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孟小冬

2021-02-07 iMorning

1.點擊上方藍字iMorning訂閱;

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內容授權自:牛皮明明

公眾號ID:niupimingming



 

文 | 子衿 牛皮明明


「這個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

 

餘派第四代傳人王佩瑜,人稱瑜老闆,常說這話:

 

 「京劇是鄉音,既是故鄉的聲音,也是祖國的聲音,是太美的一門藝術。」

 

瑜老闆把傳統京劇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讓現代人聽懂京劇,戀上京劇。

 

她做客《朗讀者》,將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獻給京劇餘派最好的傳人——孟小冬。

 

京劇路上,孟小冬是王佩瑜的引路人。

 

王珮瑜曾不止一次提起: 

 

 「第一次聽到孟小冬《搜孤救孤》,有一種被擊中的感覺,我愛上了京劇,就是那一剎那。」

 

孟小冬究竟是怎樣的女子,又留下怎樣的哀婉故事?

 

01

 

上海1907年冬天,寒風凜冽,雪花漫舞。京劇老生孟鴻群而立之年,喜得千金。

 

親朋好友前來祝賀,有一個叫仇月祥的男子也來了,一進門,就聽到「哇哇」哭聲,他大笑說:

 

「好嗓子!是唱戲的料兒,日後保準是名角,起名了沒有啊?」

 

孟鴻群的妻子說,「還沒起名,就請姨夫給她取個名吧!」

 

仇月祥沉思一下:「眼看就要冬至了,就叫小冬吧!」

 

孟鴻群連點頭,「好名字,小冬過了,就是大冬,要過年了。」

 

孟氏家族,梨園世家,三代出了九位京劇名角。

 

孟小冬祖父孟福保,藝名孟七,徽班出身,擅演武淨兼武生。叔叔伯伯們,在戲曲界,都有所長。父親孟鴻群,還曾與「伶界大王」譚鑫培配戲。

 

這樣的家庭長大,孟小冬的眼裡耳邊全是「戲」。

 

每日清晨,父親孟鴻群領她去古城牆,那是練功者的聚集地。

 

四歲的孟小冬看著小男孩兒們,「只是比我稍大些,個個雙手撐地,雙腳甩在城牆跺上,紋絲不動。」

 

父親告訴她,「他們在「拿大頂,你想學嗎?」

 

孟小冬回:「想。」

 

自此,孟小冬天不亮,就起床練功,幼年便學了不少真本事。

 


02

 

孟小冬7歲那年,父親演出《八蜡廟》,差點暈倒臺上,之後便癱瘓在床,不能繼續唱戲。

 

頂梁柱塌了,因為看病,家中積蓄很快就花光了。九歲那年,身為長女的孟小冬,只能離開學校。

 

孟鴻群寫信給「菊仙派」老生仇月祥,請他收小冬為徒,但只能以老生開蒙,不許入旦行。

 

就這樣,當初給孟小冬起名的姨夫,成為她的第一任師傅。

 

每天早上,孟小冬練氣、喊嗓,踢腿、壓腿、下腰;回家後,學唱腔、習身段、念戲詞,抽空還得為師傅捶背、沏茶、裝菸葉。

 

整個童年,除吃飯睡覺,孟小冬都在學戲,終年無休,無日不唱。

 

「老師手握舊制銅線,每段新學的戲,唱一遍,放一錢在桌上,一遍遍唱,一個個疊,疊到快倒為止。」

 

半年之後,孟小冬在「久記」票房第一次登臺演出。她客串《烏盆記》,扮劉世昌,聲色嘹亮,不顯雌音。

 

(孟小冬舞臺扮相)


03

 

就此,孟小冬開始跑碼頭賣戲討生活。

 

第一站,無錫屋頂花園劇場,當晚大雨滂沱,卻掌聲雷動。孟小冬首次「挑簾」成功。

 

當年在全國唱戲,三個碼頭最難唱,天津、漢口、上海。

 

