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要遇到熊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一名男子他就看到了門外的鄰居被熊追到爬上樹,怎麼趕也趕不走;而他也沒有要幫助人家的意思,就在旁邊錄像看戲。有網友說應該是這種事情在當地來說實在是太平常,所以對他們來說完全沒有什麼好驚恐的;但也有人認為這真的太危險了,怎麼可以如此見死不救呢?
野外遇熊怎麼辦?原來裝死真的會死
在野外如果被熊追應該怎麼辦?熊是屬於雜食性動物,意味著其實它們連新鮮的屍體也會吃,而且還喜歡舔一舔自己的食物,所以裝死這招基本上只適用於只是剛好經過的熊而已。爬樹也行不太通,因為許多熊不要看它們很大隻,其實也是非常靈活的,有些甚至可以從這棵樹跳到另一棵樹還不會掉下來。
若是跳進水裡呢?這更行不通,不要忘了熊熊最愛吃前幾名的就是魚了,一天到晚在水裡走來走去,就算不會遊泳至少也會潛水。最正確的做法其實是要跑!但也是有訣竅的,據動物學家的說法,應該要順風跑。
順風跑速度較快,加上熊的視力其實沒有很好,看遠處的東西會模糊;跑起來風會吹動耳邊的毛,從而更減弱熊的視力範圍;其實重點是熊是以嗅覺追人的,順風跑的話體味就不會飄到它的鼻子上,大大增加成功逃跑的機會。
1.避免驚嚇到熊
熊在聽到人類的聲音時一般會自行避開,所以在熊經常出沒的地方行走時要發出聲音。防熊鈴的聲音不夠大,應該大聲呼喝同時有節奏的擊掌。千萬不要做靜悄悄的旅行者,那樣對你,對熊,對其他的徒步者都構成潛在的傷害。
2.不要假設
你不能預測熊會在何時何地出現,所以即使在熟知的路線上也不要輕易的認為不需要製造噪聲。公園內一些頻繁穿行的步道往往被熊的棲息地所包圍,沉默的徒步者會驚嚇到熊並使他們可能攻擊人類。即使最近其他的徒步者都沒有看到熊,也不要因此就假設它們不在那裡。
3.不要認為熊的聽力更好
一些步道的構造使得熊很難看到、聽到、聞到接近的旅行者,在有溪流、迎風或者植被茂密的地方要尤其注意。角落的盲區或者上坡的步道也需要特別關注。
4.避免靠近
熊花大量的時間去尋找食物,所以儘量避免在明顯的進食區域徒步,例如各種莓果或冰川百合的生長地帶。尤其要看好你的孩子。儘量組團徒步,並避免在日出前、天黑後出行。
5.不要故意接近熊
熊對空間的需求取決於其心情,每隻熊的行為都是不可預測的。所有的熊都是危險的,尊重它們對於空間的需求。
美國黃石公園灰熊吃人 被執行安樂死
日前,美國加州優勝美地國家公園一隻熊襲擊67歲男子,被擊退。調查人員稱,由於它對人攻擊持續時間長並且嚴重,如被尋獲,很可能被處以安樂死。
這句話並不是危言聳聽,昨天,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已經將一隻熊安樂死,它在上周殺死一名63歲徒步旅行者,並吃掉了身體的一部分。從屍體的汙垢和傷口可以看出,死者被攻擊時曾試圖過反擊,周邊殘留的熊毛則DNA鑑定為該熊所為。
當然,並不是所有殺人的熊都會被執行安樂死,如果出於保護幼崽的防禦性攻擊會被寬宏大量處理。不過發言人稱,這隻熊殺人後藏了起來,不像正常的保護幼崽的行為。
這隻母熊被安樂死後,兩隻小熊仔將被送往動物園。
自2010年來,這已經是黃石公園及周邊地區第6名死於灰熊的事故了,園方提醒,遊客最好三五人結伴而行並身備驅熊噴霧。
一對夫妻6日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遭一頭灰熊攻擊,丈夫不幸身亡,促使公園管理部門封閉部分區域。
公園管理人員說,這頭母熊帶著小熊,可能感覺受到威脅,因而傷人。
死者57歲,當天上午與妻子在公園中心地帶一條偏僻道路上行走。妻子告訴公園管理方,第一次看見這頭熊時,兩人繼續行走;第二次看見熊時,它衝過來,丈夫讓她逃。
妻子沒有看見熊攻擊丈夫。熊追上來時,她摔倒,熊抓住背包,舉起她,扔向地面。
肇事熊沒有「歸案」。管理方當天在事發區域清理遊客,關閉這一帶所有小路和偏僻宿營地。公園發言人阿爾·納什說:「這是公園偏僻地帶,不容易進入,通信不便。」
這是1986年以來黃石公園首起灰熊傷人致死事件。黃石地區灰熊和遊客數量增加,傷人事件增多。這一帶有灰熊600至1000頭;公園遊客數量去年創紀錄,達360萬人,比前一年增加10%。
去年6月,一頭用於研究的熊剛獲釋,就在公園東門外致死一名男性遊客。7月,一頭熊夜襲公園東北庫克城附近一個露營地,致使1死2傷。
公園管理方建議遊客不要離開指定道路;2人以上結伴同行;在熊可能出沒的地方行走時,弄出聲響;攜帶防熊噴霧劑。
全球變暖致北極熊吃幼仔充飢
一份以美國為首,針對氣候變化影響所進行的全球科學研究結果顯示,排除為爭奪配偶而同類爭鬥的因素,氣候變化也成為一些北極熊同類相殘的原因:全球逐漸變暖的氣候使北極熊在北極冰區的狩獵場融化,致使北極熊的數量日益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