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夏憶舊|古人消夏圖.

2021-02-07 設計目錄

                   

文字|目錄君

圖|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佳木濃蔭,菡萏飄香。夏日自有其他季節尋摸不著的樂趣。《紅樓夢》大觀園中許多經典情節都發生在夏天,如「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憨湘雲醉臥芍藥裀」、「晴雯撕扇作千金一笑」、「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等等。

倦繡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窗明麝月開官鏡,室靄檀雲品御香。琥珀杯傾荷露滑,玻璃檻納柳風涼。水亭處處齊紈動,窗卷朱樓罷晚妝。」(賈寶玉《夏日即事》)

在沒有空調、電風扇的夏日時節,屬於古人們的消夏活動,既豐富又有趣。

-

     ○ 元 劉貫道 《消夏圖》    

    ○ 《柳蔭高士圖》     

夏日苦炎,若有涼風,自當愜意。

南渡詞人葉夢得任建康知府時,端午節後,

梅雨始過,暑氣頓盛」,遂在每日清早,

從一僕夫負榻,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偃仰終日。

(葉夢得《避暑錄話·序》)

既要防暑,又要避免過度貪涼生病,古人也十分注重消夏過程中的養生事宜。

-

          

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細談夏日過度貪涼的危害。

涼風侵體,極易引發中風,

導致四肢癱瘓、手足不調、說話模糊等。

清人曹庭棟的《養生隨筆》

便有言在盛夏酷熱難耐時,

最好在清晨開窗,入夜透爽散熱,日出後便應關窗,

以防風裹挾熱氣入屋,愈加悶熱。

-

     ○ 竹夫人

          ○ 瓷枕 

         

竹編扇子,古人稱為「搖風」。漢代有「葉輪撥風」,類似風扇。除開必備的扇子之外,「竹夫人」也是一般人家的夏日必備品。雙臂環住,雙腿夾住,以期降暑。

竹製品相與陪伴的夏日,遠不止一位「竹夫人」。

竹屋、竹床、竹凳,床頭安放石枕、玉枕,北宋曾一度流行瓷枕。「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劉禹錫《劉駙馬水亭避暑》)

-

          

唐代有「自雨亭」,又稱「含涼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車將水運送到屋頂,水沿屋簷落下形成水簾。涼水上下循環,帶走蒸騰暑氣,降暑的同時形成獨特的建築美觀。

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冰檻瀝寒雨。」(宋·劉子翬《夏日吟》)

明清時期人們會在家中鑿井,再用石板蓋上,中間留出一個細小洞口,冬暖夏涼,十分宜居。

-

        ○ 南宋,佚名《槐蔭消夏圖》

         ○ 北齊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局部

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李白《夏日山中》)

實在酷熱難耐,還是前往深山老林避暑吧!濃蔭樹下,置幾與床,摘除頭巾與衣衫,袒胸露乳,任涼風輕拂肌膚,無邊愜意自在。

薄羅衫子透肌膚」,薄羅輕紗,是夏日人們必備著裝。不分男女,皆可適用。簪花仕女,著輕透紗衣,清涼又典雅。文人學士,則多一分疏朗瀟灑。

-

 

夏天酷愛冷飲,遠及商周,就已出現「冰鑑」。可散發冷氣,用來保存鮮食,是最早的冰箱。春秋戰國時期,冷飲逐漸流行。春秋末年,諸侯的宴席上,便有飲用冰鎮米酒。酒液清爽,甘甜可口。

至唐代,則出現賣冰的商人,他們在冬日採冰,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也會親自動手調製冰飲:「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

(楊萬裡《荔枝歌》)

北宋的冷飲店裡出現了冰糖冰雪冰元子,冷藏的瓜果鮮甜可口,最宜消暑。愛逛坊市的宋人,直到夜晚,還在排隊購買一碗「冰雪甘草湯」。

-

          

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楊萬裡《詠酥》)

炎炎夏日,南宋臨安,長街有「冷飲專賣店」,售賣各色「雪泡豆兒水」:綠豆水、滷梅水、漉梨漿、梅花酒等。「雪泡」即「冰鎮」之意。也用牛奶、冰塊混合各色水果,製成「刨冰」。

