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後再看86版《西遊記》,才發現幕後細節,遠比劇情更震撼

2021-01-18 酸辣財經

1981年,52歲的導演楊潔,剛走出會議室,就被眾人圍過來,直言:「你是不是瘋了?」

原來,就在剛才會議上,楊潔接了個「難以想像」的任務,那就是拍一部電視劇。

而大家覺得楊潔「瘋了」的原因,是因為楊潔要拍的電視劇,不是別的,正是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

要把這樣一部神話巨著,變成一部可以播出來的電視劇,別說大家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楊潔導演自己,也覺得自己一個戲曲導演,真是「瘋了」。

但沒有辦法,畢竟在會議上,當領導在臺上問她:「楊潔,如果讓你把《西遊記》拍成電視劇,你敢不敢接?」,她可是拍著桌子回應道:「有錢就敢,為什麼不敢?」

只是,彼時的楊潔導演萬萬想不到,她方才那種衝動和勇氣,卻讓她此後幾十年,不僅歷經坎坷與磨難,更是流下無數汗水與血淚!

在《西遊記》播出30年之際,83歲的楊潔導演寫了一本回憶錄。

這本書的名字就叫《敢問路在何方》,書中回憶了當年拍攝《西遊記》過程中的臺前幕後。

2013年,這本書得以出版,一經發售便大受好評,至今經久不衰。

4年之後,楊潔導演與世長辭,從此,人們再想真正了解西遊之路背後的故事,唯有從這本書中略看一二。

今天就讓我們從楊潔導演這本書裡,來看一看當年為了拍攝《西遊記》,那些值得永遠銘記的臺前幕後。

1

從選景到選角

楊潔導演的書裡,有一段讀起來特別令人心酸的話:

「在如今人們的眼裡,我們那個時代的人,也許都是「傻帽」,除去幾位主演得到了他們辛苦付出後的回報以外,其他人雖然辛勤勞動,但卻默默無聞。」

這段話即便是放在35年後的今天來看,依舊不假。

86版《西遊記》播出之後,紅了唐僧師徒,紅了美猴王六小齡童 ,紅了女兒國國王等諸多美人,但還有很多人為這部劇付出了一切,卻至今默默無名。

可在當時那個年代,對於楊導和《西遊記》劇組來說 ,能夠順利把《西遊記》拍完已是奢望,他們不求大紅大紫,唯求經典永恆。

為了更好的凸顯《西遊記》西天取經的主題,楊導堅持能夠在用實景的地方,一定要真實,開拍之前,楊導帶著6個人的「取景先鋒隊」,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參觀了無數佛剎道觀。

6個人一路披星戴月,絲毫不敢停下,勘察取景地,拜訪佛學家,記錄大量的地理人情,這些工作看似跟拍戲不沾邊,卻給日後的《西遊記》拍攝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楊導帶著「取景先鋒隊」走了大半年,終於確定了取景地,在他們這一隊人馬要返程的時候,另一頭的劇本,也在楊導的「隔空指導」下,進展順利。

接下來,就是重中之重,挑選角色了。

美猴王孫悟空,楊潔導演選了「章氏猴戲世家」後人,六小齡童-章金萊。

豬八戒,挑的是37歲的崑劇演員馬德華;

沙僧,定的是46歲話劇演員閆懷禮;

