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27歲的吳女士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準備進行術後的放射治療。 面色紅潤、身材修長的她穿著一身紅色T恤和牛仔裙,卻在脖子上圍了一條花色絲巾,顯得和身上的裝扮有些格格不入。解下絲巾和喉間的塑料套後,吳女士的頸間露出了一個8cm的「洞」。對她來說,在進行氣管癌腫瘤切除後還能留住喉嚨,保留進食功能和說話功能,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咳嗽氣喘半年後就診,發現居然得了氣管癌
一般人遇到咳嗽、呼吸急促,第一反應就是感冒或是氣管炎, 27歲的吳女士也不例外。半年前,她在發現自己有咳嗽、氣喘的症狀後,覺得可能得了氣管炎,在當地醫院開了止咳藥服用後發現並沒有好轉,為此還到醫院掛了鹽水,但一周後依然沒有效果,反而越來越難受。
吳女士和她的丈夫育有一兒一女,平時都是由她在家帶孩子。但隨著氣喘症狀的加劇,吳女士覺得越來越力不從心,乾咳、喘息得越來越厲害,稍稍走兩步就會喘不上氣,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難以保證,更別提帶孩子了。
在外地打工的丈夫聽聞後趕回家中,見到了走幾步路就喘得厲害的妻子。「雖然孩子都已經上幼兒園,帶起來比較輕鬆,但是她喘得實在太厲害了。」丈夫回憶,當時的妻子只要走幾步路,喘氣的聲音就比剛跑完八百米還要嚴重,就像喉嚨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死死卡住透不過氣一樣。
這已經不像是單純的氣管炎了。雖然不懂醫理,但丈夫覺得妻子的病情不簡單。在諮詢了朋友後,他帶著妻子來到當地的頭頸外科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經過CT檢查,發現吳女士的氣管裡有一個腫瘤,但由於當地的治療條件有限,醫院建議轉院治療。
切除腫瘤的同時,還保留了說話和進食功能
慕名來到國科大腫瘤醫院頭頸外科時,吳女士已經呼吸困難,很難單獨走路了。在接診了吳女士後,頭頸外科主任郭良和他的團隊經過CT、喉鏡、支氣管鏡和MRI等檢查後,確認吳女士得的是氣管腺樣囊性癌,由於巨大的腫瘤壓迫到了氣管,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當時的檢查結果顯示,她的大部分氣管都被腫瘤壓迫堵住,只剩下很小一點空間喘息。」頭頸外科趙正佳醫生介紹,吳女士的情況確實比較緊急,如果有一口濃痰卡住,她隨時都可能失去生命。
由於吳女士的腫瘤體積較大,切除後會造成較大的氣管缺損,手術風險大,術後併發症也較多。同時考慮到吳女士還很年輕,郭良希望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儘量為她保住喉嚨,保留說話和進食功能。因此,在經過多學科會診後,他們創新性地使用鎖骨上島狀皮瓣聯合頸前頸闊肌皮瓣修復術,成功地保留了她的喉部。
手術結束後,切除後的腫瘤最大直徑達到7cm。這麼大的腫瘤,至少長了一年以上,郭良感慨,如果能儘早治療,可能只需要進行微創手術,在前頸部留下一道疤痕,甚至連放療都不一定需要做。
需警惕兩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咳嗽氣喘胸
頭頸部腫瘤的發病,一般被認為與菸草、酒精、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其中部分有家族遺傳傾向。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長期大量吸菸的,被動吸菸的,都可能致癌。
作為一種罕見病,氣管腺樣囊性癌的發病率不高,卻非常容易被誤診。大部分患者早期臨床症狀常以咳嗽、咳痰、喘息及胸悶等非特異性呼吸道症狀多見,中晚期才逐漸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氣急等症狀,因此很容易造成誤診、漏診。
郭良建議,35歲以上人群建議一年進行一次胸頸部的CT檢查。另外,如果有持續兩周以上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氣喘胸悶症狀得不到改善,也需要及時進行胸頸部的CT檢查。
新聞連結:
頭頸外科開展的手術中,III、IV類佔90%以上
國科大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前身是始創於1978年的腫瘤外科頭頸組,1988年正式成立,是國內成立最早的頭頸外科之一。在劉愛華、王可敬、郭良等歷任學科主任的帶領下,經過幾代頭頸外科醫師的不懈努力,現已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在浙江省內綜合實力領先的頭頸腫瘤診治研究中心。
目前頭頸外科設有3個病區,固定床位161張,擁有臨床醫師30位,其中高級職稱13人,博士9人,碩士18人。重點開展甲狀腺、口腔頜面、耳鼻咽喉、頸段食道、氣管等頭頸部腫瘤的外科治療,現年門診量達5萬餘人次,年手術量5000餘人次,其中III、IV類手術佔90%以上。
承擔和主持各級課題數十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浙江省重大科技計劃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6項。2018年成立浙江省頭頸腫瘤轉化醫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是國內首個頭頸腫瘤學領域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獲得2015年中國抗癌協會頭頸腫瘤專委會「突出貢獻獎」。2019年成為國家耳鼻咽喉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合作單位、浙江省康復專科聯盟甲狀腺疑難腫瘤診治牽頭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咽喉口腔腫瘤診療中心。每年定期舉辦頭頸腫瘤規範化診治巡講和手術培訓班、無充氣完全腔鏡甲狀腺手術學習班、疑難複雜甲狀腺癌規範診治與新進展學習班等培訓及學習班。已舉辦無喉復聲公益培訓班11期,有300餘名無喉患者獲益。
門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