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海外傳藝

2021-02-21 梨園雜志

今日推送之《孟小冬海外傳藝》,出自《餘叔巖孟小冬暨餘派藝術》,作者從鴻逵。孟小冬隨杜月笙遷居香港後,雖退出了舞臺,但課徒授業的工作並未放下,一直到後來隱居臺灣,為餘派藝術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京劇藝術在海外的流傳,當以香港、臺灣、美國三地最為盛行。究其根源,自然是來自海外華人對自己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眷戀之情。我認為,外國人看京劇主要是為劇情和表演以及古典服飾所吸引,而華人喜愛京劇,則多為欣賞流派藝術而陶醉,包括華人票友唱戲也必有所宗。多少年來,在港臺和美國的票友中,影響最大的流派,仍然是梅、餘兩派。旦宗梅,生宗餘,已經是海外票房性質的標榜。當然還有其他流派的愛好者,如楊派、言派、麒派、張派、裘派等,但都不像梅、餘兩派那樣縱深。

 談到餘派在海外的影響和流傳,自然是餘叔巖演唱藝術本身的巨大魅力所在,同時與他身後的主要傳人——孟小冬在港臺期間傳藝的重要作用是分不開的。

餘叔巖、孟小冬、李少春師徒合影

 孟小冬是梨園世家,開蒙老師是孫派老生仇月祥。她12-14歲就在無錫、上海一帶登臺演戲,當時的戲路較駁雜。嗓音極好,有些來者不拒,像《逍遙津》《徐策跑城》一類的戲她都唱過。1925年孟小冬18歲時,受高人指引,北上赴京津深造,向陳彥衡、王君直、王庾生、孫佐臣、言菊朋諸位譚派名家請益。後觀餘叔巖演戲,而傾倒崇拜至極,從此矢志攻學餘派,拜名師陳秀華為師,向張伯駒、李适可、李佩卿、楊寶忠等盤桓請教,且對餘派票友只要聽說有一句唱腔是來自餘叔巖的,則登門求教而不恥下問。可見,她那種多方學餘、虛心求教的精神,和當初餘叔巖的學譚毫無二致。

 孟小冬在私淑餘叔巖時期,與郝壽臣同臺演過《捉放宿店》《失空斬》,孟唱《奇冤報》大軸,郝唱《荊軻傳》壓軸。此間,還與尚小雲合演《四郎探母》,頗為轟動。可見,孟小冬在拜餘以前,其老生的地位,已然駕乎馬連良、譚富英之上。

 孟小冬決心拜餘叔巖為師,蓄志已久,也曾多次託人說項,但終未如願。1938年10月19日,乘餘叔巖開山門收李少春之際,經竇公穎、楊梧山進言,終於在收李後第三天(10月21日),孟小冬在北京泰豐樓正式叩頭拜餘叔巖為師。此乃天從人願,造就了一代「冬皇」。

 孟小冬自立雪餘門,則謝絕舞臺,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學戲上。餘叔巖見她心誠、聰慧,而因勢利導、盡力傳授。首先教她《洪羊洞》和《搜孤救孤》,並於兩個月後,由余叔巖親自把場,首演於北京長安街新新戲院。我有幸看過一場《搜孤救孤》。那晚演出是裘盛戎的屠岸賈,魏蓮芳的程妻,鮑吉祥的公孫杵臼。孟小冬拜餘後再次登臺,給我的印象是扮相儒雅清秀、音色甜美富於韻味、唱法講究、做工大方穩練,難得的是毫無脂粉氣,與她拜餘前相比,真可謂判若兩人。

孟小冬之《搜孤救孤》

 此後,餘叔巖為她說戲,修正了《失空斬》《捉放宿店》《奇冤報》《武家坡》《御碑亭》《罵曹》《珠簾寨》《二進宮》《盜宗卷》《黃金臺》等戲,使她的劇藝更臻精進,由此孟小冬聲譽日隆,不可同日而語了。然而,正當孟小冬戲藝的高峰時期,卻於1949年隨杜月笙去了香港,竟然從此結束了她的舞臺生涯,又於1969年隱居臺灣,不幸於1977年病故。

