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2020年10月11日,宋刻《通鑑紀事本末》全本研討會在北京國貿大飯店舉行。李致忠先生、翁連溪先生、孟憲鈞先生、宋平生先生、韓琦先生等古籍界頂尖學者濟濟一堂,共同賞評這部巨作
研討會中,專家學者們手捧實物,視其如珍,並擇己之長圍繞版本、文物、文獻、藝術、經濟等多方面價值發表意見、展開探討,最終對此表示一致的肯定。
是書雕版之闊、保存時間之長、修補校刊之精、刷印流傳之廣、使之在中國出版史、印刷史、傳播史方面成為屈指可數的佼佼者之一。自成書以來,經元明兩朝修補刷印,集三朝刻書風格於一身,且體量之大、書品之完整在世界古代雕版印刷史上亦稀如星鳳。其中很多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研究,是一部極為難得的、研究宋元明時期版刻風格變化的重要實物數據。
這類古籍在民間已是難得一見的珍本秘籍了。即使是單頁零冊,偶現於拍賣場上,也是群雄逐鹿,競爭激烈。在 2018 年華藝國際秋季拍賣會上,鄧拓舊藏的宋寶祐五年(1257 年)趙刻本《通鑑紀事本末》一冊,以 138 萬元落錘。再加上佣金,就將近 160 萬了。2019 年 10 月泰和嘉成常規拍賣會上,宋寶祐五年(1257 年)趙刻本《通鑑紀事本末卷》2 頁,以 4.6 萬元落錘。再加上佣金,就將近 5.3 萬元了。平均約 2.65 萬元一頁。也許有不少人會認為這簡直是天價了。其實,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收藏品中最具文化含量的的古籍善本,與書畫、瓷器、甚至新製作的翡翠珠寶的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的拍賣價格相比 ,簡直就是白菜價。此次,欣聞保利拍賣公司徵集到一部宋寶祐五年(1257 年)趙刻元明遞修本《通鑑紀事本末》,全 84 冊。雖為明嘉靖遞修本,但其中宋版部分多達 2251 頁,十分難得,當為今年古籍拍賣場上之頂級重器。此書全帙本,尚屬拍場首現。零冊尚且難得,全本尤堪珍重,願有實力的藏書家得而寶之。
趙前先生「雲參會」評價道:
《通鑑紀事本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所見公藏單位公藏單位有存者都與本套書相同,皆為宋寶祐五年趙刻元明遞修本。但是有些單位收藏的《通鑑紀事本末》,保存狀況較差,尚不如這部書保存完好。甚至《中華再造善本》中,所使用的《通鑑紀事本末》底本,也是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宋寶祐五年趙刻元明遞修本影印。這部書完帙傳世稀罕。因此希望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作者是南宋的袁樞。袁樞(1131-1205),字機仲,南宋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歷任溫州判官、嚴州教授、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職。他晚年喜易,著有《易學索引》、《周易辯異》等書。《通鑑紀事本末》是袁樞在嚴州任教授時撰寫的。袁樞撰《通鑑紀事本末》,以事件為中心詳記其始末,開創了史書的一種新體裁。在此之前,史書的總纂,通行的是紀傳體和編年體,但這兩種體裁都有一定的不足,編年體以年代為經緯,事件發生時間越長久,就會將事情發展割裂在逐年的記述中,難以窺見整個事件的發展脈絡和本末始終;紀傳體以人為中心,材料相互重複,彼此脫節,而且重點無法突顯,這些問題長期存在,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袁樞創立紀事本末體,材料集中,按年記述,成功地彌補了以上兩種體裁的缺陷,使一事始末一閱瞭然。是書始於三家分晉,迄於周世宗徵淮南,凡百三十九篇,釐為四十二卷。後世有不少人沿循這一體裁,寫成不少史學新作。
《通鑑紀事本末》為宋寶祐五年(1257)趙刻本。全書四十二卷。
字德淵,號節齋,太祖十世孫。慕楊簡名,得其心學,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歷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贈少師,諡忠憲。趙氏於淳祐元年(1241)至十二年(1252),兼知臨安府(今杭州市),政績卓著。據《淳祐臨安志》記載,趙氏在任期間疏浚西湖,引天目山水入杭,緩解旱情;開挖運河、疏浚河道,使運糧船只能夠順利進入臨安城,以此降低運糧成本。
寶祐五年(1257),趙氏在嘉興期間,認為嚴陵郡庠刻本《通鑑紀事本末》字小且訛誤較多,因此趙氏本人精心讎校,並將密行小字本易為大書,且自己出資重新刊刻。趙氏在書序中稱:「非特便老眼,訓弟子,庶與四方朋友共之」。故後世稱趙氏刻本《通鑑紀事本末》為「大字本」,全書四十二卷;嚴陵郡庠刻本《通鑑紀事本末》,稱「小字本」。自從趙氏刻本《通鑑紀事本末》問世後,世人喜其字大行寬,悅目賞心,爭相收貯,故嚴陵舊本逐漸式微。
這部《通鑑紀事本末》,為宋寶祐五年(1257)趙氏刻本,全書共四十二卷,保存完整,共10函84冊。十一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上記本版大小字數,下記刊工姓名,刊工有:吳炎、徐嵩、錢玕、章泳、林茂、濮仲質、濮仲、徐楠、錢璵、鍾季升、範仲、林嘉茂、範仲實、王興宗、徐珙、馬良、黃佑、虞源、沈宗、王大用、何祖、張榮、蔡成、劉霽、張成、王燁、王春、沈祖、劉隱、史祖、徐侁、何文政、王亨祖、蔡文、顧祺、曹戩、周松、王介、徐拱、劉拱、劉共、劉栱、梁仁甫、餘和甫、餘和、餘甫、方得時、梁貢甫、葉椿年、翁期、陳必達、何豫、劉孚、得春、茹鎮、卜仲、沈昌祖、徐松、均佐、王珪、虞桐、秦茂等。宋諱缺筆:玄、朗、敬、弘、泓、殷、匡、炅、恆、貞、偵、徽、桓、垣、構、慎、敦等字。明代遞修時,版心上記「嘉靖某某年刊」,下記刻工姓氏。非常難得是,這部書雖然經元明遞修,但仍然保存有宋版約2251葉。
本次保利拍賣推出的這部《通鑑紀事本末》,是拍賣市場第一次出現該書的整套宋刻全本,也是目前已知的民間所藏唯一一套。此書內容家喻戶曉,僅一點足可見其在歷史中的地位。三朝遞修,可見其版本之憂,社會需求長期存在,影響深遠。至今保存四十二卷全本,歷經跨越八百年的故事,品相超一般館藏之所見,更為難得。
見於此書之珍重,專家學者為其撰文,將呈現於《宋刻<通鑑紀事本末>研討集》中,為藏家共享思想之饕餮盛宴。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翁連溪編校,線裝書局,2005 年。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校,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年。
◎《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 年。
◎《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 年。
◎《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國務院公布,2006 年。
◎《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國務院公布,2009 年。
◎《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國務院公布,2010 年。
◎《四部叢刊初編》史部第十種,商務印書館,1922 年。
◎《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 年。
◎《藏園群書經眼錄》,中華書局,1983 年。
◎《藏園訂補郘亭書目》,中華書局,2009 年。
◎《增訂四庫簡目標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年。
◎《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拍賣時間
2020年10月18日
吳彬《十面靈璧圖卷》暨十面靈璧山居藏書畫賞石專場(順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