唐僧,楊導千挑萬選找來了汪粵。

唐僧師徒四人確定後,楊潔導演鬆了一口氣,但很快又踏上了挑選配角之路。

不管是「神仙」還是「妖怪」,楊潔導演都是親自把關,她眼光絕佳,有時候僅憑一張照片,就能精準確定演員人選,並且每個演員的神態都極其符合原著。

比如左大玢老師扮演的觀音,如來佛祖扮演者朱龍廣,至今仍被觀眾念念不忘。

等到好不容易找到了演員,湊成了劇組,楊潔導演又開始琢磨如何布景。

金碧輝煌的凌霄寶殿,若真若幻的瑤池仙境,流光溢彩的東海龍宮,氣勢恢宏的大雷音寺,這些地方只在書中有,現實卻不知何處尋。

沒辦法,找不到,只能自己造。

楊導跟劇組的同志們,最後在根據美術家,佛學家等人的綜合建議下,他們決定自己動手「建天宮,蓋地府」。

但經費有限,大家只能「土洋結合」,用廉價的三合板和泡沫塑料去搭建,然後再上色,描摹,一筆一畫,最後變成觀眾眼中的「仙境」。

就拿「瑤池仙境的蟠桃園」來說,劇組根本就沒有錢去找桃林,也沒有錢讓美猴王吃桃子的時候,吃一口就扔一個。

觀眾所看到的「桃林仙境」,都是劇組的女同志們用彩紙糊上去的,齊天大聖從頭到尾就只有一個桃子,吃一口扔了,然後工作人員再趕緊撿回來,繼續吃,繼續拍。

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一個人嫌棄劇組寒酸,挑剔布景廉價,更沒有人擺架子,耍大牌,因為大家的目標很純粹,那就是拼盡全力,也要給老百姓打造一部雅俗共賞的《西遊記》。

正如楊導說的那般:「我們要麼不拍,要麼就要拍世界上最好的《西遊記》,因為這是我們祖宗的東西,我們拍不好,那就是歷史的罪人。」

2

艱難拍攝路

等到劇組和演員都籌備得差不多了,楊潔導演就開始按照原先指定的計劃,正式開始拍攝《西遊記》。

楊導在拍攝的過程中,每到一個地方,都給劇組下達了「死規定」。

不準說大話,不準接受媒體採訪,更不準驚擾當地群眾,要是有需要,就去跟去景點的工作人員聯繫,切記一切都要低調進行。

看到這樣的楊導和劇組,再對比現在,往往一部劇在開始籌備之初,不管是演員,還是投資,都會極力宣傳,生怕觀眾不知道,哪裡還有當年那種追求藝術的初心?

只是,儘管整個劇組在楊導帶領下,齊心協力,可意外還是會隨時發生。

比如早已確定的演員,突然宣布辭演,給劇組打個「措手不及」。

就拿劇中唐僧為例,楊導前前後後就找來三個。

第一個唐僧是汪粵扮演,只是拍了一段時間後,汪粵覺得實在太辛苦,於是轉頭去拍了電影;

第二個唐僧是徐少華,這也是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唐僧,但就在拍攝過程中,徐少華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來了,衡量一番之後,徐少華選擇去上學,又讓楊導頓時陷入窘境;

最後第三個唐僧,是遲重瑞,此後終於定了下來,完成了後面的所有拍攝。

再比如,拍攝途中,機器壞了。

86版《西遊記》從籌備到跟觀眾見面,整整歷時6年零2個月。

期間整個劇組所有用的設備,只有三臺。

一臺老舊的300p攝像機,舊到每天聚焦都費勁;

一臺錄像機,錄像機跟攝像機是分體的,每次都需要兩人專門抬著;

還有就是楊導每天要看的監視器;

這三個機器是整個劇組最值錢的家當,不管到哪,大家最怕的就是這個三個寶貝壞了。

為此,劇組還專門跟了兩個技術維修師傅,每天開始拍攝之前,維修師傅搗鼓一陣,拍攝途中再搗鼓一陣,拍完了還要再「保修」一下,生怕第二天機器罷工。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都會問,為何不買點新的裝備?老舊的機器不是耽誤事嗎?

這話楊導也去給上面領導反映過,申請寫了,報告也打了,但等到最後都是石沉大海,根本不給批錢。

別說給劇組置辦裝備了,就連取景地,領導還覺得楊導太較真,讓她去北京郊外找個山隨便拍拍就得了。

但以上這些情況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演員在拍攝途中遇到危險。

那個年代,不管是特效還是後期,大家根本都不懂,就連演員如何「飛」起來,楊導和劇組人員,也是想了很多辦法。

他們試過蹦床,但感覺蹦床還是「飛」不高,也試過穿著滑冰鞋,營造出「快步流星」的感覺;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楊導去了外面學習,終於知道了一個技術,叫「吊威亞」。

