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大媽劇裡的主角正常一點,他們也不至於在大結局才過上好日子
國內有一個神奇的劇種,主演不出名,演技也不算上乘,劇情老套拖沓,劇集注水,但是收視率甚至可以比過一些精品大製作,小編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評分不高,卻能屢創收視神話的大媽劇。
一部成功的大媽劇是如何煉成的?
大媽劇就是大媽或者是媽媽輩愛看的電視劇,想要引起媽媽們貢獻收視率首先就要引起主要受眾的共鳴和代入感,所以大媽劇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女性角色。
為虐而虐的故事情節真的有意義嗎?
大媽劇的主角一般都是底層小人物,故事情節主要分成以下幾個版本:
版本一:(婚姻不自由)因為家裡窮,被爸媽隨便許給稍微富裕一點的人家,女主角來到婆家,丈夫好吃懶做不愛自己,家裡還有惡毒公婆,不好相處的妯娌,鄰居們也都變著花樣來欺負她。
版本二:(沒有包辦婚姻)下鄉女知青,愛著同樣來到農村的男知青,後來男知青因為家裡窮,與另一個有背景的女孩相處,靠著女方家的關係回到城裡,拋棄了女知青。這個時候女知青已經懷上了男知青的孩子或者是被其他地痞流氓玷汙,有了孩子,但是寧死不肯打掉孩子,錯過回城考大學,一輩子留在農村。
版本三:(男女主順利成婚)女主角和愛人相愛並順利結婚,但是男主遭遇天災人禍不幸早逝,女主角不離不棄,任勞任怨照顧男主一大家子人。
包辦婚姻,遭遇不幸;自由戀愛,遭到拋棄;喜結連理,丈夫早逝……這些只是愛情部分的悲慘故事,在丈夫早逝之後,女主之後可能會經歷家產可能會被村霸強佔,孩子會被不小心弄丟,傾家蕩產找孩子,孩子找到之後惹是生非吃官司等等一系列悲慘故事。
大媽劇的編劇似乎是見不得女主好,女主剛剛收穫一個小幸福,馬上就加一個天災人禍讓女主的幸福瞬間化為泡影,沒有一個喜歡醉酒打人的丈夫,一群欺負人的親戚,仿佛就不是生活;沒出幾次車禍,沒得幾次癌症仿佛就不配活著;沒有丟過孩子,看錯人被騙錢這些情節,就不能叫做電視劇?編劇在電視劇裡安排這些情節是為了突出好事多磨,歷經風雨才能見彩虹,這可以理解,可是大媽劇裡的女主角啥沒做錯,卻要承受這麼多,是不是有點太慘了?黑暗中剛有一點光亮緊接著就是車禍癌症,骨肉分離,這難道不是為虐而虐嗎?
三觀都擺不正,也值得稱讚?
說到三觀不正,大媽劇中被吐槽得最慘的就是《娘道》。《娘道》女主柳瑛娘的人生目標就是要為自己的丈夫生一個兒子,三個女兒分別叫「盼娣」「招娣」「念娣」,就是希望自己下一胎是一個兒子。當時這部電視劇播出的時候,迎來了很多爭議。有些人認為柳瑛娘的三觀受到時代的約束,重男輕女不是她的錯,這麼說似乎也有道理。可是導演編劇如果想表現柳瑛娘是一個大愛無疆,為母則強的女性形象,大可把故事寫成三個女兒走失,母親耗盡畢生去尋找,最後大團圓的故事。沒必要安插柳瑛娘拼了老命為丈夫生兒子這一段故事,畢竟故事是拍給現在的人看的,這段故事放到現在它就是三觀不正。
在大媽劇裡,重男輕女,三從四德,任打任罵,都是被認可的,女人就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受委屈就一定要忍著,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一個人應該遵從的規範,別人欺負你踐踏你,也一定要原諒他,這些行為或者思想本來就是錯誤的,它們不應該被發揚光大。編劇們可以講述發生在很久以前的老故事,但是不能宣傳那些三觀不正的思想。
缺心眼怎麼就變成了女性勵志大戲了?
大媽劇裡的女主角一般都有以下幾個特點:對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仇人以德報怨,沒有底線的原諒,不分是非對錯的心軟。就拿《俺娘田小草》來說,弟媳喜鳳多次刁難田小草,田小草都選擇原諒,不僅如此田小草還幫著她照顧她的兒子,自己兒子沒飯吃都要給弟媳兒子留一口,家裡窮就讓讓弟媳兒子上學,讓自己兒子被耽誤。你善良大度,對曾經想要置你於死地的人不計前嫌地原諒,大人的事不應該牽扯到孩子,這也可以理解,可是別人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嗎?哪個孩子都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肉,難道自己的兒子就不配擁有關心,要拿無辜的孩子去成全那無知的聖母心嗎?這部劇乾脆改名叫《他娘田小草》好了。
寬懷大度的善良是是一個人的閃光點,無底線的原諒心軟不是善良,這是缺心眼,是一種病。為了所謂善良,淨給身邊人添麻煩,讓身邊人的日子都不好過,這種善良不如沒有。一些無心之舉和小打小鬧確實可以原諒,可是如果一個人沒有理由的討厭你給你使絆子,甚至處心積慮想搶走你的愛人,奪走你屬於你的一切,甚至想要你的命,這種人不值得被原諒,就應該狠狠地反擊。遭遇挫折,我們是應該堅強樂觀,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該忍氣吞聲任人宰割,也不該做與所有人為善的白蓮聖母。
大媽劇裡的情節不過是為虐而虐增加劇集的手段,不必太當回事;大媽劇裡的「善良」不過是用來騙騙觀眾眼淚都工具,不必太認真,畢竟他們的悲慘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你的眼淚和同情也拯救不了他們的腦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