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目錄君
圖|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佳木濃蔭,菡萏飄香。夏日自有其他季節尋摸不著的樂趣。《紅樓夢》大觀園中許多經典情節都發生在夏天,如「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憨湘雲醉臥芍藥裀」、「晴雯撕扇作千金一笑」、「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等等。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窗明麝月開官鏡,室靄檀雲品御香。琥珀杯傾荷露滑,玻璃檻納柳風涼。水亭處處齊紈動,窗卷朱樓罷晚妝。」(賈寶玉《夏日即事》)
在沒有空調、電風扇的夏日時節,屬於古人們的消夏活動,既豐富又有趣。
-
○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 《柳蔭高士圖》
夏日苦炎,若有涼風,自當愜意。
南渡詞人葉夢得任建康知府時,端午節後,
「梅雨始過,暑氣頓盛」,遂在每日清早,
「從一僕夫負榻,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偃仰終日。」
(葉夢得《避暑錄話·序》)
既要防暑,又要避免過度貪涼生病,古人也十分注重消夏過程中的養生事宜。
-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細談夏日過度貪涼的危害。
涼風侵體,極易引發中風,
導致四肢癱瘓、手足不調、說話模糊等。
清人曹庭棟的《養生隨筆》,
便有言在盛夏酷熱難耐時,
最好在清晨開窗,入夜透爽散熱,日出後便應關窗,
以防風裹挾熱氣入屋,愈加悶熱。
-
○ 竹夫人
○ 瓷枕
竹編扇子,古人稱為「搖風」。漢代有「葉輪撥風」,類似風扇。除開必備的扇子之外,「竹夫人」也是一般人家的夏日必備品。雙臂環住,雙腿夾住,以期降暑。
竹製品相與陪伴的夏日,遠不止一位「竹夫人」。
竹屋、竹床、竹凳,床頭安放石枕、玉枕,北宋曾一度流行瓷枕。「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
-
唐代有「自雨亭」,又稱「含涼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車將水運送到屋頂,水沿屋簷落下形成水簾。涼水上下循環,帶走蒸騰暑氣,降暑的同時形成獨特的建築美觀。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宋·劉子翬《夏日吟》)
明清時期人們會在家中鑿井,再用石板蓋上,中間留出一個細小洞口,冬暖夏涼,十分宜居。
-
○ 南宋,佚名《槐蔭消夏圖》
○ 北齊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局部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李白《夏日山中》)
實在酷熱難耐,還是前往深山老林避暑吧!濃蔭樹下,置幾與床,摘除頭巾與衣衫,袒胸露乳,任涼風輕拂肌膚,無邊愜意自在。
「薄羅衫子透肌膚」,薄羅輕紗,是夏日人們必備著裝。不分男女,皆可適用。簪花仕女,著輕透紗衣,清涼又典雅。文人學士,則多一分疏朗瀟灑。
-
夏天酷愛冷飲,遠及商周,就已出現「冰鑑」。可散發冷氣,用來保存鮮食,是最早的冰箱。春秋戰國時期,冷飲逐漸流行。春秋末年,諸侯的宴席上,便有飲用冰鎮米酒。酒液清爽,甘甜可口。
至唐代,則出現賣冰的商人,他們在冬日採冰,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也會親自動手調製冰飲:「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楊萬裡《荔枝歌》)
北宋的冷飲店裡出現了冰糖冰雪冰元子,冷藏的瓜果鮮甜可口,最宜消暑。愛逛坊市的宋人,直到夜晚,還在排隊購買一碗「冰雪甘草湯」。
-
「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楊萬裡《詠酥》)
炎炎夏日,南宋臨安,長街有「冷飲專賣店」,售賣各色「雪泡豆兒水」:綠豆水、滷梅水、漉梨漿、梅花酒等。「雪泡」即「冰鎮」之意。也用牛奶、冰塊混合各色水果,製成「刨冰」。
-
元代為調配口味,在冰飲中加入蜜糖、珍珠粉、牛奶,製成「冰酪」,獨具風味。馬克·波羅得元世祖賞賜,得以品味這一道皇家冷飲,隨後傳回義大利,後又傳到英國。經英國人改造後,漸漸有了今人熟知又愛吃的「冰激凌」。
-
○ 清 袁江《驪山避暑圖》
「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裡人如玉。一天火雲猶未已,梧桐忽報秋風起。」
(唐寅《江南四季歌》)
至明清冷飲花樣愈加繁多,創意不絕。清代蘇州開發冰田、冰窨,製造並貯藏冰塊。從舊歲冬日開始製冰,在小雪之後,租用閒置的耕田,作為製冰場所。冰窨則貯藏冰塊,到來年夏天廣泛售賣。
-
清宮廷冷飲最負盛名為「冰碗」,採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淮山藥、棗泥糕等製成。民間常飲蓮子湯,養神益脾。「冰鎮酸梅湯」尤負盛名,到今天人們依然愛在夏日,飲上一杯酸梅湯。至晚清時已出現各色果汁汽水。
-
○ 明 文徵明 《納涼圖》
○ 清 金廷標《蓮塘納涼圖》
最好的夏,必有最好的月夜,自然不可缺少夏夜納涼。張岱的《西湖七月半》裡,在熱鬧的遊人散去歸家後,屬於他和三兩好友的「今宵良辰」才剛剛開始。
「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
○ 明 仇英《涼亭消夏圖》
詩詞歌聲裡,屬於古人的消夏,婉轉又明媚,濃情亦瀟灑。
懶倦詩書,閒散琴箏,便睡一個「子午覺」。李漁深以為午睡的樂趣甚過夜晚,然有三季不適合,獨獨適宜於夏季。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北宋·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
○ 《採蓮消夏圖》
睡起午後,可乘舟輕入十裡蓮塘,手摘蓮蓬菱角。也可閒坐柳池荷畔,撐竿觀魚啄食。明代李時珍直言夏日垂釣,能解心脾燥熱。
「無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處弄船歸。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
(唐·魚玄機《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
-
若得一夜好眠,不妨「焚香沐浴」。加入菖蒲、艾草、野菊等,在燻走蚊蟲之外,留得淡淡清香,縈繞鼻間室內,正堪入夢。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
-
○ 元 倪瓚 《涼亭消夏圖》
長憶舊夏,尋常巷陌,閒情雅趣。晨起清涼,風送荷香。製酒籬下,對月暢飲。微醺而飯,浴後蕉扇。或坐或臥,聽鄰老講因果報應。漸漸入睡,留得一夢,夏日情長。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遊。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閒濯足,解巾快搔頭。」
(白居易《何處堪避暑》)
-
福利:評論本文,點讚第一名的,
可獲一本2020花廬花歷。
(注意:郵費自理)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以往文章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