但「吊威亞」的原理搞懂了,可設備跟不上,劇組人員想了個類似的辦法,叫「吊鋼絲」,後來還取了個吉利的名字,叫「過江龍」。

討個名字上的「吉利」,不是大家迷信,而是精神上有個安慰和寄託,因為每次演員「吊鋼絲」,都是在危險的邊緣試探。

飾演豬八戒的馬德華講過,他和六小齡童,閆懷禮幾個人,每次「吊完鋼絲」下來,說的第一句話不是慶賀演出成功,而是「咱今天又沒摔死!」

馬德華說最危險的一次,是拍攝豬八戒跟牛魔王對打,他身上吊著鋼絲,嘴裡大喊:「牛魔王,哪裡去」,結果「去」字還沒喊出來,鋼絲斷了,他一頭就栽下來了。

劇組為了演員也做了「防護」,但鋪的是紙箱子,紙箱子還是隔一段距離,鋪一個,因為實在沒錢。

除了「吊威亞」危險,劇中不管是在水裡的打戲,還是著火的鏡頭,亦或是妖怪出來了炸洞府,都超級危險。

因為這些都不是特效,而是實打實的來。

拍到「黑熊精偷袈裟」那一集,有一場戲是觀音禪院的老和尚,為了偷取袈裟,假裝寺院失火。

結果拍的時候房子越燒越旺,梁上的木頭,一根一根往下掉,就這演員還在裡面拍,因為大家生怕過不了,根本沒有第二個地方再去燒;

還有「大戰紅孩兒」那一集,美猴王被火燒。

當時六小齡童身穿石棉網,身上點著凝固汽油,楊潔導演拍的時候告訴他:「一會你堅持一下,要是實在堅持不了,你放心,大家都在一旁等著救你」。

所謂的「救」,就是大家在拍攝地點旁邊,挖了一個大坑,其他人都拿著鐵鍬在旁邊等,只要演員身上著火了,就往坑裡一跳,大家就趕緊「埋土」滅火,被演員調侃是「活埋」。

等到正式開拍了,六小齡童身上的火剛一點著,他身上的「毛」立刻就被燒光了,但沒有聽到導演喊卡,六小齡童只能繼續拍打身上的火,後來終於停了,六小齡童也「燒暈」了。

時隔多年,六小齡童再提起當年那一幕,他說:「如果說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我終於清楚人快被燒死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感受。」

但即便是如此,演員們為了表演需要,下一次依舊會奮不顧身。

那是一個沒有替身,也不懂什麼叫摳圖,更不知道要「天價片酬」的年代,整個《西遊記》拍下來,主要演員的片酬,最高的是一集70塊,最低的是30塊,這樣的片酬,大家拍了6年沒有漲過;

為了能夠減少劇組開支,劇組所有的男演員一律剃光頭,因為這樣趕場的時候,能夠迅速戴上假髮套,在需要群演的時候頂上去。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拍攝,劇組每個人都把自己當成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拍攝時演員是演員。

拍完自己的鏡頭之後,演員可能會變成場務,當後勤,收拾道具,搬運行李,一個人恨不得頂三個人用。

就這樣跋山涉水,日夜不停的趕工,可換來的除了認可,還有很多人的不理解。

亦如楊導在《敢問路在何方》中寫道:

「為了拍攝,我們是真的什麼辦法都想盡了,但在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條件下?有人嫌棄我們拍的慢,什麼都沒有怎麼快?」

3

幕後的心酸無奈

86版《西遊記》開播至今,已經重播了幾千遍,早已成為無數人的經典記憶。

可是當年那些心酸的幕後,真正懂得的又有幾個。

就像楊導在書中記錄的那匹「白龍馬」一樣,很多人在看過之後,早已把當年的辛苦,漸漸忘卻。

在《敢問路在何方》書中,楊潔導演專門寫了一個章節,紀念那匹跟著《西遊記》跋山涉水,最後卻不得善終的白龍馬。

早先拍攝《西遊記》,楊導和劇組都是臨時找白馬,可是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白龍馬」,尤其在拍攝《三打白骨精》一集時,楊導更是因為「白龍馬」心力憔悴。