能拿下這三座城的觀眾,基本就算是成了。

 

而孟小冬只用了五年,就徵服了三個碼頭戲迷,成為梨園傳奇。

 

每一個角兒都有一個入京夢,民國藝人「情願在北數十吊一天,不願滬上數千元一月。」

 

老琴師孫老元也曾說過,「要想有所發展,應該進京深造,那才是京戲的打窩子,有的是高人。」

 

不入京,不成角兒,這是行規,更是鐵律。


(孟小冬《搜孤救孤》舞臺劇照)

 

04

 

當年的北京,放眼望去,高手雲集。

 

以梅蘭芳為首「四大名旦」,和以餘叔巖為首「四大鬚生」,都正處盛年,想在這裡唱出名堂,可謂登天。

 

前門一帶,明戲樓、清樂園、新民戲院……個個「大牌」林立,一眼望過去,大大小小都是「角兒」,連掃地的老漢,和茶館小二兒,都能拉會彈,張口就來。

 

北京梨園行,入門有規矩:梨園子弟,來京闖蕩,初來乍到,要再拜師傅。

 

孟小冬拜在老生陳秀華門下,以「新人」姿態重新開始。半年之後,正式演出。一曲《四郎探母》,不曾想紅遍京城。

 

這世上,沒有任何成功是容易的。若不是數十年的風雨徵途,又怎能有今日的一飛沖天。這世界所有女性的成功,背後都是難以言說的顛沛流離。

 

從此,人們奔走呼告,「孟小冬來了!」

 

劇評家「燕京散人」評價道:「在千千萬萬人裡是難得一見的,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天風報》的主筆沙大風以「老臣」自稱,稱她為「冬皇」。

 

孟小冬不僅唱得好,人也美。當時的學生牆上掛的、書裡夾的、文具盒裡貼的,都是她的照片。

 

劇評人、袁世凱女婿薛觀瀾認為:「當年有美貌之稱的名坤伶,姿色都不及孟小冬。」

 

更令人驚嘆的是,就在她大紅大紫,處於事業巔峰時,她沒有順勢而上,卻激流勇退了。

 

那是因為,她遇見了一個人,而這一切均起於一次擦肩而過。

 

(梅蘭芳)


05

 

這個人,就是梅蘭芳。

 

曾經,在戲臺後方,兩人擦肩而過,孟小冬恭恭敬敬地叫了聲「梅老闆」,梅蘭芳優雅回了一個微笑。

 

過些日子,一個堂會之上,兩人恰好合演《遊龍戲鳳》,「鬚生之皇,旦角之王,王皇同場,珠聯璧合,贏得滿堂彩。」

 

臺下的「梅黨」再也按捺不住了,紛紛建議:

 

「梅孟若是一段美滿婚姻,今後的生旦對戲,天下還有誰能紅過他們?」

 

只是此時,梅蘭芳已有兩房夫人。

 

大夫人王明華賢惠能幹,體貼入微,到處陪梅蘭芳演出,生一雙兒女之後,就做了絕育手術。

 

兩個孩子,卻先後夭折,從此,王夫人一病不起。

 

為了梅家香火,王夫人同意讓梅蘭芳再取一個女人進門,就是福芝芳。

 

但是,這一切,對於情竇初開的孟小冬而言,都不是阻礙。她以為有「情」飲水飽。

 

「梅黨」齊如山一句「梅蘭芳是兼祧兩房的獨子,大夫人早已移居天津,實際管家的只有福氏」,將孟小冬父母的所有顧慮也打消了。

 

孟小冬的師傅仇月祥,卻不看好這門親事,「這幾年你跟著我,走南闖北,現在正走紅,嫁過去,恐怕梅蘭芳不會讓你拋頭露面出去唱戲。

 

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只要半年一年不唱,前功盡棄,實在有點可惜。」

 

任何人的勸誡,也無法阻止孟小冬奔赴愛情。

 

巴爾扎克曾說過,「從高層次來說,男人的生活是名譽,女人的生活是愛情。」

 