 孟小冬在港臺期間,雖然再未登臺演戲,但她對餘派藝術的實踐和研究卻並未中止,特別是她致力於餘派藝術的傳播,乃至流傳和影響到海內外,則是她對繼承和發揚餘派藝術做出的巨大貢獻。

 傳者有意,學者有心,孟小冬在港臺期間向她問藝者不乏其人,知名的票友有李猷、趙從衍、李相度、蔡國蘅、丁存坤、張雨文、沈太魁、黃金懋、汪文漢、龔躍顯等,而正式叩頭拜師的有錢培榮、趙培鑫、吳必彰三人。孟小冬的弟子們大都是功成名就的事業家,除趙培鑫外,他們學習餘派並不打算上臺演戲,而是喜愛和研究餘派唱念,因此連身段也很少學。然而,這些位孟門高徒,在繼承餘派的唱工藝術方面,由於得到孟小冬的親傳和指點,打下了深厚的唱工基礎,繼而為餘派藝術在海內外的流傳產生了重要影響。

 海外票友和票房之多、水平之高,當首屬香港,而香港的著名票房主持人多是孟門的傳人,例如雨宇社的張雨文先生,華風社的金如新先生、李和聲先生,振興社的丁存坤先生。這三個票房,同在九龍滕王閣會館活動。由李和聲先生操琴主持文武場。特別從上海請來名鼓師王玉璞司鼓、錢根生大鑼、顧永湘月琴,內地名琴師馬錦良、伍振豪、範文碩參與伴奏,著名演員馬長禮、小王玉蓉夫婦前往助陣。在香港的錢培榮、蔡國蘅、任莘壽等名家偶爾露面。滕王閣會館的票房聲譽和水準在香港是首屈一指的。

孟小冬之《空城計》

 關於孟小冬傳藝在臺灣的影響,我在此只談i下給我印象最深的事和人。有一件事是從錢培榮那裡知道的,臺灣為紀念孟小冬,多年來在孟門弟子的捐助支持下,有杜大小姐、錢培榮、李猷、呂光等位主持成的「孟小冬國劇獎學基金會」,一直在鼓勵臺灣京劇人才的成長,為臺灣的京劇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與內地1993年起舉辦「梅蘭芳金獎大賽」,都是以兩位京劇名人而設立。然而,當我想起當年梅蘭芳與孟小冬曾經有過一段交往的軼事,如今海內外遙相呼應,難道僅僅是一種意外的巧合嗎?

 在臺灣有一位研究中國音韻的學者,也是餘派藝術的忠實研究家——錢培榮先生的親傳弟子李炳莘先生。我是從1994年北京中國戲曲學院發布的一條消息才知道此人的。那條消息說,將邀請臺灣音韻學者李炳莘先生來北京做「中國京劇音韻科學觀」的講座。這是海峽兩岸首次就京劇音韻學進行的學術交流。我雖然未能聽到這次講座,但是足以引起我的興趣和關注。後來我收到李炳莘先生請天津餘叔巖孟小冬藝術學會張業才轉贈的《近代劇韻》和《餘派戲詞錢氏輯粹》二書,聽說都是李炳莘先生個人出資、影印和整理出版的。《近代劇韻》是餘叔巖和張伯駒合撰的一本京劇音韻專著。此書原名以《亂彈音韻輯要》發表在1932-1935年間《戲劇叢刊》上。1955年張伯駒以《近代劇韻》為名重行出版,僅在圖書館和少數人中流傳。1963年張伯駒為紀念餘叔巖逝世20周年,將此書又重加增訂和補充,最後才以《近代劇韻》為名以線裝本出版。現在我手上還僅存的一本《京劇劇韻》,就是當時張伯駒先生贈予我的,據李炳莘先生自己介紹,他是跑遍世界各大圖書館,最後才在加拿大卑詩大學圖書館藏書中發現《近代劇韻》一書。李先生於1989年影印再版此書時,前面請老師錢培榮作序,後面自己撰文《餘叔巖百年祭》和作跋。此書僅送世界各大圖書館以及海內外餘派同好朋友,並未公開發行,因此流傳範圍很小,知者也不多。像這樣一本好的京劇音韻學專著,在國內始終無人間津,而在海外卻有人不辭辛勞並且個人出資再版,使其繼續流傳下去,此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嗎?