-

 

          

元代為調配口味,在冰飲中加入蜜糖、珍珠粉、牛奶,製成「冰酪」,獨具風味。馬克·波羅得元世祖賞賜,得以品味這一道皇家冷飲,隨後傳回義大利,後又傳到英國。經英國人改造後,漸漸有了今人熟知又愛吃的「冰激凌」。

-

 

          ○   清 袁江《驪山避暑圖》

金刀剖破水晶瓜,冰山影裡人如玉。一天火雲猶未已,梧桐忽報秋風起。

(唐寅《江南四季歌》)

至明清冷飲花樣愈加繁多,創意不絕。清代蘇州開發冰田、冰窨,製造並貯藏冰塊。從舊歲冬日開始製冰,在小雪之後,租用閒置的耕田,作為製冰場所。冰窨則貯藏冰塊,到來年夏天廣泛售賣。

-

清宮廷冷飲最負盛名為「冰碗」,採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乾、淮山藥、棗泥糕等製成。民間常飲蓮子湯,養神益脾。「冰鎮酸梅湯」尤負盛名,到今天人們依然愛在夏日,飲上一杯酸梅湯。至晚清時已出現各色果汁汽水。

-

    ○   明 文徵明 《納涼圖》       

   ○ 清 金廷標《蓮塘納涼圖》         

最好的夏,必有最好的月夜,自然不可缺少夏夜納涼。張岱的《西湖七月半》裡,在熱鬧的遊人散去歸家後,屬於他和三兩好友的「今宵良辰」才剛剛開始。

韻友來,名妓至,杯箸安,竹肉發。月色蒼涼,東方將白,客方散去。吾輩縱舟,酣睡於十裡荷花之中,香氣拍人,清夢甚愜。

-

 ○ 明 仇英《涼亭消夏圖》         

          

詩詞歌聲裡,屬於古人的消夏,婉轉又明媚,濃情亦瀟灑。

懶倦詩書,閒散琴箏,便睡一個「子午覺」。李漁深以為午睡的樂趣甚過夜晚,然有三季不適合,獨獨適宜於夏季。

「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

(北宋·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

  ○ 《採蓮消夏圖》         

 

睡起午後,可乘舟輕入十裡蓮塘,手摘蓮蓬菱角。也可閒坐柳池荷畔,撐竿觀魚啄食。明代李時珍直言夏日垂釣,能解心脾燥熱。

「無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處弄船歸。自慚不及鴛鴦侶,猶得雙雙近釣磯。」

(唐·魚玄機《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

-

          

若得一夜好眠,不妨「焚香沐浴」。加入菖蒲、艾草、野菊等,在燻走蚊蟲之外,留得淡淡清香,縈繞鼻間室內,正堪入夢。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簷語。葉上初陽乾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周邦彥《蘇幕遮》)

-

 

       ○ 元 倪瓚 《涼亭消夏圖》            

                   

長憶舊夏,尋常巷陌,閒情雅趣。晨起清涼,風送荷香。製酒籬下,對月暢飲。微醺而飯,浴後蕉扇。或坐或臥,聽鄰老講因果報應。漸漸入睡,留得一夢,夏日情長。

何處堪避暑,林間背日樓。何處好追涼,池上隨風舟。日高飢始食,食竟飽還遊。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閒濯足,解巾快搔頭。

(白居易《何處堪避暑》)