(梅蘭芳、孟小冬同臺)


06

 

1927年農曆正月二十四, 孟小冬嫁給梅蘭芳,婚禮簡單而低調。

 

沒有合八字、選吉日,沒有煙花、爆竹,也沒有花轎和樂隊,參與婚禮的只是一些親朋好友。

 

婚後,梅蘭芳的日子依舊如常,上臺唱戲,訪友會客;孟小冬卻從此退隱,猶如一隻金絲雀,關在了籠子裡。

 

她開始學騎自行車、彈琴、繪畫、書法,聽唱片,偶爾也吊幾嗓子、練練身段。

 

兩個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時刻,大概便是這個故事。

 

一天,梅蘭芳帶了一架相機來。

 

孟小冬說,「我給你拍一張。」梅蘭芳嬉笑著在牆上留下投影。

 

孟小冬問:「你在那裡做什麼啊?」

 

梅蘭芳答:「我在這裡做鵝影呢。」

 

兩人的對話親暱而歡快。

 

這是她們婚後最甜蜜的時刻。

 

(右邊為孟小冬所寫:你在那裡做什麼啊?左邊為梅蘭芳所寫:我在這裡做鵝影呢。)


07


可歡喜就是如此無常,歡喜到了極處,就會生出一種兇曠的的悲哀。


一個叫李志剛的人,打破了這一切。他是孟小冬的粉絲,得知孟小冬已和梅蘭芳成婚後,拿著槍要找梅蘭芳復仇。

 

慌亂之中,卻殺死梅蘭芳的朋友張漢舉,最後自己也被軍警亂槍擊斃,梟首示眾。

 

福氏趁機一句關切的話:「大爺的命要緊」,孩子不能沒有父親」。

 

此事之後,兩個人便慢慢疏離。

 

1930年,梅蘭芳大伯母梅雨田夫人去世。孟小冬剪短髮,戴白花,穿素衣,來梅府門前,為婆婆守孝。

 

正要進去,僕人卻突然將她攔住,喊道:「孟大小姐請回。」

 

梅蘭芳想要孟小冬進來,卻被福芝芳威脅,「你要是敢給讓她進來,我就和孩子不活了。」

 

梅蘭芳萬般無奈,索性從此不問家事,可孟小冬的心卻傷了。

 

她心如死灰。原來,梅府的大門從未向她敞開,她只是這個家的「外人」。

 

就像張愛玲說的那句: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也是桃花扇,撞破了頭,血濺到扇子上就在這上面略加點染成一枝桃花。


孟小冬就是這朵血濺成了的桃花。

 

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梅蘭芳站在孟府門外,徹夜等待,期待孟小冬回心轉意,等來的是孟小冬的:

 

「至死不再相見。」

 

窗外是大雨,而她的心傷了,傷的很重。不要傷女人的心,女人傷心了,心就真寒了。

 

你若無情,我便休。

 

相愛時,轟轟烈烈,成為繞指柔;訣別時,乾乾脆脆,做回百鍊鋼。

 

從今往後,兩兩相忘,互不相欠,各安天涯。從那之後,梅蘭芳絕口不提孟小冬,孟小冬也絕口不提梅蘭芳,梅葆玖先生在世時,多人問及孟小冬,梅葆玖先生也不說一字。

 

餘叔巖(坐著)孟小冬(右)


08

 

人生一世,難免會遇到無數坎兒,翻過無數山,越過無數嶺,淌過無數河,只有這樣,才能看到落日和夕陽。

 

離開梅蘭芳,孟小冬不問世事,只醉心京劇。

 

當年,京劇界「無聲不學譚,無派不學餘。」

 

餘指的就是餘叔巖,餘叔巖本是「譚派」創始人譚鑫培的徒弟,後自開門派,開創「餘派」唱腔,韻味醇厚、以淡求濃、意境深遠。

 

學戲如登山,需拾級而上。多年前,孟小冬就一心想拜餘叔巖為師,先後拜過兩次,都被拒絕。

 

