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蕾通鑑筆記:
高祖時連年徵戰,無暇顧及人才之選拔,好在漢初人才濟濟,各路文臣武將,各有各的精彩。呂后權謀有餘,見識不足,只顧著誅殺劉氏,提拔呂氏,更是沒想到這一層。劉盈更不用說了,被人彘一事,嚇破了膽,從此一蹶不振,一命嗚呼。文景兩帝時,給了百姓喘息的機會,經濟上發展得相當不錯,但人才斷代與缺乏也逐漸明顯:一級功臣,次等功臣,功臣之子,然後到新人。從丞相人選可以看出其中的微妙變化:
1。高帝朝 蕭何
2。惠帝朝 曹參 陳平 王陵
3。高后朝 審食其
4。文帝朝 周勃 陳平 灌嬰
5。景帝朝 陶青 周亞夫 衛綰 劉舍
6。武帝朝 衛綰 竇嬰 許昌 田鼢 薛澤 公孫弘 李蔡 莊青翟 趙周 石慶 公孫賀 劉屈犛 田千秋
蕾蕾通鑑筆記:
關於司馬光:
被稱為司馬溫公,司馬文正,涑水先生
蘇軾稱司馬光 文詞醇深,有西漢風,司馬牛
歐陽修稱司馬光 德性淳正,學術通明 不虛美,不隱惡
淡然無所好 典地葬妻 直諫忠正 社穆之臣
治國主張: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
修心三要義:仁義,明智,武略
治國三要旨:善於用人,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曾向仁宗進言:保業,惜時,遠謀,重徵,務實。此皆為
守邦之要道,當世之切務
三德:
英明有為之君:仁 興教化,修政治,養百姓,利萬物
明 知道義,識安危,別賢愚,辨是非
武 斷之不疑 奸不能惑 侫不能昧
御臣:
致治之道:任官 信賞 罪罰 依材授任 量能授職
含辛茹苦十五載,通鑑煌煌世景仰
雷厲風行廢新法,矯枉過正惹爭議
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蕾蕾通鑑筆記:
回復一下有些朋友的疑問: 長平之戰全面勝利以後,關於趙軍20萬降兵如何處置,秦王遲遲不下令,本身就是一種暗示,一種授意,逼迫白起做出決定,白起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替秦王背了黑鍋而已。
有些朋友的回覆讓我很感動,關於趙括,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的筆下,字裡行間,也都是心痛與惋惜,看到他殉國的時候,我還哭了一場,心裡特別難過。
蕾蕾通鑑筆記:
私以為要對帝王進行評價,是個複雜的工程,要從多個緯度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簡單分應該是私德和政績兩大方面。李世民在這兩個方面都是不錯的,晚年時期可能沒那麼英明神武了,但絲毫不影響他成為千古名君。高祖作為西漢開國之君,政績自然也是不錯,至於私德方面,大家都懂。其實小仁與大義,常常是難以兼得,尤其是帝王。目前我認為比較完美的,是漢文帝劉恆,我形容他的,全是美好的詞彙:漢文帝劉恆,接過誅呂以後的爛攤子,是開啟大漢盛世的完美皇帝,悲天憫人,宅心仁厚,廣開言路,從善如流,廣施恩德……其他的,我暫時還沒遇到,沒研讀到。
蕾蕾通鑑筆記:
酈食其這一脈有意思。儷商,儷寄分別在高祖和呂后謝世之後的關鍵時期,發揮了重大作用。儷寄詐使其友呂祿交出兵權,為誅殺諸呂立下大功。班固贊曰: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以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我也認為:儷寄失小仁存大義,摧呂氏安社稷,謂之真君子
蕾蕾通鑑筆記:
以後我儘量記得及時把一些感悟貼進來,都是一些不成熟的心得體會,歡迎大家一起討論:關於中央集權,秦大大把架子搭建好了,可惜天命太短,便宜了劉邦。漢武帝在位50年左右,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中央集權,雄才偉略,形容他,恰如其分。大一統是趨勢,不然就是諸侯並立,群雄逐鹿,連年戰爭,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家天下的時代,強權政治才有立足之地,否則就是分崩離析。可悲,政治是否清明,社會是否安定,百姓是否得以休養生息……萬民的造化,全憑天子的秉性,以及他所代表的當局的能力和格局……
蕾蕾通鑑筆記:2019年9月22日
話說,為什麼唐玄宗時期始治終亂?張居正認為: 夫古之英君,始未嘗不用君子,然多不能保其終者,蓋由天下已治,每厭勤勞而喜逸樂。厭勤勞,則但見君子之拘檢,而勢必見疏;喜逸樂,則但見小人之可狎,而情必相契。所以始治終亂,皆出於此,非獨玄宗、憲宗為然也。
說的太對了,張首輔果然非同凡響,看得太透徹太清楚了。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若不被時代所拋棄,需要始終警醒,居安思危,不降低標準,不放鬆要求。同時,要謹慎選擇周圍親近的朋友,否則很可能被不良習氣所浸然和腐化。切記,切記。
