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物者說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省西安市郊區的一座唐墓中發現了一件唐三彩。這件唐三彩和以往見過的都不相同。
一隻健壯的駱駝頭顱高昂、張嘴嘶鳴, 顯得格外精神,讓人稱奇的是在駝峰上面有一個樂團。這個樂團由八個人組成,坐著的七名男子面向外側,圍成一圈,專注演奏手裡的樂器。他們圍成的圈內有一個女子,正在踏樂起舞。
唐三彩雖為用來陪葬的冥器,卻因獨特的工藝、富有質感的色彩成為唐代藝術的一張名片。這件唐三彩載樂駱駝俑,做工精細,色彩絢麗、造型特別,自出土就成為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2013年更被列入「中國禁止出國(境)展覽的195件文物名錄」!
這期,灶物者就來聊聊唐三彩載樂駱駝俑,看看唐代樂團的故事~
笙簫合奏 煌煌雅樂
駝峰上的七名男子, 頭戴軟巾幞頭, 身穿圓領窄袖長袍。手中的樂器分別是:笙、簫、排簫、拍板、琵琶、箜篌、橫笛。
這是只有到唐代才能形成的樂隊模式。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先一一來看這七種樂器。
笙。有點像長的參差不齊的富貴竹。笙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用來發聲的就是參差不齊的音管。
《史記·補三皇本記》:「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詩經·小雅》中《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可見笙出現很早,且經常在宴會等場合使用,是中國傳統「雅樂」的代表樂器。
簫。一根空心的長管,上面規則打的孔就是樂律形成的秘密。簫也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
1986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的賈湖遺址,出土了多支距今約8000年的骨笛。文物雖被命名為笛,但卻和現在橫吹的笛子不同,需要豎著吹,所以骨笛實際上就是洞簫,簡稱簫。所以說簫可以算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資歷這麼深厚,在中國傳統「雅樂」的代表樂器中簫也是榜上有名。
排簫。簡單的說就是把一排長度不同的音管放在一起的吹奏樂器,但每一個音管的底部都要堵住。排簫也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
河南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時期的骨質排簫,這是中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久遠的排簫。排簫自然也在中國傳統「雅樂」的樂器名錄中。
上面這三件樂器完全在中國起源、發展,是中國最傳統「雅樂」的代表。它們和另外四件樂器碰撞,能奏出什麼樂曲?
秦漢及更早的時期的人恐怕無從知曉。因為其它四件中有三件屬於胡樂。
轉軸撥弦 珠落玉盤
這個標題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可以說是現在人們最熟悉的中國古代樂器之一。它歷史悠久,音節錯落有致,穿著旗袍的小姐姐輕輕撥弦,再配合吳儂軟語,帶你瞬間憶江南。而以琵琶演奏為主的蘇州評彈也早被列入「中國非物質遺產名錄」。
你能想到它的祖籍距離江南有萬裡遠麼?
琵琶按照弦的數量可以分為四弦和五弦兩種。這件文物上的琵琶弦因為年代久遠已經不見。但根據琵琶的形狀基本可以判斷這是一把四弦琵琶。《假如國寶會說話》中就是按照四弦來復原的。
但不管四弦還是五弦,都為胡樂。
《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並出自西域,非華夏之舊器"。
《新唐書·禮樂志》:「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宗悅甚」。
五弦琵琶形成於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西域,後至中原。傳統的五弦琵琶比較窄,在演奏時需要橫抱。
四弦琵琶形狀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琵琶比較像,呈下大上小的水滴狀,學術上稱為「梨形」。
四弦琵琶源于波斯,隨後傳入印度、犍陀羅地區。
四弦琵琶最晚在公元3世紀左右經絲綢之路進入西域。
隨後,四弦琵琶通過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加之當時北魏的統治者十分喜愛胡樂,尤其是琵琶,所以琵琶在樂舞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
《通典· 樂二》:「自(北魏)宣武以後,始愛胡聲。洎於遷都,屈茨(龜茲)琵琶、五弦、箜篌、胡笛、胡鼓、銅鈸、打沙羅、胡舞,鏗鏘鏜,洪心駭耳」。
北魏後,隋唐統治者也愛胡樂,琵琶自此完全融入中原文化,成為傳統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崑山玉碎 絲動紫皇
這個標題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李憑箜篌引》。
詩中描寫樂師李憑演奏的箜篌音色特別美妙,清冷,婉轉的樂聲可以擊碎崑崙山的美玉,可以打動住在天宮的玉皇大帝。
也許是箜篌這種高冷最貴的感覺,讓人們認為它不僅是中國最為傳統的樂器之一,還頗受天上仙人的喜愛。現在的仙俠劇裡面住在天上的很多尊貴的男子都有一把精美的鳳首箜篌。
《舊唐書·音樂志》載:"堅箜篌,胡樂也,漢靈帝好之。體曲而長,二十二弦,豎抱於懷,用兩手齊奏」。
看了這句話是不有點懵,箜篌居然也非華夏舊器物!但上文說的是「豎箜篌」,所以更嚴謹點表述就是豎著放的箜篌是舶來品。這是因為箜篌其實是分豎箜篌和臥箜篌。
臥箜篌,簡單的說就是彈奏的時候需要放倒的弦樂器,它是在古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豎箜篌進入中原前,箜篌都是這種臥箜篌。
那豎箜篌是怎麼來到中原,並取代臥箜篌成為樂隊新寵的呢?