 關於梅、餘藝術在美國的流傳,我想介紹黃金懋和毛芷永夫婦二位。1984年,他們在美國舊金山,同當地票友發起成立了「舊金山梅蘭芳藝術研究會」。這是當時在海外唯一的京劇流派組織。黃金懋先生被推舉為會長,毛芷永任理事。

 黃金懋先生是浙江人,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自幼喜愛餘派老生和梅派青衣,並擅長拉京胡。50年代初到香港,有緣識荊孟小冬老師。受孟小冬青睞,命往孟府學戲,曾向孟老師學過《洪羊洞》《捉放宿店》《失空斬》《南陽關》《武家坡》《珠簾寨》《李陵碑》《擊鼓罵曹》等戲,又與王瑞芝和任莘壽琴師名家時相過從,使其操琴技法獲益匪淺。1984年在北京中央電臺錄唱《伐東吳》和《戰樊城》名段。1996年天津電臺多次播放過黃先生的演唱錄音。天津餘叔巖孟小冬藝術學會張業才撰文專題介紹黃先生的餘派技藝精湛,火候老到,非一般學餘者能比。

 毛芷永女士宗梅,曾向梅派名家包幼蝶老師學唱,又向艾美君、陳永玲、梅葆玖、賈世珍等老師學身段。1984年在北京工人俱樂部與李萬春、方榮翔、張學津、王玉敏、劉長瑜、程正泰等名家同臺演出《龍鳳呈祥》,婦唱夫隨,由毛芷永主演孫尚香、黃金懋操琴伴奏。此錄音1996年曾在天津電臺播放,得到天津聽眾的好評。

黃金懋與孟小冬之合影

 綜上所述,從海外的港、臺、美三地票友活動及與內地的交流來看,梅、餘兩大流派佔有主導地位,而餘派的流傳與盛行,則無不與孟小冬在港臺傳藝的基礎與影響有著密切關係。近年來,京劇界老生新秀多以餘派標榜,也說明餘派藝術在海內外己日漸興旺。因為老生新秀如果到海外去亮相,餘派的形象倍受歡迎,這在海外特別是港臺地區,已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餘叔巖孟小冬暨餘派藝術》)

