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3 周日
懲戒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方能談未來。
——大寶老師
近日,韓國法務部決定刪除《民法》中有關「父母懲戒權」的條款,以杜絕超出教導範圍的懲戒行為。
即使是親生的也不能打,引發了公眾的熱議。
這項新規源於去年6月的一樁慘案,一名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亡,震驚了韓國社會。
虎毒尚不食子,人一旦狠毒起來,禽獸都不如。
父母賦予了男孩生命,卻又殘忍地將它收了回去,給男孩剛剛開始的人生早早的畫上了句號。
男孩的痛苦離世,留給我們除了無盡的惋惜還有深深的思考。
然而,收回懲戒權真的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嗎?
從表面上看,收回家長的懲戒權,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虐童案件的發生。
但從另一方面看,父母都不能管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教育規範又該何去何從?
01
收回家長的懲戒權
中國父母你們怎麼看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曾說過:「現在的孩子,犯錯成本太低,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了要付出代價。」
前不久,在大連沙河口區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故意殺人案。
13歲少年蔡某某對居住同小區的10歲女童起了歹念,強姦未遂便殘忍地將其殺害,拋屍小區灌木叢,作案手段極其惡劣。
8月10日,此案迎來了新的進展,受害女童父母拿到了法院的一審判決:
蔡某某的父母需要賠償受害者家庭128萬餘元,並在遼寧省級平面媒體上向女童家人公開賠禮道歉。
本案的兇手蔡某某因未滿14周歲,由公安機關對其收容教養三年。
案發至今,蔡某某的父母從未聯繫過受害者家屬,而且並未表達過基本的歉意。
在此類案件中,監護人教子無方、疏於管束的現象較為普遍。
鄰居指出蔡某某曾多次騷擾女性,其父母卻不聞不問。
這種對其放任不管的態度,是蔡某某犯下不可饒恕錯誤的助推器。
電影《少年的你》胡小蝶死後,警察找嫌疑人魏萊談話,她絲毫沒有對生命的敬畏之心,竟能開玩笑般說出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
她要是沒死的話,她媽也弄不到那麼多錢,說不定到學校一鬧,能給個幾十萬呢;
她要是沒死的話考上大學,得多少年才能孝敬她媽這麼多錢?
更想不到的是,魏萊的媽媽面對警方的談話時,第一時間幫自家孩子推卸責任,反而質疑受害者的家庭和受害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
「孩子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小不懲則生大惡,父母對孩子犯下的錯誤不作為,只會讓孩子走上不歸路。
02
懲戒的目的是讓孩子對社會公德「心懷敬畏」
一段國外爸爸罰10歲女兒在2度低溫下徒步8公裡上學的視頻火了。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該爸爸的冷酷行為得到了非常多網友的支持。
他並不是無故虐待女兒。
而是因為女兒在學校霸凌同學,他為了讓女兒有敬畏心,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因此禁止女兒搭校車三天以作懲罰。
有網友對此評論說:「但凡一些家長能有這種覺悟,就不會有這麼多受傷的孩子和家庭出現了。」
近代教育學之父誇美紐斯指出,懲罰的目的是使兒童有所畏懼、有所反省,並加以檢點。
如果孩子偷錢,作為家長你會怎麼做?
安徽亳州的「硬核」媽媽直接把熊孩子拉到警察局。
男孩媽媽說,孩子經常偷拿家裡的錢,為了糾正孩子錯誤,避免以後誤入歧途,這才把兒子拉到警局,請民警幫忙教育。
媽媽對於兒子沒有意識到偷錢這件事的惡劣性,而感到十分生氣。
在警察叔叔的一番說教下,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痛哭流涕的向媽媽道歉。
警察在孩子的心裡一直是威嚴的存在,孩子在警局裡的這次經歷也會成為他難以磨滅的一個回憶。
下次萌生偷錢惡念之前,他就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後果,意識到偷盜是要付出代價的。
錢文忠教授說:「光靠努力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裡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
「敬」有發自內心對事物尊重的意思,
「畏」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自省,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
懲戒的目的正是讓孩子「心懷敬畏」,從而做到「行有所止」。
03
懲戒的合理、合法與分寸力度
才是父母學習的重點
懲戒的目的並不是讓孩子怕父母。
懲罰孩子並不代表要進行體罰,家長用合理的方式來懲罰犯了錯的孩子,才會起到正向作用。
1:發現小錯時,讓孩子及時明白犯錯原因,並帶著孩子想解決辦法,理解錯誤可能帶來的後果。
一位7歲的孩子出於貪玩,把所有樓層的電梯都按亮了,這一惡作劇遭到了電梯內所有人的責罵。
孩子一時間受到驚嚇,手足無措,他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給其他人造成了不便。
這時,孩子的媽媽引導孩子向眾人致歉,趁勢提出電梯到一層就讓孩子報一層,並認真加上一句「給大家添麻煩了」。
這一方案緩解了孩子的尷尬,也贏得了眾人的諒解,更重要的是教會了孩子做錯事了就要想辦法就彌補的思維邏輯。
2:已然釀成錯果時,讓孩子自行承擔後果,防止未來犯下大錯,而不是一味體罰責怪。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體罰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會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面對孩子犯錯,粗暴的打罵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前一陣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段視頻,熊孩子把墨水從樓上直接扔向地面,墨水弄髒了牆面、地面也弄髒了鄰居們晾曬的衣物。
孩子爸媽的一系列做法讓鄰居們瞬間消了氣,還紛紛點讚。
媽媽帶著孩子挨家挨戶道歉,並表示弄髒的衣物會清洗,如果清洗不掉就會原價賠償。
爸爸隨即開始清理牆面,他強制孩子在他工作的時候在烈日下面看著。
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道,犯了錯還是要自己承擔後果,沒有人會包庇他,無論這個錯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
3:外面的事處理完後,關起門來與孩子反思討論,加深孩子對公德底線的理解,相信他,並鼓勵他改正錯誤,杜絕下次再犯
孩子犯錯後需儘快進行反思、檢討。
反思檢討時家長應保持開放平等的態度,歡迎孩子提出一切問題,趁此機會理清孩子的困惑。
命令和控制只會讓孩子更加抗拒檢討,家長一味輸出,孩子被動接受,只會讓檢討變得毫無意義。
檢討在於強調如何做,把問題的重點放在教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以此來加深孩子的公德底線。
檢討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而是孩子不斷的自我改善的一個過程,因此整體氛圍應該是積極向上的。
懲戒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方能談未來。
需要被禁止的不是家長的懲戒權,
而是要提醒那些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的父母:
平時小毛病慣著不說,
發現小錯只管打罵,不做引導,
出現後果肆意向孩子發洩負面情緒
這不是懲戒,這是以暴制暴。
對於那些慣用「棍棒出好人」的家庭:
懲戒的合理性、合法性與分寸力度,才是父母學習的重點!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別忘了點個「在看」和「贊」,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懲戒的目的,更好的教育孩子~
關於#收回父母懲戒權#您怎麼看,一起來投票吧~
最近微信改版,為了不錯過爸媽視界每天的精彩推送,請把我們設置為星標,每天中午12:00,不見不散
大寶老師問答
本文是爸媽視界「家庭教育」專題的一篇文章。
親們,對於父母的懲戒權,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 責任編輯:大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