學者認為豎箜篌出現的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10世紀兩河流域亞述王朝的豎琴。
隨後這種豎著彈奏的弦樂器開始向東傳播。傳播過程中,箜篌外框的形制從近似於三角形的樣子變成了弓型、弦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因此演化為箜篌。
北魏《十六國春秋》:「天竺國重譯來貢,其樂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等九種」。
通過史書記載漢靈帝對箜篌的喜愛以及中天竺使臣來中原獻樂這句話,可知最晚在漢代箜篌已經進入中原,而它的來源就與天竺有關。看過西遊記的人對天竺都不陌生,裡面有首歌曲叫做《天竺少女》,樂舞很有印度風情,天竺在古代指的就是印度,所以箜篌就是從印度通過絲綢之路經西域來到中原。
考古學家新疆吐魯番的洋海墓地發掘的兩件豎箜篌。可知,約在春秋戰國時期,箜篌已經進入西域。
西漢以後,絲路的開通,箜篌快速進入中原,在很多的壁畫中都可以看到豎箜篌的身影,這些都是豎箜篌西漸的證據。
魏晉南北朝可以說是豎箜篌中原的發展與定型期。隨時形制和演奏的成熟,箜篌已經成為隋唐宮廷樂舞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樂器。被納入疏勒、西涼、安國等多部樂中。
邊塞胡風 輕吹橫笛
笛子是單管類吹奏樂器。聲音婉轉悠揚,是中國經典的傳統樂器之一。
前面已經提到賈湖骨笛,這種豎著吹的即使形狀和笛子類似,但它是簫。現在中國的笛子,都是橫著吹,沒人會覺得奇怪,所以這個「橫」字就去掉了。
崔豹《古今注》:橫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為武式樂「。
通過上文可知,橫吹的笛子也是胡樂。漢武帝時期,張騫出西域,因他為漢王朝帶來了西域的見聞、物品,有鑿空之功,所以武帝封他為博望侯。所以橫笛就是張騫從西域帶到中原的。
比起琵琶和箜篌,橫笛的名字倒是聽起來更有胡樂的感覺,畢竟它是邊塞詩的常客。
唐 李白《夜別張五》:"橫笛弄秋月,琵琶彈陌桑"。宋 劉克莊《送徐平父往水南》 「月裡誰橫笛,秋深戰壘閒」。
橫笛雖來自西域,但和琵琶、箜篌一樣,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宮廷樂舞中的常客,多出現在西涼樂、高昌樂、龜茲樂等西域樂舞中。而且因為橫笛音色突出,不僅是小型樂器合奏中的主力,也是唐代敦煌大型經變樂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吹奏樂器。
中西合璧 樂隊初成
文物中的七件樂器,已經說了六件,簫、排簫、笙屬於中原產生發展的傳統雅樂範疇;琵琶、箜篌、橫笛屬於絲路舶來的胡樂,那拍板呢?