微信號: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相關焦點

  • 孟小冬:人生如戲 和寶堂
    隨著電影《梅蘭芳》的拍攝,孟小冬與梅蘭芳當年的婚戀往事再度浮出水面,而且由於章子怡在電影《梅蘭芳》中扮演孟小冬,孟小冬則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孟小冬到底是何許人?當年,她與梅蘭芳經歷了怎樣一段驚天動地的美妙而悲愴的婚姻?
  • 杜月笙為了得到孟小冬,特意讓自己的四姨太邀請孟小冬住到杜公館
    杜月笙為了給孟小冬一個名分,決定為孟小冬補辦一場婚禮。於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香港杜公館張燈結彩,舉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攙扶著下了病榻,做了最後一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這一年,杜月笙62歲,孟小冬43歲。
  • 孟小冬散金求藝
    孟小冬1938年10月19日,在餘叔巖收徒李少春的儀式上,泰豐樓許多賀客都在為孟小冬抱不平,七嘴八舌地向餘叔巖說:孟小冬非但對你畢恭畢敬,而且嗓音條件比李少春好,為什麼李少春一說你就收了,而孟小冬卻久久不能如願
  • 聊聊孟小冬
    從那之後,梅蘭芳絕口不提孟小冬,孟小冬也絕口不提梅蘭芳,梅葆玖先生在世時,多人問及孟小冬,梅葆玖先生也不說一字。 多年前,孟小冬就一心想拜餘叔巖為師,先後拜過兩次,都被拒絕。 孟小冬很剛烈:「老師不收,我要自殺了。」 直到1938年10月,京城泰豐樓才終於擺下兩桌酒席,餘叔巖正式公開收孟小冬為徒。
  • 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成為"冬皇"1907年,孟小冬出生在梨園世家,祖祖輩輩都是京劇演員,從小耳濡目染,9歲的孟小冬開始從藝生涯,14歲與眾多名角同臺獻藝,贏得臺下戲迷陣陣喝彩,當時還是黃金榮跟班的杜月笙就對尚還年幼的孟小冬頗為欣賞,常對她多有照顧。
  • 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張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張大千專程到摩登臺,拜訪好友孟小冬。可是,時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聽曲的張大千的鬍鬚,早已不復當年的烏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髮依稀,滄桑尤存!晚年的孟小冬,何以為生?杜月笙死後,孟小冬繼承了2萬美元。在那個年代,2萬美金已經不算少,夠孟小冬一人花銷很久了。當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結束和前夫梅蘭芳的婚姻之後,意識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業的。
  • 孟小冬:分手見人品
    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這樣的分手宣言,和孟小冬在舞臺上爽朗豪邁的扮相太相襯了。是我負人,抑人負我?廖廖八字,沉鬱頓挫,是那種縱有沉痛也要咬碎了銀牙往肚裡吞的「冬皇」氣派。  聽說孟小冬這個名字,還是從電影《梅蘭芳》中開始。
  • 孟小冬:以愛的名義,進行愛情
    梅蘭芳終究是離開了,二人自分開後幾乎沒有再碰過面,只要有梅蘭芳的地方,孟小冬都避之不及。經受失戀打擊的孟小冬,沒有讓自己繼續頹廢低,她重新開始學戲,師從餘叔巖,成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她一心學藝,餘叔巖也傾力相教。餘叔巖後來身體不好,孟小冬盡心服侍,病榻上,餘叔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盡數傳與孟小冬。
  • 孟小冬:倔強,是另一種理智
    她,就是一代「冬皇」孟小冬。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孟小冬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而她成功的秘訣,源於兩個字:倔強。倔強,是日復一日的堅持1907年,北京梨園世家,女嬰孟小冬呱呱墜地。由於祖父和叔伯都是京劇演員,所以孟小冬從小就在梨園中長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在戲曲上的天賦也逐漸顯露出來。
  • 孟小冬:不被承認的痛苦(播音維維)