孟小冬很剛烈:「老師不收,我要自殺了。」

 

直到1938年10月,京城泰豐樓才終於擺下兩桌酒席,餘叔巖正式公開收孟小冬為徒。

 

1943年,餘叔巖離世,孟小冬「為師心喪三年」,從此三年不再登臺演出。

 


09


孟小冬再次登臺是1947年,上海大亨杜月笙60歲生日。特在上海中國大戲院舉辦了7場賑災義演,3場生日堂會。

 

孟小冬再次出山,連演兩場《搜孤救孤》。

 

演出還未開始,原本只賣五十萬元一張的門票,竟然被吵到了五百萬一張,依然一票難求。

 

連「名角兒」馬連良都弄不到坐票,只能找人在戲園子過道加了張凳子。

 

1947年的上海,小店裡的收音機,也被搶購一空。

 

演出當日,孟小冬唱腔流暢,聲如裂帛,灑脫自然。每唱一句,喝彩聲,綿延不絕。

 

這是她拜師餘叔巖之後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也是她最後一次公演,堪稱「廣陵絕唱。」

 

當時,同期梅蘭芳還有八場,只是與孟小冬的兩場錯開。孟小冬的票價竟高過梅蘭芳。

 

有人有意撮合兩人再次同臺,兩人都回絕了。一世情緣卻在今日,變成了不發一言,令人好不傷感。

 

而當孟小冬唱戲時,梅家用人說梅大爺在家兩天不出門,就守著收音機,整整聽孟老闆唱了兩天,只是無人再能猜到梅先生當時的心情了。

 

人就是這樣,一回首,就是百年身。往事成了煙,愛也變成往事了。

 

至此,孟小冬終於兌現分手時撂下的話:「我今後要麼不唱戲,再唱戲也不會比梅蘭芳差;今後要麼不嫁人,再嫁人也絕不會比你差。」

 

(孟小冬與杜月笙)


10


孟小冬第二任丈夫是杜月笙。

 

孟小冬11歲那年,也就是1918年。她在上海大世界唱戲,杜月笙第一次聽孟小冬的戲。

 

幾年之後,孟小冬紅透北京,杜月笙對孟小冬由欣賞轉為愛慕,當得知孟小冬與梅蘭芳成親了,他只能遠遠觀望,默默地守候。

 

杜月笙有一句名言:「傷什麼,都別傷女人心,女人是用來疼的」。

 

杜月笙對孟小冬便是如此。

 

在孟小冬這裡,杜月笙是一枚 「暖男」。

 

在她感情受傷時,他挺身而出,幫忙處理她與梅蘭芳分手事宜;

 

在她胃病發作時,他專程將北京名醫孔伯華,接到上海。她的病治癒後,他又大賞孔伯華。

 

戰亂紛飛,他擔心孟小冬的安危,就包了一架私人飛機,將她接到身邊。

 

在她想拜餘叔巖為師,重新學藝時,他又鼎力支持,讓她排除一切後顧之憂,專心學戲。

 

張愛玲說:愛一個人會卑微到骨子裡,然後開出花來。為了孟小冬,大佬杜月笙,可以低到塵埃裡去。

 

杜月笙說:「我終於知道了愛情的滋味。」

 

1950年,杜家準備從香港全家移民美國,杜月笙數著全家需要準備27個護照時。孟小冬在旁邊輕輕問了一句:

 

「我跟著去,算丫頭呢還是算女朋友呀」。

 

其他人沒聽懂,杜月笙卻聽懂了:


「辦護照的事情暫停,趕快把我跟阿冬的婚事辦了。」


當時,杜月笙常年多病,由於和孟小冬辦婚事。全家都錯過了移民,當時的香港缺醫少藥。

 

杜月笙也錯過了去美國的治療,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不虧女人,直到最後都給心愛的人一個交代。

 

杜月笙便不顧家人反對,於亂世中,病榻前,舉辦婚禮,讓孩子們稱孟小冬「媽咪」。

 

