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愛有天意》是一部韓國十大催淚電影之一,故事內容感人至深,催人淚下。這部電影曾獲第39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著名音樂人李健在為電影《太平輪》寫推廣曲時,把這部電影觀看了多達17次之多。
這部電影的主要故事情節,是關於2003年的大學生梓希通過閱讀母親珠喜留下的情書,來重溫母親的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
1968年的珠喜,是一個清純可愛的少女,與窮學生俊河一見鍾情。珠喜由於家世顯赫,家人要求她只能與門當戶對的泰秀交往,珠喜與俊河不得不分手。
本文將結合電影《假如愛有天意》當中的橋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解析愛情的定義以及愛情的特徵,使大家對愛情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產生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社會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愛情的:愛情是人際吸引最強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個體對異性個體產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
愛情不是單方面的喜歡,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彼此之間的相互吸引。
吳俊河和宋珠喜這兩個從城裡來鄉下度假的學生,在遇見的第一眼就對彼此有了好感。
第二天,珠喜請俊河帶著她一起去鬼屋。他們一起劃著小船過河,一起在鬼屋經歷驚心動魄的時刻,一起淋雨,一起吃西瓜。
正是這次去鬼屋的獨特經歷,而且是專屬於他們兩人的經歷,讓他們彼此之間碰撞出愛情的火花。
心理學上認為,身體的接觸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立。當珠喜崴了腳,俊河背著她往前走。當俊河為珠喜捉了螢火蟲,並遞交到她的手裡。這些身體方面的接觸,對愛情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俊河送螢火蟲給珠喜,而珠喜把自己貼身戴著的項鍊取下來送給俊河,以示回報。這麼浪漫的行為,不是愛情,又是什麼呢?
愛情是一種最強烈的人際吸引,遠遠超出親合和喜歡。俊河和珠喜在暑假的一次遊玩經歷中,那些驚心動魄的喊叫、澆溼全身的大雨、香甜的西瓜和發出光芒的螢火蟲以及隨身攜帶的項鍊,都促進了他們之間親密感的產生,從而在彼此的心中種下了一顆愛情的種子。
社會心理學家魯賓,對愛情和喜歡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發現愛情不是喜歡的一種特殊形式,愛情與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情感。愛情不同於喜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依戀、利他和親密。
① 依戀
社會心理學認為,捲入愛情的雙方在感到孤獨時,會高度特異性地去尋找對方來伴同和安慰。
俊河放學時經常送珠喜回家,以及到了家門口仍不舍離去。這種依依不捨的分離之情,就是依戀。
俊河到珠喜家門口去找珠喜,結果沒等到,他把自己的思念用詩歌寫在紙條上,然後放在珠喜必經的路上。這種發自內心的思念之情就是依戀。
還有,珠喜告訴俊河以後不要繼續來往了,俊河冒著大雨到珠喜家門口去等。珠喜來了之後,他們一起站在公交站臺下的沉默和陪伴。其實,這種在感到孤獨時,彼此之間的伴同和安慰,就是依戀。
這種難捨難分之情、深入骨髓的思念以及彼此對歸屬感的渴望,都是經常發生在兩個相愛的人之間的依戀之情,它是愛情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 利他
社會心理學認為,戀愛中的人會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狀態,覺得讓對方快樂和幸福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對方有不足時,也會表現出高度的寬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戀愛中也會表現出某種理解、寬容、關懷和無私。
這部影片之所以感人,關鍵在於利他方面的故事橋段。當一個人為另一個人無私付出時,是最容易觸動人心的,特別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兩個人。這種付出,不計回報,不計代價,還有什麼比這更容易讓人感動的嗎?
俊河為珠喜捉螢火蟲,為她製造浪漫的場面,讓她感到開心和快樂。下雨時,把自己的外衣脫下來為她遮風擋雨。看似只是浪漫的小事,其實就是在付出,讓對方在情感上獲得愉快。
他們之間的愛情如此地深刻和濃烈,主要體現在下面這兩件事上。
當珠喜夾在俊河和泰秀中間左右為難,而泰秀又因此事上吊自殺時,俊河選擇了自己悄無聲息地退出這段關係。當時正值與越南打仗,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越南的列車。
俊河選擇隱藏起自己的感情,來成全珠喜,希望珠喜以後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
在越南的戰場上,他為了找到丟失的項鍊,冒著槍林彈雨在戰場上逆行。結果是項鍊找回來了,他卻永遠地失去了雙眼。
當俊河從戰場凱旋歸來時,雙眼已經失明的他,首先為了不讓珠喜難過,向珠喜隱瞞了失明的事實;其次,他為了在生活上不拖累珠喜,他謊稱自己已經結婚了,讓珠喜不要等他。
這次俊河又一次隱藏起自己的感情,目的也是為了讓珠喜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珠喜曾經在利他方面做過什麼呢?
下著瓢潑大雨,珠喜把傘讓給了俊河,而自己卻淋病了。這就是付出,寧可自己淋著,也不可讓心愛的人淋雨。
當俊河坐在前往越南的火車裡面時,她在外面一直哭喊著,讓他活著回來。在事情無可挽回的情況下,能夠讓戀人保存性命是她唯一的心願。畢竟人只要活著,就一切都有可能。
他們都關心著對方的情感狀態,而且也都為對方的快樂和幸福著想,並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無怨無悔地付出著。在電影的橋段中,以上幾處場景就是最為催人淚下的部分。
③ 親密
社會心理學認為,戀愛的雙方不僅對對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賴,而且會有身體接觸的需求。
身體的接觸不僅可以使彼此之間的感情變得更加親密,而且也是愛人之間正常的心理渴求。
有一個橋段是,俊河和珠喜都坐在臺階上,俊河突然有一種想要親吻珠喜的衝動,但他最終還是克制了自己的行為,讓觀眾為他們感到深深地遺憾。
雖然他們之間沒有過於親密的接觸,但是那種渴求還是存在的。
這種愛人之間對於身體深度接觸的強烈渴望,是遠遠不同於友情與親情的。友情不會渴望身體接觸,而親情的身體接觸至多限於擁抱。
依戀、利他和親密這三個方面,是愛情區別於其他感情的三個顯著特徵,缺一不可。在愛情的每個階段,也許每個特徵所佔的主導地位不同,具體的表現也不同,但是都會客觀地存在。缺少任何一個,都不能稱其為愛情。
《假如愛有天意》這部電影拍攝於2003年,至今經久不衰,獲得無數觀眾的喜愛,主要在於它抓住了最能打動人心的部分。也就是愛情中的奉獻因素,愛人在無怨無悔地付出和犧牲之後,不圖回報,只希望對方快樂和幸福。
為了讓她開心,讓她快樂,讓她獲得幸福,男主寧願黯然離去,情願戰死沙場,從此了卻那份牽掛。但是那份愛情卻永遠珍藏在男主的心裡,至死不渝。
愛情的基本格調是奉獻和付出,這一高尚的情懷在電影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使觀眾沉浸在這種偉大的奉獻精神中,為影片中的角色時而哭泣,時而歡笑。
(參考書目:《社會心理學》)
我是,熱愛生命,熱愛寫作,在寫作中探索生活的智慧。喜歡就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