-

福利:評論本文,點讚第一名的,

可獲一本2020花廬花歷。

(注意:郵費自理)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

-以往文章選讀-

相關焦點

  • 古代美人消夏圖,看畫中美女的衣著,這也太清涼了!
    古代美人消夏圖,看畫中美女的衣著,這也太清涼了!在古時候,科技遠不如今天發達,既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到了炎熱的夏天,古人們又是怎麼度過的呢?每到炎炎夏日,為了避暑,男人女人們或棲於樹下,又或者息於河畔,要麼涼亭避日,與此同時,還有用冰鑑(古代的冰箱)降溫、扇扇子、吃水果,以及身穿輕薄涼爽的服裝了,可以說古人的避暑方式,完全是純天然的,這一點,在很多古畫中都表現了出來。
  • 清宮舊藏的《雍正十二美人圖》,展現古代美人的生活細節!
    清宮舊藏有一套《雍正十二美人圖》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原曾提名《雍正妃畫像》,後又改題為《雍正妃行樂圖》。 放大看《雍正十二美人圖》,裡面究竟能看見多少古人的生活細節? 發現美人 1950年的一天,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清點庫房時,意外發現了這組巨大的絹畫,每幅有近2米高,近1米寬,清理開畫上的塵垢以後,一個個古裝美人的便躍然而出。
  • 古人消夏神器:碧筒飲將荷花骨髓裡的美演繹的淋漓盡致
    ‍  對於美的事物,古人總想多加詮釋,用上諸多溢美之詞。        故而,荷花的雅稱,數不勝數。比如:芰荷——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芙蕖、菡萏——花已發為芙蕖,未發為菡萏。
  • 把古畫放大10倍看,古人的這些生活細節太搞笑了,能不能認真點?
    中國的古人真的只是隨手幾筆嗎?把古畫放大,才可知其中的玄妙。一.《千裡江山圖》——北宋畫家王希孟這第一副圖《千裡江山圖》便是北宋朝畫家王希孟所繪,但是別以為他只畫了氣吞山河的江河哦,仔細觀看在山與山的夾縫之間的綠地上還有一派安然之境的村莊,但這還不是結束。
  • 炎熱的夏天古人們怎麼消暑呢?
    劉貫道在描繪自己心目中宋朝士大夫生活的《消夏圖》中,畫了一個瀟灑躺著的男子,在畫面的左下角,畫了一個果盤,果盤裡裝了水果和冰塊。元 劉貫道 消夏圖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明代亦有一幅《消夏圖》,構圖完全模仿劉貫道,畫中的水果冰盤更為清晰。前文提過,宋朝以前,就有貴族在夏季用冰了。而冰塊的平民化,大致是從宋朝開始的。楊萬裡的詩中,就寫過「賣冰人」。
  • 《生活家》帶你發現煙火生活中的美,首期節目「消夏防暑篇」今晚開播
    今晚播出的第一期節目《消夏有道——防暑降溫招招鮮》為您帶來妙趣橫生的古代人、現代人消夏防暑大比拼!姜波,身懷古法防暑絕技的「前浪」;曹君暉,倡導現代創意的「後浪」。當 「前浪」遇上「後浪」會發生什麼?這一場頗具看點的比拼,誰又會勝出呢?
  • 2020長春公園消夏賞花交響音樂會舉行
    7月23日上午9時許,由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長春市林業和園林局主辦的「幸福長春 溫馨公園」2020長春公園消夏賞花交響音樂會,在長春公園歐式園精彩上演。長影樂團為市民、遊客帶來了一場盛放在鮮花叢中的音樂盛宴。城市中的公園,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具有長久生命力的文化載體,更是承載城市文化、文明的重要場所。
  • 【愛上烏蘭察布】「草原音樂美食季 · 愛上烏蘭察布消夏嘉年華...
    【愛上烏蘭察布】「草原音樂美食季 · 愛上烏蘭察布消夏嘉年華」即將盛大開幕!政務 草原音樂美食季 · 愛上烏蘭察布消夏嘉年華
  • 書蠹牛津消夏記
    書蠹牛津消夏記 2020-08-16 2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世界雕塑園消夏露營地 妥妥的網紅級打卡地!
    揭秘——世界雕塑園消夏露營地19日擁有3千平方米露營地數十項體驗活動的世界雕塑園消夏露營地將正式開放目前已開始接受預約購票屆時這裡將成為廣大遊客觀光、消夏、休閒、娛樂回歸自然、放鬆身心的好去處12日在長春世界雕塑園東側草坪上
  • 句章邀您來聽寧波首場消夏音樂會啦
    文末有福利 夏日的晚風星星點點的夜伴著淡淡的蟬鳴聽一場露天音樂會絕對是人生必做的幾件事之一國外的消夏音樂會早已屢見不鮮柏林愛樂樂團的森林音樂會英國倫敦夏季的逍遙音樂會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的夏日音樂會……而今寧波也將首次舉辦消夏音樂會啦!