在梅蘭芳那裡,孟小冬沒有得到的名分,杜月笙給了。

 

1951年,杜月笙臨終前,僅剩11萬大洋。立下遺囑,如此分配:

 

「每個太太拿1萬,長子拿1萬,沒出嫁的女兒拿6000,出嫁的拿4000。孟小冬拿20000元。」

 

如果說梅蘭芳是孟小冬的青春,那杜月笙則是孟小冬的港灣。


 (孟小冬與杜月笙)


11

 

1951年,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一人移居臺灣,之後,從未回過大陸,也沒有再見過梅蘭芳。

 

晚年,孟小冬吃齋念佛,帶著黑框眼鏡,手挎黑皮包,常年穿一雙黑布鞋。不再登臺,只帶一些京劇學生。

 

晚年,張大千是她的知音。

 

孟小冬贈張大千自己京劇錄音帶,張大千贈她《六條通景大荷花》,有點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意味。

 

臺灣作家蔡康永童年時,有一次,隨父親在餐廳吃飯,偶遇孟小冬,他眼裡的孟小冬不再有「冬皇」的氣勢,而卻多了被歲月搓洗,漸漸化為灰撲撲的影子。

 

孟小冬正是從歲月裡走過的人。

 

我也曾在一個收藏家的書房,看過孟小冬的一些照片,一身素淨,乾淨利落,英氣逼人,美得讓人覺得像從古畫中走出來的。

 

她的面容像她的字體,溫婉清秀,遒勁有力。

 

「孤傲似梅,沒有一絲一毫奴顏媚氣。」

 

伶人開腔,落音無悔。

 

她的一生,有花開絢爛與繁華,也有花落淡然與蒼涼。

 

也許這就是孟小冬的一生,看得讓人心驚肉跳,又涕下沾襟。值得說一下的是,晚年,孟小冬的書桌上常擺兩張照片,一張是梅蘭芳,一張是老師餘叔巖。

 

1977年5月27日,孟小冬去世,葬於臺北,而梅蘭芳已在1961年,早她去世了整整16年。

 

世事如滄海,滄海也化成世事。

 

孟小冬的墓碑,由張大千題寫「孟太夫人墓」,她這一生,即便不遇到梅蘭芳,不遇到杜月笙,她依舊只是孟小冬。

 

這是她全部的人生,現在全部講完了。從紙對面,我依稀可以看見,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在迎面走來。

 

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微信公眾號:牛皮明明,ID:niupimingming。