當時她看到劇組人員,費盡千辛萬苦找來的「白龍馬」,又瘦又小,別說讓唐僧騎上去了,就連馬自己走路,大家都擔心這匹馬會不會倒下。

於是,回去之後楊導就跟製片部門商量,能不能劇組自己買一匹白龍馬,可結果是不能。

因為劇組買馬,就意味著還要有專門養馬的工人,還要買馬吃的飼料,這些都是錢,哪裡來?

楊導聽了,可以理解,但還是問了一句:「那到時候如果觀眾看了劇,發現每一集的白龍馬都不一樣,那怎麼辦?」

最後,馬終於還是買了,還是一匹軍馬,當真是「龍馬精神」。

這匹馬跟著劇組,走過崎嶇山路,也跳過溪流河水,更摔過跟頭,可以說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最累的時候,馬倒在地上,站都站不起來,楊潔導演蹲在馬的前頭,跟馬對話:「老朋友,你疼嗎?你累嗎?」白馬雖然不會說話,卻在大顆大顆的流眼淚。

後來楊潔導演寫道:「在它經歷過這麼多痛苦之後,還要它若無其事的拍攝,如果是人類,他起碼會要求休息片刻,可它是一匹馬,不能訴說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最悲慘的是在拍攝結束之後,這匹白龍馬被送走,它從原來的「白龍馬」,變成了與遊客合影的道具,合影一張照片幾塊錢。

楊潔導演聽說後,暗自落淚,可是當時楊導也遭遇莫大壓力,她根本無能為力,只能默默祈禱。

終於有機會看到這匹白馬的時候,這匹馬早已瘦弱不堪,倒在地上,一動不動。

幾年不見,白馬早已不堪想像,只是楊潔導演堅信,這匹馬是通人性的,一定可以記起她,果真白馬見到楊潔導演,長嘆一聲,眼睛含淚,只是它除了默默等待死亡,再無其他。

如今86版《西遊記》已經播出35年了,很多人會選擇重新觀看,尋找兒時的經典,也有人選擇放棄,追求新的作品欣賞。

但不管如何,只是希望能有更多人記住,在這部經典之作的背後,是整個劇組人員的默默付出和努力,我們或許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都是《西遊記》背後的功臣。

在《敢問路在何方》這本書的最後,楊潔導演用這樣一段話做結尾:

「路迢迢,十萬八千裡,披荊斬棘,一路將塵埃蕩滌;回首望,多少往事歷歷,凝結一片真情依依,看天降祥和雲飄如意,圓圓滿滿,莊嚴我神州大地。」

此後經年,相信不管何時提起,這部86版《西遊記》,都會成為無數人心中經典!

它不可複製,更無法超越,因為這部86版《西遊記》,凝結的不僅是老一輩藝術家的心血,更是一代老藝人對藝術的敬意和初心!

