在馬的前頭,跟馬對話:「老朋友,你疼嗎?你累嗎?」白馬雖然不會說話,卻在大顆大顆的流眼淚。
後來楊潔導演寫道:「在它經歷過這麼多痛苦之後,還要它若無其事的拍攝,如果是人類,他起碼會要求休息片刻,可它是一匹馬,不能訴說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最悲慘的是在拍攝結束之後,這匹白龍馬被送走,它從原來的「白龍馬」,變成了與遊客合影的道具,合影一張照片幾塊錢。
楊潔導演聽說後,暗自落淚,可是當時楊導也遭遇莫大壓力,她根本無能為力,只能默默祈禱。
終於有機會看到這匹白馬的時候,這匹馬早已瘦弱不堪,倒在地上,一動不動。
幾年不見,白馬早已不堪想像,只是楊潔導演堅信,這匹馬是通人性的,一定可以記起她,果真白馬見到楊潔導演,長嘆一聲,眼睛含淚,只是它除了默默等待死亡,再無其他。
如今86版《西遊記》已經播出35年了,很多人會選擇重新觀看,尋找兒時的經典,也有人選擇放棄,追求新的作品欣賞。
但不管如何,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記住,在這部經典之作的背後,是整個劇組人員的默默付出和努力,我們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是《西遊記》背後的功臣。
在《敢問路在何方》這本書的最後,楊潔導演用這樣一段話做結尾:
「路迢迢,十萬八千裡,披荊斬棘,一路將塵埃蕩滌;回首望,多少往事歷歷,凝結一片真情依依,看天降祥和雲飄如意,圓圓滿滿,莊嚴我神州大地。」
此後經年,相信不管何時提起,這部86版《西遊記》,都會成為無數人心中經典!
它不可複製,更無法超越,因為這部86版《西遊記》,凝結的不僅是老一輩藝術家的心血,更是一代老藝人對藝術的敬意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