相關焦點

  • 曹雲金和郭德綱,孟小冬與餘叔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聊聊段小樓和關師傅藝人想要學藝,只要有點條件,肯定是想方設法拜名師,要知道能成為名師的弟子,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除了自身的資質過硬之外,恐怕還要講幾分機緣。而名師基本都是脾氣和名氣一樣大的「硬角色」,越是名師教導越嚴格。
  • 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成為"冬皇"1907年,孟小冬出生在梨園世家,祖祖輩輩都是京劇演員,從小耳濡目染,9歲的孟小冬開始從藝生涯,14歲與眾多名角同臺獻藝,贏得臺下戲迷陣陣喝彩,當時還是黃金榮跟班的杜月笙就對尚還年幼的孟小冬頗為欣賞,常對她多有照顧。
  • 杜月笙去世後,留給孟小冬的遺產並不多,孟小冬是如何謀生的?
    張大千再次到回香港,百忙中的張大千專程到摩登臺,拜訪好友孟小冬。可是,時隔10年,再度聚餐,再度合影,聽曲的張大千的鬍鬚,早已不復當年的烏黑。而唱曲的孟小冬,早就是白髮依稀,滄桑尤存!晚年的孟小冬,何以為生?杜月笙死後,孟小冬繼承了2萬美元。在那個年代,2萬美金已經不算少,夠孟小冬一人花銷很久了。當初,一生傲骨的孟小冬,在結束和前夫梅蘭芳的婚姻之後,意識到不管如何,女人都是要有自己的事業的。
  • 孟小冬散金求藝
    孟小冬1938年10月19日,在餘叔巖收徒李少春的儀式上,泰豐樓許多賀客都在為孟小冬抱不平,七嘴八舌地向餘叔巖說:孟小冬非但對你畢恭畢敬,而且嗓音條件比李少春好,為什麼李少春一說你就收了,而孟小冬卻久久不能如願
  • 孟小冬:分手見人品
    名定兼祧,盡人皆知。乃蘭芳含糊其事,於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實踐前言,致名分頓失保障。毅然與蘭芳脫離家庭關係。是我負人﹖抑人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這樣的分手宣言,和孟小冬在舞臺上爽朗豪邁的扮相太相襯了。是我負人,抑人負我?廖廖八字,沉鬱頓挫,是那種縱有沉痛也要咬碎了銀牙往肚裡吞的「冬皇」氣派。  聽說孟小冬這個名字,還是從電影《梅蘭芳》中開始。
  • 孟小冬海外傳藝
    今日推送之《孟小冬海外傳藝》,出自《餘叔巖孟小冬暨餘派藝術》,作者從鴻逵。
  • 杜月笙為了得到孟小冬,特意讓自己的四姨太邀請孟小冬住到杜公館
    杜月笙為了給孟小冬一個名分,決定為孟小冬補辦一場婚禮。於是1950年深秋的一天,香港杜公館張燈結彩,舉行婚宴,杜月笙由人攙扶著下了病榻,做了最後一次新郎官,孟小冬也正式成為杜月笙的第五房太太。這一年,杜月笙62歲,孟小冬43歲。
  • 孟小冬:以愛的名義,進行愛情
    梅蘭芳終究是離開了,二人自分開後幾乎沒有再碰過面,只要有梅蘭芳的地方,孟小冬都避之不及。經受失戀打擊的孟小冬,沒有讓自己繼續頹廢低,她重新開始學戲,師從餘叔巖,成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她一心學藝,餘叔巖也傾力相教。餘叔巖後來身體不好,孟小冬盡心服侍,病榻上,餘叔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盡數傳與孟小冬。
  • 孟小冬:倔強,是另一種理智
    她,就是一代「冬皇」孟小冬。事業有成,婚姻幸福,孟小冬的一生無疑是成功的,而她成功的秘訣,源於兩個字:倔強。倔強,是日復一日的堅持1907年,北京梨園世家,女嬰孟小冬呱呱墜地。由於祖父和叔伯都是京劇演員,所以孟小冬從小就在梨園中長大,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在戲曲上的天賦也逐漸顯露出來。
  • 孟小冬:不被承認的痛苦(播音維維)
    孟小冬的祖父、父親和叔叔伯伯都是京劇演員。她居住的同慶街,也住著眾多名伶,在這種家庭氛圍的薰陶下,孟小冬從小便對戲曲耳濡目染。九歲時,因為父親病重,家裡負擔重,便到了姨父仇月祥那裡開蒙。仇月祥教戲時十分嚴格,孟小冬每天要學習和練習大量技法,每日馬不停蹄地學與練,加上天資過人,進步飛速得連師傅仇月祥都讚嘆不已。拜師後的下半年,孟小冬等來了初次登臺的機會。
  • 孟小冬不回大陸始末