    孟小冬的祖父、父親和叔叔伯伯都是京劇演員。她居住的同慶街,也住著眾多名伶,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孟小冬從小便對戲曲耳濡目染。九歲時,因為父親病重,家裡負擔重,便到了姨父仇月祥那裡開蒙。仇月祥教戲時十分嚴格,孟小冬每天要學習和練習大量技法,每日馬不停蹄地學與練,加上天資過人,進步飛速得連師傅仇月祥都讚嘆不已。拜師後的下半年,孟小冬等來了初次登臺的機會。
  • 孟小冬不回大陸始末
    看完了戲觀眾還不走,他們想看孟小冬謝幕,看她卸了戲裝的樣子。但孟小冬從來不謝幕,觀眾就不停鼓掌就是不走,無奈之下,杜月笙去後臺做了說服工作,才讓孟小冬謝了一次幕。不料,這次謝幕,竟是她與舞臺的永別,這齣《搜孤救孤》也成為絕唱。從此,她再也沒有登臺演出過。 1947年,內戰已全面展開。
  • 書香北京:絕世名伶——孟小冬
    當時北京是京劇演員心目中憧憬的「聖地」,為了謀求開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離開上海,毅然北上深造。從師學藝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藝術上的發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後向陳秀華、陳彥衡、孫佐臣、王君直、蘇少卿等人請益,鑽研譚派藝術。孟小冬見識越廣,理解越深。在鑑別比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擇,最終她把目標鎖定了餘派(新譚派)。
  • 上海灘「流氓大亨」杜月笙為何對孟小冬卻
    只是餘叔巖患病不能上臺,有人便找來孟小冬頂替。梅蘭芳反串旦角,孟小冬反串生角,這樣的組合,帶給觀眾不一般的刺激,兩人演出大獲成功。梅蘭芳對孟小冬因戲生情,此後經常找孟小冬合作。孟小冬也被梅蘭芳的絕代風華所吸引。同年,孟小冬的粉絲杜月笙來到了北京拜訪孟小冬。
  • 坤伶鬚生泰鬥孟小冬
    前幾天與毛小河同學等說起孟小冬,不由讓我在思潮中尋找起這位梨園「冬皇」。昨日百度搜索了一下孟的唱段,天!蒼勁的聲喉,醇厚的唱腔,聽她一曲,真是繞梁三日,餘音猶存。孟小冬生於一九○七年冬月十六日,因而取名小冬。她出身梨園世家,祖父老孟七,文武雙全,能戲很多,尤其是武戲有不少「絕活」。
  • 老上海的曠世奇戀,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愛情!
    孟小冬十歲,便在「小世界遊樂場」等處唱「毛兒戲」,那時就很紅了。這毛兒戲,便是小孩唱的京劇,孟亦可稱為童星了。到孟長到十八歲,已是紅遍上海的名角。「小世界」有一個股東,叫做杜月笙。至於「大世界」、「共舞臺」等處,也少不了喜歡聽戲遊樂的杜月笙。當孟小冬十歲作童星的時候,杜月笙還是法租界探長黃金榮拿皮包的跟班。當孟小冬十八歲的時候,杜月笙已是與黃金榮齊名的法租界三大亨了。
  • 我在香港見到的孟小冬
    我提起我看過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可惜從此看不到她。舒適告訴我,孟小冬已是杜月笙的小妾,平時不出閨房,而李祖永與杜月笙相熟,常去杜家。我得到指點,就將我想拜望「冬皇」的心願對李祖永透露。三天後李祖永要我一起坐車到堅尼地臺18號去拜見杜月笙。事先電話聯絡,一按門鈴,一個女傭笑臉歡迎熟客。第一間是客廳,擺設簡樸而有風度,正牆掛張大千畫幅,有氣派。
  • 孟小冬的晚年臺灣歲月
    好在來了孟小冬,替代自己,落得退位。如今杜月笙一死,一了百了。她決定脫離被困三十年的杜家,重獲新生,另外嫁人,向世人表示自己與杜月笙無愛無緣。△ 孟小冬在香港的家中孟小冬聽後,相抱哭泣。她們決定離開這牢籠一般的基尼地道的房屋。孟小冬另外租屋雖小,屋寬勿如心寬,地點偏僻、冷靜、無人來往。
  • 杜月笙與孟小冬的愛情,細水長流,卻愛得刻骨銘心
    1948年,北平被圍困,孟小冬還待在北平,杜月笙豪橫地包了一架飛機去北平接孟小冬,可把孟小冬感動不慘,如此豪氣的行為,想必任何一個女人都會心動,你以為這是杜月笙為了追求孟小冬使用的套路麼?實際上並非如此。
  • 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我從孫老那裡得知許多他眼見耳聞的梨園掌故和內幕細節,其中包括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杜月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黑社會的巨頭之一,與黃金榮、張嘯林並列齊名,而且後來居上。他生於1888年農曆七月十五,因這一天皓月當空而得名月生,後改為月笙。
  • 孟小冬和梅蘭芳:到底是緣還是孽?
    他們想著讓孟小冬代替大太太和二太太平起平坐,也不必去梅蘭芳家中主事,只是另擇一處住所,自己過日子便是。打定主意以後,「梅黨」裡面的好事之人便去孟小冬家登門拜訪,孟家看中梅蘭芳,也喜愛他,可斷不會因為喜愛梅蘭芳就讓孟小冬當他的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