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十點讀書 ,ID:duhaoshu】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在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是最殘忍的現實。
男子踏入梨園學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而若是女子踏入梨園,則會成為遭人歧視的「下九流」。
眾所周知,每年去梨園學藝的人有成千上萬,但想要在梨園出頭、成為「角」的卻屈指可數。
但凡事總有特例,就有那麼一個人,曾在梨園那個男多女少的地方,硬生生闖出一片天地。
她,就是一代「冬皇」孟小冬。
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孟小冬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而她成功的秘訣,源於兩個字:倔強。
倔強,是日復一日的堅持
1907年,北京梨園世家,女嬰孟小冬呱呱墜地。
由於祖父和叔伯都是京劇演員,所以孟小冬從小就在梨園中長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在戲曲上的天賦也逐漸顯露出來。
但僅靠天賦並不能成名,於是父親找來了專業老師教她唱戲。
每天早上六點,孟小冬要在城牆下對著城牆練口型;下午要學唱腔、學身段,到了晚上還要背戲詞。
學習期間,要幫師父幹些瑣碎的雜活,如沏茶、裝菸絲等。這對於一個未成年人來說,是繁重的工作,但孟小冬卻在這繁重枯燥的練習中堅持了下來。
十四歲那年,她第一次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眾多名角同臺,當時大家對她的評價是:「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她,終於一炮而紅了。
年少成名,是把雙刃劍,有的人因此洋洋自得,最終在誘惑中失去自我;有的人卻異常清醒,深諳「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
孟小冬正是後者的代表,她深知自己練得還不夠,於是決定走出眼前的舒適圈,去外面追尋更大的進步空間。
十八歲那年,在上海戲曲界已經稍有名氣的孟小冬,放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毅然決然地離開上海,去往北京。
孟小冬初到北京,便想拜京劇老生餘叔巖為師。但餘叔巖輕易不收徒弟,更不用說女徒弟了。
無可奈何之下,孟小冬只好作罷,但天無絕人之路,就當她準備放棄時,上天再次給了她一個機會。
1939年,餘叔巖收了李少春為徒,孟小冬聽到消息後,立刻請人幫忙推薦。餘叔巖考慮良久,終於決定收孟小冬為關門弟子。
進入師門後,孟小冬開始了「噩夢般」的生活。
餘叔巖教徒弟,既隨心又嚴厲。他給徒弟說戲時從不墨守成規,只憑自己心情。
有時,他整天都不教戲,但有時一教就是大半夜。
更有甚者,當餘叔巖興之所至的時候,他還會突然加課。
如果只是隨心倒還忍得住,但餘叔巖的嚴厲更是出了名的。
如果前一天教的內容你沒有掌握,他是不會繼續往下教的。
例如,孟小冬學《一捧雪》的時候,單單是字音,就整整練了三個多月。
面對這麼一位嚴厲的老師,孟小冬卻從不抱怨,她每天準時去老師家裡練戲,一練就是大半天。
曾有人說,當餘叔巖的徒弟,必然要吃得了辛苦、耐得住疲勞、守得住寂寞,孟小冬的的確確做到了。
她憑藉自己對戲曲的熱愛,在餘叔巖門下學習了整整五年,風雨無阻。
後來,她唱的《搜孤救孤》成為了京劇舞臺上的「廣陵絕響」,也為自己贏得了「梨園冬皇」的稱號。
詩人薩迪曾說:「事業常成于堅持,毀於急躁。」
面對艱苦困難的學藝之路,孟小冬憑著對京劇的熱愛,一天天堅持下去。
她堅信,只要不放棄,命運終會給你想要的。
果然,孟小冬終成一代名伶。
倔強,是一種理智
1925年年底,孟小冬演出《上天台》,恰巧,梅蘭芳在同一天演出了《霸王別姬》。
兩個人,就這麼相遇了。
當時有人曾撮合梅蘭芳和孟小冬共同出演《四郎探母》,兩人演出後,劇壇曾一時轟動,並傳為佳話。
久而久之,當梅蘭芳重唱《四郎探母》時,總會邀請孟小冬一起演出。
當她在舞臺上扮演威武的帝王,而他扮演活潑俏麗的少女時,戲迷們都為兩人天衣無縫的配合喝彩不已,甚至還希望兩人成為現實中的夫妻。
兩人的婚姻,仿佛水到渠成一般。
1927年,梅蘭芳和孟小冬成為了夫妻,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婚後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梅蘭芳和孟小冬結婚前,已經有一正妻一平妻了。
原配妻子王明華出身戲劇世家,但因為生病早已不管俗事。
平妻福芝芳,和梅蘭芳出身同門,嫁人後便不再登臺。
身為一個女人,又怎麼能容忍丈夫再有別的心上人呢。
福芝芳堅決反對孟小冬進門,甚至不惜拿孩子來威脅梅蘭芳。
無奈之下,梅蘭芳只好在別的地方安置下孟小冬,這個地方就是「綴玉軒」。
本是妻子,卻硬生生成了外室,倔強的孟小冬怎會甘心隱忍,但因為對梅蘭芳的愛,她終究還是接受了這個事實。
不過這件事,也成為了孟小冬心中的一根刺。
後來,梅蘭芳的伯母去世,梅蘭芳在北平設立靈堂,孟小冬得知消息後,身穿喪服、頭戴白花,打算去梅宅為梅蘭芳的伯母奔喪。
但福芝芳堅決不讓孟小冬進門,甚至在梅蘭芳的勸解之下,依舊激烈地回答:「這個門,她就是不能進!否則,我拿兩個孩子,還有肚裡的一個,和她拼了。」
面對妻子的反對,梅蘭芳只能無奈地對孟小冬說:「你回去吧。」
對於孟小冬來說,這四個字無異于晴天霹靂。
她終於明白了,梅蘭芳不是不喜歡她,只是這份喜歡,抵不過對家中兩個妻子的愛,也抵不過旁人的輿論。
這場不被尊重的愛情,也該結束了。
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連登三天啟示:
「冬當時年歲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聽介紹人主持。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或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是我負人?抑或負我?誰是誰非,已經不重要了。
張若虛曾說:「此情應是長相守,你若無心我便休。」
旁人勸孟小冬,忍忍便好,何必離開。
但於孟小冬而言,她並不是戀愛腦,愛情,也永遠不會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她有她的驕傲和倔強,當年因為愛情在一起,當愛情散去時,我便離開好了。
不受尊重的愛情,我又何必忍下去!