相關焦點

  • 86版《西遊記》罕見幕後照:孫悟空戴眼鏡,唐僧穿運動服!
    本期話題【86版《西遊記》罕見幕後照:孫悟空戴眼鏡,唐僧穿運動服!】 楊潔導演執導的86版《西遊記》還有《西遊記續集》 可以說是無數觀眾心目中的經典,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早已經知道劇中那些神奇的畫面是怎麼拍攝出來的,但是依舊感覺很神奇。
  • 看完《父母愛情》罕見幕後才發現,這些良心細節,遠比劇情更震撼
    經典到哪怕到了2020年,依舊還有不少觀眾重複觀看一遍又一遍。至於觀眾們百看不厭的原因,除了江德福和安傑的愛情故事動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幕後製作的良心和細節!不狗血,不低俗,不為收視率博眼球,每每觀看,都能重新跟著劇情裡的人物,走一遍他們的人生。除了故事本身好之外,《父母愛情》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主創人員願意為作品,死磕細節,不顧一切!
  • 時隔6年再看《父母愛情》,發現幕後的良心細節,遠比劇情還震撼
    至於觀眾們百看不厭的原因,除了江德福和安傑的愛情故事動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幕後製作的良心和細節!或許,這就是為何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再看,《父母愛情》這部劇已經播出6年了,但至今依舊有人願意去看,並且是百看不厭。
  • 86版《西遊記》幕後,李建成演20多角,還替補豬八戒,網友:影帝
    長大之後,回看86版《西遊記》的拍攝幕後,驚覺原來一部著作的成功離不開那麼多人的努力。還有個問題我也終於有了心中的答案:600度高度近視、200度散光的六小齡童章金萊憑什麼拿下86版《西遊記》的美猴王一角,並成為不可逾越的經典?
  • 86版《西遊記》這一集刪除了原著裡三個重要細節 張紀中版都拍了
    你想要的,想看的,這裡都有!回復「明星名字」查看相關私照秘圖。說起《西遊記》電視劇,很多人首先想起的自然是六小齡童主演的86版,這版的演員、配樂、造型等方面都非常好,是一部無比經典的影視作品。然而由於拍攝時代的局限,86版西遊記對原著內容進行了很多刪除與改編,因為《西遊記》原著很多情節都是帶有諷刺意味的,不適合拍。
  • 86版《西遊記》偷吃人參果:道士是真道士、人參果是地瓜
    提到《西遊記》影視劇永遠繞不開由楊潔執導,六小齡童、馬德華等主演的央視版《西遊記》,因為該劇於1982年10月1日播出了試集《除妖烏雞國》,所以它也被稱為「82版《西遊記》」,又因為它於1986年首次以電視連續劇的方式播出了前十一集,所以它也被稱為「86版《西遊記》」。
  • 86版《西遊記》「玉兔精」,最美男替身,以假亂真30年
    86版《西遊記》在影視劇中有著很高的影響力,第一的重播率奠定了其的地位。當然離不開老藝術家們的群策全力,克服了一切的困難,在資金短缺演員不足的情況下,完成這樣一部盛世之作。可以讓60後、70後、80後安安靜靜的圍坐在電視機旁,「霸屏」三十餘年,重播3000餘次,創造了收視率的神話。
  • 縈繞童年的神話夢——86版《西遊記》背後亦奇幻
    《西遊記》是世界影視歷史上最成功的案例,一臺攝像機卻締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今天看來略顯粗糙的特效,卻更顯古樸與雅致,演員精湛的演技,配音演繹的到位,拍攝實際的取景,劇情設置的有趣,都足以讓這部電視劇成為不朽的經典。
  • 86版《西遊記》那些臺前幕後的故事
    文/於學書86版《西遊記》播出後,對廣大觀眾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我們只看到了電影的奇幻與美妙,其實劇情的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更能讓我們震撼和感動。劇中主創人員和工作人員,為了給觀眾提供藝術臻品,克服了重重困難,寧可犧牲個人利益,寧可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為電視劇的拍攝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一、一人分飾多角兒,無私的奉獻。
  • 日本78版《西遊記》走紅,「逼迫」央視投拍86版《西遊記》
    這麼說吧,日本78版《西遊記》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大概相當於86版《西遊記》在我國觀眾心目中的地位。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這部電視劇被英語國家引進後被翻譯成英文,其英文名字叫《monkey》,然後迅速在西方世界引起一陣「西遊熱」,這大概是全世界範圍內傳播最廣的一版《西遊記》影視劇。
