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中的女主角,不是父母雙亡就是生母去世。像是生母去世的白雪公主、灰姑娘,被父母送給巫婆的萵苣姑娘,甚至還有父母主動扔孩子的,像韓賽爾與格萊特。
總之,這一系列故事中,親生母親的身份被弱化到幾乎沒有的地步,而與女主角們為敵的,往往是一個年長的女性,如父親另娶的繼母,或者是惡毒的同齡人,比如灰姑娘的兩個姐姐。
這並不是偶然的。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惡人形象」代表了潛意識裡父母、兄弟、姐妹壞的一方面。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的不順遂,比如父母對我們的拒絕,或是兄弟姐妹對資源的競爭,都會成為「壞繼母」「壞姐妹」的原型。
平時我們沒有合適的理由報復周圍的人,童話中不同,我們在潛意識裡通過代換消除了背德感,獲得了心理安慰。
她們好像在跳舞
另一種說法則非常弗洛伊德:童話中打敗繼母和姐妹的故事是同性競爭的體現。《白雪公主》中,王后因為白雪的美麗陷入瘋狂的嫉妒,恨不得置她於死地。《驢皮公主》中,還出現了父親要娶親生女兒這種不倫的神奇劇情。
這一方面是戀父情結,另一方面,則暗示著孩子的性意識和性吸引力逐漸萌發,漸漸超越年老的同性,開始競爭異性的關注。「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者最終會把年老者拍在沙灘上。
與公主繼母的爭鬥不同,《韓賽爾與格萊特》不涉及同性的競爭,暗含著成長的內涵。雖然一開始用麵包做記號、探索餅乾房子時,佔主導地位的是哥哥,可後來殺死女巫,拯救兩人的卻是妹妹。
這是一個積極的心理暗示:年幼的孩子雖然一開始會依靠他人,但最終能擺脫依賴,實現獨立。
至於小孩子們看到這些會怎麼想呢?
不好意思,當時的我只覺得灰姑娘自己做的裙子比神仙教母送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