  • 從草蓆到椅子:古人為什麼越坐越高?
    在椅子傳入中國之前,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所以直到今天,我們還有「席位」「座席」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椅子傳入中國後,古人是如何慢慢放棄跪坐,選擇高坐在椅子上呢?要知道,今天的日韓等國,還在堅持跪坐啊。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國古人就坐方式的變遷史。  在上古時期,「席」作為人類最早使用的鋪墊用具,在家具發展史上歷時最長、最古老。
  • 十二美人圖,看清朝的「女神」長啥樣
    《胤禛十二美人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一套清宮舊藏美人圖——《胤禛十二美人圖》,共12幅,是由清初宮廷畫家創作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展示的是純粹的女性生活空間
  • 情侶消夏最佳影片,《死寂逃亡》讓你驚聲尖叫!
    《死寂逃亡》將於8月30日登陸太平洋院線旗下影院。電影改編自「布萊姆•斯託克獎」得主、恐怖小說作家蒂姆·利本的同名暢銷書《The Silence》,由提名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斯坦利·圖齊(《飢餓遊戲》系列)和因參演經典美劇《廣告狂人》而嶄露頭角的新星琪蘭·席普卡領銜主演。
  • 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人,夏天怎麼過?
    後來,才明白確實是想多了古人自有古人消暑的智慧,比起如今的千篇一律,不僅花樣百出,還極富格調將夏日過得有滋有味籫花仕女圖(局部)至於私人領地,就相當隨意了。綠槐濃陰下,坦胸赤足而臥。宋·佚名《槐蔭消夏圖》深深庭院中,解去束縛,嬉水採蓮。
  • 瀋陽瀋河區舉辦消夏購物節 再推3億元消費券
    6月22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從瀋河區獲悉,從6月24日起,瀋河區以中街商圈為重點,輻射五愛、南塔商圈及金廊沿線的百餘家商戶聯合發放3億元消費券,涵蓋餐飲、購物、文化、休閒、娛樂、汽車、教育、健身、酒店、夜市十大消費領域,並推出100項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開啟「玩轉瀋河區狂歡無晝夜」——2020瀋河消夏購物節活動
  • 蓬萊小門家鎮巨山溝村積極開展消夏晚會 傳播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
    消夏晚會現場消夏晚會現場  大眾網·海報新聞 見習記者 徐凱琪 通訊員 姜豔君 王喜豔 煙臺報導  文化盛宴入民心,消夏晚會送清涼。為讓老百姓的夏夜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且富有意義,巨山溝村兩委倡議舉辦「消夏晚會」。7月29日晚,小門家鎮巨山溝村老百姓自發組織的「2020年巨山溝村消夏文藝晚會」開演,歌聲、鼓聲、舞蹈聲,聲聲入耳;戲曲、小品、詩朗誦,樣樣精彩,此次消夏晚會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達新時代文明實踐精神內涵!
  • 一夢江湖7月10日維護更新公告 消夏節來襲
    7月10日更新後,溫故知新、伏風丹方、蓮間坊、祈夏涼、青鳥意、沙海綠洲等活動將一一開啟,嶄新的趣味玩法,消夏節的江湖風貌,還有自沙海深處傳來的召喚……都將靜候各位少俠的到來。 本次消夏節活動將持續到7月24日5:00,感興趣的少俠們可千萬不要錯過。 1.溫故知新 松陰一架半弓苔,偶欲看書又懶開。
  • 日本消夏有三寶之日本人最愛吃的涼麵
    上次帶大家了解了日本消夏三寶之一風鈴,有沒有同學看過文章去買日式風鈴噠~hhh~今天繼續講日本消夏三寶中的一寶,涼麵,估計看完這篇文章的小夥伴,
  • 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浮於表面的圖個意境,實在是辜負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的香道文化。當你了解了歷來香爐的設計巧思,定會由衷感嘆老祖宗的智慧。連乾隆皇帝也是橋耳爐的粉絲,有圖為證。清 姚文翰繪 乾隆賞古圖《乾隆賞古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在圖中的醒目位置,就細緻寫實地描繪了單獨陳設於室內中央的一隻乳足大橋耳爐,可見乾隆皇帝對橋耳爐的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