  • 《演員》以毒舌出圈的李成儒,竟是86版《西遊記》的幕後大功臣
    巧的是,最近86版30多年過去了,86版《西遊記》依然是無數中國人心目中不可超越的經典,去黃山採景時,採景組請求景區管理處派車到火車站接,因遇周末,景區負責人起初萬般不肯,李成儒軟磨硬泡之下,對方才答應。第二天,景區果然派車來了,卻是一輛很破的麵包車。車開在盤山公路上,突然沒油了,李成儒等人就下車攔截路過的一輛大卡車,卡車司機知道他們的身份後,免費送了一些油。
  • 《西遊記續集》評分8.6分,和9.6分的86版《西遊記》相比如何?
    一部86版《西遊記》,一部記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不管曾經看過多少次,可能不會主動在網絡上找來看,但是只要電視上有播放它,我們總會放下遙控,重新再看百看不厭的《西遊記》。2000年上映的《西遊記續集》,實際上不應該稱之為續集,在劇情裡它沒有對86版《西遊記》進行續說,而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有趣的故事,這方面導演楊潔稱之為「補遺」。作為經典86版的續集,00版《西遊記續集》在口碑上有個有趣的地方。
  • 86版《西遊記》美女如雲,你卻盯著猴子看了幾十年
    由楊潔導演的央視版《西遊記》播出至今已經34年了,重播次數也已經達到了3000多次,堪稱是經典中的經典。回過頭來再看,才發現86版《西遊記》是一部「美女如雲」的寶藏劇,她們一個個風姿綽約,驚為天人,簡直就是隱藏的「美人圖鑑」。
  • 86版《西遊記》師徒30年後首聚,就拍了這年度大爛片?
    86版的《西遊記》不用多說吧,作為不可超越的經典,整整影響了幾代人就在最近,有一部號稱「86版《西遊記》師徒四人30年後首聚大銀幕」的電影《財迷》上映了。巨星重聚,情懷再續,一頓操作猛如虎,豆瓣統統打一星。小編就來為大家講講這部,這部攥著《西遊記》情懷不放的《財迷》究竟為何會被這麼多網友打一星。
  • 盤點西遊記45個版本 86版最經典 最早一部竟在1927年
    每年暑假,不出意外,許多電視臺都在播放著一遍又一遍的86年版《西遊記》,從第一次播出到現在,已經足足過了32個年頭了。在我們記憶中,86年版《西遊記》就是我們最早看的西遊記,然而它卻不是最老的版本,最老的版本竟然在1927年就出現了,下面我們來盤點下《西遊記》的45個版本。
  • 86版《西遊記》水簾洞現實版-黃國樹大瀑布
    這周冰冰給大家分享我們的黃果樹大瀑布,具體的說一下我們的黃果樹大瀑布,雖然之前也有寫過一點,不過寫的也是比較簡單,這次冰冰就寫具體一點,讓大家有個更深入的了解哦
  • 大家都很熟悉86版的西遊記,今天給大家介紹下大家不知道西遊記!
    日版《西遊記》是由日本國際放映製作。渡邊祐介,福田純,山崎大助,黑田義之,池廣一夫執導的神話電視劇。從石頭中誕生的猴子孫悟空被天庭被放逐500年後,與三藏、豬八戒、沙和尚聚集到一起之後前往天竺的冒險故事。
  • 為何說央視86版《西遊記》是少兒經典版?
    但2010年六小齡童重複自己,再拍《吳承恩與西遊記》飾演孫悟空,就反響平平,無它,時代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也在改變。(《吳承恩與西遊記》)六小齡童因孫悟空成名,但86版《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也成為其藝術上一生的桎梏。
  • 時隔9年再看《甄嬛傳》:發現這些隱藏細節,遠比劇情還震撼
    這部劇就是《甄嬛傳》,時隔9年後再來看,依舊為其中的細節所感嘆!看到這幅對聯才發現,原來女主角甄嬛的命運,在第一集已經埋下了伏筆。,如今再看,原來導演第一集的時候,就已經把後來的結局都交代了,而且不得不說,鄭導在為甄嬛安排住所的時候,也是煞費苦心。
  • 從特效、造型和片酬談談86版經典《西遊記》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說起86版的《西遊記》,它有多牛?一曲「敢問路在何方」,總能瞬間將大家從各種生活的煩亂中拉回到那個炎熱夏天,搬著小板凳扇著竹扇,坐在電視機前看猴哥的年代!如果不是今天大量當年拍攝《西遊記》的幕後花絮被爆出,大概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敬業和努力的精神多麼有力量!這種毅力足以超越技術,讓大家打心眼裡敬佩老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