文君曰: 天下已治,不需要他厭勤勞,而是根本不需要勤勞了。而且,天下大治會讓他在哲學上升華,他會認為自己不再是凡間的皇帝,而是道德的化身,是聖人,是神。所以他不屑於再去理政,只需要作為哲學領袖或者哲學王就夠了。剩下的事,交給宰相去幹就行了。但是,宰相,如果不是同樣的聖人,就會走偏。他沒有辦法做天子,就會儘可能撈權力顯示自己的地位,辦法就是拉幫結派整治異己。或者貪汙腐敗窮奢極欲。或者兩者兼有。聖人在上面不管俗務,宰臣在下面為所欲為,地方上的權臣或者軍事將領再想割據一方的話,慢慢的天下就亂了。
蕾蕾通鑑筆記:2019年9月23日
呂后這個女人,狠辣決絕,理智冷靜,不過權謀有餘,格局不足。她年輕時候要是多讀點書,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硬生生把歷史給她的機會,搞成了暴發戶封呂滅劉八年曆險記。這女人比劉邦還狠辣,絕情,殺人不眨眼。韓信、彭越的死,全是她的傑作。人彘事件也是她搞出來的千古第一慘劇。她比著我們則天大帝,不知道低多少個檔次,倒是跟慈禧有點像,真他麼的小家子氣,只顧自己,還有族人。
另外彭越真是死的窩囊,流放路上遇到呂后,跟人家哭訴求情來著,結果讓人大跌眼鏡,遇到這殺人不眨眼的女魔頭,他麼的應該繞著走才是啊😂。後來呂后把他帶回去,攛掇劉邦直接殺了他了事。真是可以,呂后有當人主的殺伐決斷,卻沒有王者的氣度和格局。
蕾蕾原創詩詞:
十六字令•醉(二首)
醉。夢裡任浮生沉淺。
思往事,年光掠指尖。
醉。琴笛酒盞月為伴。
心執念,溫三生圓滿。
己亥中秋 如玉
蕾蕾通鑑筆記:
跟朋友聊到七國爭雄時期的秦國,提到商鞅,關於他,一點拙見:商君法令雖然過於嚴苛,但當時秦民風彪悍,蠻荒落後,若不夠殺伐決斷,也確實難以湊效。人無完人,一心無二慮,極公不盡私的商君,在國家利益和個人安危之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所以,如果過於苛責他最終無法保全自己,不能善始善終,我感覺有點太唯心主義了
蕾蕾通鑑筆記:
到底為什麼要了解歷史?在我看來,簡言之,讀史可以無極限接近真相,增長見識,提升認知,認清自己,引發思考,明辨是非,去偽存真。同時,知榮辱,明忠孝,懂進退……
蕾蕾通鑑筆記:
二世皇帝三年(甲午、前207)陳餘亦遺章邯書曰:「白起為秦將,南徵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今將軍為秦將三歲矣,所亡失以十萬數;而諸侯並起滋益多。彼趙高素諛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誅之,故欲以法誅將軍以塞責,使人更代將軍以脫其禍。夫將軍居外久,多內隙,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且天之亡秦,無愚智皆知之。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崐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質,妻子為戮乎?」
關於章邯叛秦。當臣子一個個因避免殺身之禍這樣的人之常情而紛紛叛離,難道不是國家的統治出現了問題嗎?當員工一個個為了安身立命或自身發展而紛紛離職,難道不是企業管理出了問題嗎?
如玉女王曰:
這篇通鑑之旅是我研讀通鑑階段性的一個整理,未來有時間還會繼續寫隨筆的。關於音頻,是因為文君說想要把我的文章錄成音頻,我一時興起,心想自己的文字和心聲,我自己錄一下,是不是挺好玩的,就錄了。語速有點慢,但是卻也是用心錄的。多謝大家的關注和鼓勵。未來,唯有更努力。
蕾蕾通鑑筆記:
太史公比較偏愛項羽,但溫公對他很刻薄。他比劉邦耿直,仁義,純真,善良得多。軍事方面,更是吊打劉邦幾條街,常常打得沛公倉惶出逃,狼狽不堪,顛沛流離。但遇到韓信英布和彭越,他最後終究英雄折戟,插翅難飛。他純真糊塗到鴻門宴他真心相信了劉邦,認為他沒有入主之心,所以當時沒有殺心,想殺劉邦的是看得明明白白的範增。但他這個仁義,是小仁,雖體恤將士,卻鮮有納諫,不舍名利,殘暴無知,無視民心,最終失了大義,落得最後四面楚歌,眾叛親離,大勢已去,無力回天。在戰略層面,他遠遠比不過劉邦,當時劉邦肯許封韓信彭越,並成功策反英布,就是因為他心中有大格局,要的是天下。項羽卻只要各個諸侯乖乖聽話,不要反叛,他舒舒服服做他的西楚霸王就好了,他看不透局勢,更不懂什麼趨勢,唉,還是讀書少啊,而且不像劉邦那樣從善如流、知人善任,導致其後來言路堵塞、剛愎自用,越來越愚蠢無知而不自知。總之我是憐惜他的,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最終為自己的殘暴無知,付出了代價。
蕾蕾通鑑筆記:
關於為政之要,通鑑裡,溫公多次強調,論語中孔夫子也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管理國家要以身做則。如同北極星,安然不動而眾星繞之。」為政清明,是最大的道德。
好了,蕾蕾的通鑑筆記就整理到這裡,歡迎朋友們留言並轉發。另外蕾蕾及家人經營的珠寶品牌裕蘭豐,希望大家多多關注和轉發,有喜歡翡翠的朋友,歡迎移步到產品好品鑑結緣。裕蘭豐珠寶和蕾蕾一樣,有信譽,有品質,會一直一直陪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