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部韓國電影《上流社會》。這個電影名字起來就很香豔,再加上發生在以內捲化著稱的大韓民國,自然還是有一定期待的。看完,甚是欣慰,果然不落窠臼,重複霸道總裁愛上我劇情。
這部片子講的是一個偏自由市場派的大學教授,出於建立「市民銀行」的信念從政,在遊行中勇救正要自焚的老人而聲名鵲起,成為議員候補人選,得到保守黨大佬和財閥們的支持。後來才發現自己所追求的市民銀行不過是給大佬洗錢的工具,而他的妻子也是為博館長之位不擇手段結果落下許多把柄。故事結局其實沒什麼稀奇無非是邪不壓正。不過,你回過頭來看發現,這對排名擠入上流的夫妻倆一頓操作猛如虎後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謂邪不壓正,不過是同歸於盡罷了
而我看到的是,社會仲裁機制是要右派(自由)還是左派(公平)的問題。過於右傾放任市場不幹預,往往容易陷入贏者通吃的格局,儘管市場派人士多麼頌揚保守黨(右派)人的務實,在自由狀態下一步步自我奮鬥的價值理念,但事實是,往往很多爬上去的大佬是爬上去就拆梯子,阻斷下面人再爬上來的進階途徑(這在很多韓國電影裡都經常看到,個人的天花板並非能力所限而是資源和規則就鎖著你沒可能到那個位置,比如在《上流社會》中女主付出多少代價也比不上大佬之一的人把館長之位授予自己的兒子)。
反過來,左派思想又容易滋生懶人。每個人付出不一樣得到就不一樣,或者效率不一樣,憑什麼要追求結果公平呢,左派的政府干預總是或多或少的違背了「等價交換」的自然法則,而且關注所弱勢群體的理念經常異化成為「賭輸了就掀桌子」大喊苦肉計的行為,這又會形成一種逆向激勵,讓人不再積極上賭桌來玩。影響社會進取性。
至於在左右中間選一個平衡點,這往往也是說的容易做的難。因為既然同時認可了兩種互斥的理念(右:自由 左:公平),那麼現實中就會導致任何一種理念都成為被利用的,口惠而實不至的幌子。而系統變得更不乾淨。
想到這裡我也想不到出路了。只好感嘆,還是經濟增長秒殺一切,增量的紅利讓絕大多數人受益,掩蓋了存量博弈下的爭奪。
珍惜國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