    看完了戲觀眾還不走,他們想看孟小冬謝幕,看她卸了戲裝的樣子。但孟小冬從來不謝幕,觀眾就不停鼓掌就是不走,無奈之下,杜月笙去後臺做了說服工作,才讓孟小冬謝了一次幕。不料,這次謝幕,竟是她與舞臺的永別,這齣《搜孤救孤》也成為絕唱。從此,她再也沒有登臺演出過。 1947年,內戰已全面展開。
  • 書香北京:絕世名伶——孟小冬
    當時北京是京劇演員心目中憧憬的「聖地」,為了謀求開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離開上海,毅然北上深造。從師學藝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藝術上的發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後向陳秀華、陳彥衡、孫佐臣、王君直、蘇少卿等人請益,鑽研譚派藝術。孟小冬見識越廣,理解越深。在鑑別比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擇,最終她把目標鎖定了餘派(新譚派)。
  • 上海灘「流氓大亨」杜月笙為何對孟小冬卻
    只是餘叔巖患病不能上臺,有人便找來孟小冬頂替。梅蘭芳反串旦角,孟小冬反串生角,這樣的組合,帶給觀眾不一般的刺激,兩人演出大獲成功。梅蘭芳對孟小冬因戲生情,此後經常找孟小冬合作。孟小冬也被梅蘭芳的絕代風華所吸引。同年,孟小冬的粉絲杜月笙來到了北京拜訪孟小冬。
  • 坤伶鬚生泰鬥孟小冬
    前幾天與毛小河同學等說起孟小冬,不由讓我在思潮中尋找起這位梨園「冬皇」。昨日百度搜索了一下孟的唱段,天!蒼勁的聲喉,醇厚的唱腔,聽她一曲,真是繞梁三日,餘音猶存。孟小冬生於一九○七年冬月十六日,因而取名小冬。她出身梨園世家,祖父老孟七,文武雙全,能戲很多,尤其是武戲有不少「絕活」。
  • 我在香港見到的孟小冬
    我提起我看過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可惜從此看不到她。舒適告訴我,孟小冬已是杜月笙的小妾,平時不出閨房,而李祖永與杜月笙相熟,常去杜家。我得到指點,就將我想拜望「冬皇」的心願對李祖永透露。三天後李祖永要我一起坐車到堅尼地臺18號去拜見杜月笙。事先電話聯絡,一按門鈴,一個女傭笑臉歡迎熟客。第一間是客廳,擺設簡樸而有風度,正牆掛張大千畫幅,有氣派。
  • 孟小冬的晚年臺灣歲月
    好在來了孟小冬,替代自己,落得退位。如今杜月笙一死,一了百了。她決定脫離被困三十年的杜家,重獲新生,另外嫁人,向世人表示自己與杜月笙無愛無緣。△ 孟小冬在香港的家中孟小冬聽後,相抱哭泣。她們決定離開這牢籠一般的基尼地道的房屋。孟小冬另外租屋雖小,屋寬勿如心寬,地點偏僻、冷靜、無人來往。
  • 孟小冬:人生如戲 和寶堂
    隨著電影《梅蘭芳》的拍攝,孟小冬與梅蘭芳當年的婚戀往事再度浮出水面,而且由於章子怡在電影《梅蘭芳》中扮演孟小冬,孟小冬則愈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孟小冬到底是何許人?當年,她與梅蘭芳經歷了怎樣一段驚天動地的美妙而悲愴的婚姻?
  • 杜月笙與孟小冬的愛情,細水長流,卻愛得刻骨銘心
    1948年,北平被圍困,孟小冬還待在北平,杜月笙豪橫地包了一架飛機去北平接孟小冬,可把孟小冬感動不慘,如此豪氣的行為,想必任何一個女人都會心動,你以為這是杜月笙為了追求孟小冬使用的套路麼?實際上並非如此。
  • 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我從孫老那裡得知許多他眼見耳聞的梨園掌故和內幕細節,其中包括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杜月笙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黑社會的巨頭之一,與黃金榮、張嘯林並列齊名,而且後來居上。他生於1888年農曆七月十五,因這一天皓月當空而得名月生,後改為月笙。
  • 孟小冬和梅蘭芳:到底是緣還是孽?
    他們想著讓孟小冬代替大太太和二太太平起平坐,也不必去梅蘭芳家中主事,只是另擇一處住所,自己過日子便是。打定主意以後,「梅黨」裡面的好事之人便去孟小冬家登門拜訪,孟家看中梅蘭芳,也喜愛他,可斷不會因為喜愛梅蘭芳就讓孟小冬當他的妾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