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上一隻熊,你該怎麼辦?」
各位看到這類科普的時候,大概不會覺得自己有一天會在野外遇到熊吧。
不過,來自義大利的12歲少年亞歷山德羅·布雷達 (Alessandro Breda),真的在一座自然公園裡引起了一隻棕熊的注意。
但他絲毫沒有驚慌,只是輕輕地慢慢地走下山去。
最終,少年和家人平安歸來,他的逃脫影像也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紐約時報》說:「所有該做的事,他都做到了。」
那麼,想從一隻熊面前全身而退,需要怎樣的修養?
先來了解一下當時的場景吧。
這是阿達梅洛-布倫塔自然公園,也是義大利境內的兩處棕熊棲息地之一。名叫亞歷山德羅的少年,和5位家人一起在山間徒步。同去的繼父說,孩子應該是在採松子的時候,吵醒了一隻睡著的熊。
發現有熊跟著自己,普通人很可能早就瑟瑟發抖,甚至發出驚叫。但少年沒有,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之前已經和繼父一起看過了關於遇到熊該怎麼辦的視頻。
「我從那裡面學到,如果我叫喊了,熊就會暴躁,就會更有攻擊性了。」
他說的沒錯,這種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讓熊受驚嚇,讓它以為周圍有威脅存在。
這座將近600平方英裡的自然公園,生活著82~93隻熊。從2014年到現在,這裡發生過三次人熊衝突,都是因為母熊感覺自家幼崽有危險。
如果說少年在整個過程中還有過一絲害怕,也是因為山下的媽媽和外婆發現他身後有熊,尖叫起來。但他和繼父還是冷靜地阻止了兩位女士繼續尖叫。
另外,之所以要慢慢走開,不可以快跑,也是為了避免激怒那隻熊。不過,和熊面對面遭遇的時候,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推薦的姿勢是後退,不是轉身向前走,再不時回頭看看熊。
總結一下,鎮定別喊,慢退別跑。這些是與熊相遇的時候,人類該做的事。
但前提是,我們要知道熊有沒有被激怒。
少年能保持異乎尋常的沉著,甚至不忘提醒繼父幫他拍照,可能不止是因為安全教學視頻告訴他不能喊。他是堅信,那時熊根本沒有要襲擊自己。
我們並不知道他是怎樣判斷的。不過,世界自然基金會(義大利分部)的科學主任馬可·加拉韋尼 (Marco Galaverni),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雖然,視頻裡熊站起來了幾次,但那不是有威脅的動作。它只是想了解周圍情況,才站起來捕捉多一點氣味罷了。」
那麼,一隻熊要有怎樣的行為,我們才能判斷它是被激怒了?
美國國家森林局的一份資料,列出了棕熊表現壓力的幾種形式,可供參考:
一是打哈欠,耳朵豎起;
二是流口水,嘴裡起泡沫;
三是上下牙互相敲擊,耳朵平躺在頭上,低頭;
四是嘴巴大張,專心凝視,跳起來嚇唬對手;
五是其他嚇唬對手的動作。
左為上牙打下牙,右為跳起來嚇唬對手丨John Grabowska & National Park Service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說,假如你判斷熊暴躁了,或者你已經被嚇唬了,還是不能跑。要停下來輕輕地和熊說話,並悄悄準備好防熊噴霧;假如沒有防熊噴霧,就趴在地上保護胸部和腹部,雙手放在頸後。這時候,假如熊對你的襲擊動作是出於防禦目的,它一旦發現你不是威脅,就會離開。假如熊襲擊個不停,就還手!
注意,防熊噴霧是往熊臉上噴的。不要在沒遇到熊的時候噴在身上或者露營地,因為它的成分會吸引熊。
當然,誰也不希望有朝一日用上防熊噴霧。所以,還是要從源頭上避免和熊相遇。
不想碰到熊的話,可以繼續參考一下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建議:
首先,儘量不要在熊出沒的野外獨自行走。歷史上沒有熊攻擊4人(或以上)群體的記錄。
第二,儘量不要在熊出沒的野外跑步,這樣的活動很容易驚動熊,慢跑也是。
第三,製造噪音,這和遇見熊之後壓低聲音的策略不同。熊是怕人的動物,假如先聽到人的聲音,它們會本能逃開。有規律的呼號和拍手,都可以避免突然驚嚇到熊。
第四,不要讓食物和垃圾處在無人看管的狀態。有氣味的物體都要小心保存,包括洗護用品、女性用品、防曬霜等等。
第五,注意周圍環境,因為有時就算製造了噪音,熊也不一定能聽到:小溪邊、迎風處還有植被茂密的地方要尤其在意;視覺盲區,以及上坡的地方,也要格外小心。還要留意糞便和腳印。帶了孩子的話,不要讓他們跑遠。儘量不要在清晨、黃昏或天黑之後去徒步。
喜歡擁抱大自然的同學,請務必把這幾條裱在腦子裡。
畢竟,如果真的碰上了熊,誰能保證像那位少年一樣冷靜呢?
[1] Povoledo, E. (2020, May 26). A Boy, a Bear and a Close Call in the Mountains of Ital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26/world/europe/italy-bear-boy-video.html
[2]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 Italy (ALP) . European Commission CIRCABC.
[3] Messia, H. & Woodyatt, A. (2020, May 27). Nail-biting video shows brown bear following child on family hike. Retrieved from https://edition.cnn.com/2020/05/26/europe/brown-bear-hike-boy-italy-intl-scli/index.html
[4] Neary, J. Signs of Stress in Bears, and your reactions to them. USDA.
[5] Bear Safety. (2017, November 1). National Park Servi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ps.gov/glac/planyourvisit/bear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