拍板。把5至7塊木片排列在一起,再用皮條或繩子穿連起來而形成的一種打擊樂器,它是我們本土產生的樂器,但它不能進入雅樂的範疇,所以經常出現在散樂當中,有些地方也把它稱為「俗樂」,與雅相對。
散樂在隋唐時期,實際就是百戲等表演的配樂。秦漢時期,統治者認為它比較「俗」,所以在宮廷以及重要場合,百戲及散樂很少出現,但在民間卻很受歡迎。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絲路的開通,不少胡人帶著技藝進入中原,不僅豐富了雜耍等的表演內容,也促進了百戲的發展。
《新唐書·禮樂志》載:「玄宗既知音律,又酷愛法曲,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
唐太祖李淵在宮內設教坊,唐玄宗李隆基組建梨園,兩個機構的設立,極大促進了樂舞,特別是散樂的發展,散樂終於在宮廷樂舞中獲得一席之地。
《資治通鑑·唐肅宗至德元載》:「上皇每酺宴,先設太常雅樂坐部、立部,繼以鼓吹、胡樂、教坊、府縣散樂、雜戲」。
隋、唐是絲綢之路交流最為通暢、緊密的時期,中原對西域及更遠地方的好奇和包容,使那個時代的文化格外豐富和多元。
《舊唐書·音樂志》:「唐代立國之初,因隋舊制,用九部之樂。太宗平高昌,盡收其樂,又造燕樂,而去禮畢曲。立樂為十部:燕樂、清商、西涼、天竺、高麗、龜茲、安國、疏勒、高昌、康國。十部樂又分為坐、立二部」。
大量的西域樂器及演奏方式傳入中原,給了當局者更為豐富的組合方式,在三大音樂的基礎上,形成了多種樂部。唐代設立的十部樂中,除清商為中原傳統音樂外,其餘都因融合而生。
舞筵鋪地 胡璇曼舞
駝峰上除了演奏樂曲的七名男子,還有一位娉婷, 她頭梳頗具胡風的烏蠻髻、面頰圓潤、體態豐盈。女子身穿黃底藍花窄袖衫, 下系長裙。她右手前舉, 左臂向後輕拂,好像正和著拍節跳著胡旋舞。
《新唐書·五行志》:"胡旋舞,本出康居,旋轉便捷為巧,時又尚之"。
胡旋舞起源於康居。康居是今天中亞烏茲別克斯坦一帶,這裡是絲綢之路「第一中介」粟特人的故鄉。他們把這種舞蹈形式帶到中原,唐代紅極一時,現在我們想像中的盛唐,就少不了胡旋舞。
白居易《胡旋女》: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胡旋舞的舞者一般都是女子,她們表演的時候身著有飄帶的薄衫。若男子跳相似的舞蹈,則稱為胡騰舞。
胡旋舞的基本動作是旋轉,起舞時裙帶飛揚,飛馳的車輪和急速的旋風都抵不上胡旋女旋轉的速度。
《新唐書·禮樂志》:「胡旋舞者立毯上,旋轉如風。
胡旋女在跳舞的時候腳底要鋪一個毯子,這個毯子叫做舞筵。「 筵」 最初是竹蓆的意思。後來泛指古人席地而坐的坐具。
舞筵是專門用來配胡舞的毯子,大多都是圓的, 當然也有方形的, 這件文物上舞筵就是方的。因為舞筵來自以遊牧為主要經濟支柱的西邊,所以舞筵一般都是毛織物。
《冊府元龜》:「天寶四載三月,罽賓國遣使獻波斯錦舞筵」。
這件文物雖然是用來陪葬的三彩明器,但細節部分處理的非常好,我們可以看到駝峰上方形的舞筵有黃藍等色相間的菱形花紋,四邊還有還有穗兒,非常的精美,很有毛織物的質感。
灶物者再說
一個樂團,七名樂者、一名舞者,相聚不易。
這是一支跨越千年才組成的樂團。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初成,宮廷演奏的雅樂是最重要的舞樂表現形式。西漢時期,西域始鑿空,胡樂逐漸進入中原,並推動了散樂的發展,這才使得三種樂種可以在一個樂隊出現。
這是一支穿越萬裡才形成的樂團。兩河流域的豎琴,天竺的箜篌、琵琶,西域的橫笛,是眾多來到中原胡樂器的代表;中亞的胡旋舞、胡騰舞通過絲綢之路旋轉進入中國,心應弦,手應鼓,舞出盛唐氣象。
這是一支來自西域安家長安的樂團。駱駝是沙漠之舟,它駝來稀奇古怪的新鮮玩意,也駝來嚮往中原文化的各類人。西漢時期,霍去病說:「匈奴未除、何以家為」 ;盛唐之際,漂泊四海,長安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