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我們家長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經常發現孩子倔強的一面。比如:小時候孩子會不停地哭鬧,不管父母怎麼哄都哄不住,倔強得一直哭到自己睡著;稍微長大一些,當孩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總會通過撒嬌、哭鬧等方式來表達,倔強得一定要達成自己的願望;進入幼兒園,倔強的孩子總是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很長時間難以融入幼兒園生活;有了二胎,倔強的老大會認為爸爸媽媽不愛她了,沉默、內向、自卑成了倔強孩子的標籤……
當父母看到孩子倔強的表現時,往往感到難以理解,這些「一反常態」的行為和表現總是讓父母手忙腳亂,讓父母頭疼。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如此倔強呢?我們首先要找到孩子倔強的根源,揭開倔強的面紗,才可以應對孩子的倔強,並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指引方向。
1 家長不懂孩子哭的「語言」。現在每個家庭孩子少了,往往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是整個家庭的重心。從新生兒開始,孩子但凡有點想哭的樣子,全家人就輪番上陣哄個不停。其實,孩子剛剛離開母體,或許是聽到陌生的聲響,缺少安全感,用哭聲表達此時的恐懼;或許是餓了,用哭聲來傳達想要吃奶的欲望;或許是尿布溼了,感覺不舒服,用哭聲來訴說身體的不適;或許是營養不良,缺鈣引起的成長痛……這個時候,需要家長用心去讀懂孩子哭的訴說與表達,並給予孩子正確的幫助。如果錯誤地領會孩子哭的「語言」,受苦受累不說,不但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會給孩子以後的倔強脾氣埋下隱患。很多孩子的倔強脾氣就是這麼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2 孩子語言表達不完善。有的孩子語言表達還不完善,不能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而大人又不能讀懂孩子的意思和想法,又堅持讓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或不能允諾他們的要求時,孩子就會用發脾氣來宣洩其壓抑的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倔強的脾氣。比如,孩子想要某個放在高處的東西,在他的指揮下,大人拿了多次,都沒有拿到他想要的,大人被折騰得不耐煩了,就隨便拿了樣東西應付他。這個時候,孩子不能用清楚的語言表達,就會用哭鬧、打滾兒等發脾氣的倔強行為來反抗。
3 成長執拗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2歲左右是人生的第一個反抗期,也叫「執拗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隨著身體、認知、理解以及思維等方面的變化,對生活感知範圍不斷地擴大,探索能力不斷提高,發現自己可以控制的東西越來越多,由此變得喜歡挑戰大人,並從中體會自己的力量和戰勝大人的快樂,有時還帶著一種自我滿足的快感。這些「一反常態」的行為,孩子會陶醉在其中,大人越是關注他,他越是開心。一旦達不到目的,或者躺在地上,或者大聲哭鬧,或者摔東西等,這個時候,不懂孩子年齡特點的家長,就會堅決與孩子對抗,用打罵等暴力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結果適得其反。這樣的教養方式,不但沒有使孩子順利度過執拗期,反而為孩子形成倔強的性格打下了基礎。
4 遺傳因素。倔強的孩子有的可以找到遺傳因素,也許是爸爸倔強,也許是媽媽倔強,這是直接遺傳,還有隔代遺傳,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還有就是近親遺傳,遺傳舅舅、姑姑等。在倔強的孩子中,遺傳的因素佔的比例還是很大的,有很多倔強的孩子,在他的家族中可以找到倔強的影子。
5 家庭環境的影響。家庭環境的影響,同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異常重要,是孩子倔強型格後天養成的重要因素。在倔強的家庭環境中,耳濡目染家長的倔強,模仿力極強的孩子,慢慢也學會了倔強。所以說,家庭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關鍵和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家長,一定要為孩子的成長環境負責,改變自己的性格,為孩子的成長做好榜樣的力量。在眾多形成孩子倔強的因素中,後天教育的不當,是造成孩子倔強的重要因素,而家庭教育則是形成倔強的最重要因素。
早教專家研究發現:執拗敏感期的兒童,喜歡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儘管有時候這種意願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但一旦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而難以平息。如果這個時期,我們家長不能理解孩子,理性地對待孩子的「胡鬧」行為,那麼難免就會給孩子種下倔強的種子,形成孩子倔強的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