倔強如孟小冬,在愛情裡不會忍,不會纏。
當愛情到來時,她會張開雙手擁抱愛情;
當愛情消散時,她也絕不挽留,毅然昂首向前,去過屬於自己的生活。
倔強,是對原則的堅守
和梅蘭芳分開後不久,孟小冬再次復出。
距離上一次的登臺,雖已隔了七年,但這次復出,依然吸引了很多喜歡她的戲迷。
再次上臺,孟小冬已獲得餘派唱腔的精髓,表演方法更加精進。
因此,這次復出大獲成功,許多人為之興奮,其中便有杜月笙。
杜月笙是當時上海灘的青幫大佬,被稱為「上海皇帝」。
在孟小冬剛剛成名的時候,杜月笙就喜歡她了。
只可惜,孟小冬沒過多久就嫁給了梅蘭芳,杜月笙只好放棄了這個念頭。
現在,孟小冬離婚復出,杜月笙終於有了名正言順追求她的機會。
恰巧,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蘭是孟小冬的師姐,也是她的結拜姐妹。
姚玉蘭知道杜月笙的心意,便想遊說孟小冬做杜月笙的五夫人,但孟小冬卻拒絕了。
倔強如她,連平妻都不願做,又怎願意做小妾。
面對孟小冬的拒絕,杜月笙仍不肯放棄。
他對孟小冬關懷備至,百依百順,當孟小冬想繼續唱戲的時候,杜月笙更是給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幫助。
在這接二連三的「柔情攻勢」下,孟小冬漸漸軟化了。
終於,她鬆口願意和杜月笙在一起。
沒過多久,杜月笙的身體日漸虛弱,孟小冬在他身邊,無怨無悔地照顧了他十年,從未計較過名分。
1950年,杜月笙準備移去香港,所有人都忙著準備行李。
這時候,孟小冬問了一句:「我跟著你去,算丫頭,還是算女朋友呢?」
杜月笙聽到這話,愣了一下,緊接著便開始操辦起他和孟小冬的婚禮。
在這個最難的年代,他卻願意傾盡全力給她一場最豪華的婚禮。
杜月笙對孟小冬的愛,很少說出口,卻把他的愛意,藏在日常的每個細節裡。
結婚那天,杜月笙雖然生病了,但還是穿戴新衣,禮節隆重地迎娶孟小冬。
而一向淡情冷意的孟小冬,在這一天,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遷往香港後沒多久,杜月笙的病情愈發嚴重了。
彌留之際,孟小冬守在他的床榻前,對他承諾此後絕不登臺演戲。
失去了最愛的人,戲又演給誰看呢?
此後,孟小冬深居簡出,不登臺、不唱戲,也不吊嗓子。
晚年,她移居臺北,終年70歲。
孟小冬的一生,是倔強的一生,她說自己不願為妾,就絕不給人做妾;她說自己不再唱戲,餘生便從未唱過。
一言九鼎,或許是倔強的另一個名字。
宋代詩人鄭思肖有詩云:「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孟小冬這一生,如同冬日的梅花,在艱苦的環境中,依舊展露出最真實、最美麗的自我。
倔強,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人這一生,總會面臨許多誘惑。有的人甘心吞下夏娃的蘋果,最終墮落。
有的人,面對外界的幹擾和誘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終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正如孟小冬,她恨得決絕,愛得灑脫。她的性情,敢愛敢恨,倔強如「冬」。
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充實自己。面對人生的苦難,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和原則。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願你我面對人生種種,都可以在困境中不畏困難,守住初心,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活出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