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帖子主要是為大家推薦2009年的一部日本電視系列劇《坂上之雲》(見連結),後面的流水帳基本上是廢話。
http://so.iqiyi.com/so/q_%E5%9D%82%E4%B8%8A%E4%B9%8B%E4%BA%9107?source=input&sr=1403401081930
《坂上之雲》共13集,估計時常總計15小時左右,製作優良,帥哥擔當,有情懷,有人性與文明的展現,有深度有情愛。好看死了。但總體是比較硬的片子,適合我這樣的漢子們看,小資與姑娘們遠離,因為它主要是講歷史的,並且核心是國家戰爭。
這不是一般的電視劇,而是一部基本依據真實人物以分析日本近代發展史為目的的「紀錄片」,夾敘夾議,比較詳細地介紹了明治以來日本之後30年的崛起之路,尤其是其中1895年的甲午戰爭與1905年的日俄戰爭。但多半的戰場大家都知道是在中國,而且日本的近現代發展與中國可謂東亞的一對冤家,所有的根源似乎都起始於這裡,所以作為中國人看該片格外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二
通過這個片子,人們可以更多地理解日本的崛起以及中日之間的真實恩怨,以及面對西方文明來襲時東亞人的情感差別,比如說在「東亞共榮」的說辭上中國人就與日本理解不同。儘管沒有涉及後來的抗日戰爭,但是可以說整個片子就是抗日戰爭的前序,甚至連中國為何經歷了民國而不是別的,也讓人有了新的思考。
片中還有許多新的資料信息。比如日俄戰爭的獲勝,從片中看不僅是一個日本長期開放學習西方的積累,同時也是各方努力的結果,其不可思議之處遠遠超出許多人想像。 比如大家只知道列寧是德軍刻意送回俄國的,日本由於面臨著日俄戰爭同樣在歐洲和德國進行著類似的煽動革命行為,國內動蕩是日俄戰爭意外傾斜的重要因素。
日俄之戰確實也是一場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戰爭,東方人第一次在現代戰爭中擊敗了白人,不僅展現了日本人的特殊國民性與文明水準,其中連續幾集都是講旅順海戰的,也有圍繞奉天幾十萬大軍的慘烈戰鬥,好像當時根本沒有中國人的事兒,真是奇怪!
對於日本間諜活動深入到歐洲與俄羅斯煽動革命以拖垮沙皇政府的意圖,對於今天也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世界已經遍地都是「老大哥」,信息戰已經全面打響,微信群其實就是戰場之一。然而,革命與家國之間,到底誰是誰非至今恐怕依然屬於信仰範疇,他們撕裂著和平的土地,其中的複雜亦非常人可以論斷,只有哲學家才有資格置喙。不過,隨著文明的推進,我們看到人類的價值觀一直在急劇變化,從100年前的好戰與愛國,到後來的反思和平,人類實際上已經走過了漫長的幾千年。在該片的一次戰役中招募67個敢死隊員,但竟然有2000人報名,可是今天日本人估計連1000名敢死隊員也招募不到了。時代已經大變。
三,
這確實是一部帶有明顯愛國情懷的電視劇,可能還屬於右翼?儘管它有一定的的歷史事實,但明顯也有一面之詞。比如對於清國的幾次交手,很多的強詞奪理。
日本在亞洲的文明崛起其實從紫式部的時代已經非常明顯,在幾百年前日本已經有意侵略大陸,所以,儘管明治維新是個轉折點,但日本文明絕非無根之木。
在近代日本試圖進軍大陸之際,朝鮮半島始終就是一個隔離帶,就是清日之間的樞紐或砝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圍繞朝鮮展開。至今這種格局並沒有多少改變,撫今追昔讓人格外感慨:何日朝鮮開戰?誰來打?為什麼而打?每次朝鮮一旦拿掉,東亞格局大變。試看明天!
朝鮮,真的不簡單!
只不過由於今天的信息社會,地緣擴大,朝鮮半島已經成為美中之間的一顆政治棋子。
將歷史的目光從日本轉移到中國的周邊,印度同樣也不簡單!
戰爭的背後都是大政治。沒事兒幹嘛打仗呢?所以,有些邊境的摩擦,一旦沒有政治效應,正常國家都不會打仗了。一旦打,就是要用!但是對於100年前的日本,或者說在舊時代卻並非完全如此。
四,
彈丸小國日本竟然在明治維新之後,先後制服兩個全球最大國家,一地域最大,一人口最多,日本背水一戰,不僅沒有失敗,反而連續獲勝鳳凰涅槃,驚恐之下的日本在勝利之後的欣喜與狂歡可想而知。
固然我們可以說,人重在精神,日本的獲勝在於他們的精神。但從文明傳播學的角度,我還是認為日本的地理位置給日本的轉型以有力的支持,比如日本在農業時代與工業時代左右逢源,很少有國家有日本如此好的地緣條件。日本的工業化鄰國實際上是美國。
日本從明治維新到兩次大戰,再到二戰後,都是在美國的感召下蹣跚完成現代化建設的。沒有美國,就沒有日本今天的一切。
片中看到日本的順利改良,不禁讓人想到 中國。日本與中國主要的優勢非常明顯。中國有沉重的歷史傳統包袱。作為一個東亞文明中心中國人有一種文化自豪驕傲感,這種驕傲阻止了中國的心胸開放,從古到今皆如此。而日本是個完全沒有類似包袱的國家,他們由於自知弱小,所以對外一直持謙卑學習態度,在熱愛自我文化的同時 誰先進就向誰積極學習,不象天朝大國,即便貧窮落後也永遠自我中心,拒絕謙虛學人——這是中國的文化特性,不是制度特性!
從明治維新之後的精神面貌,即可看出中日的差別。日本皇帝在明治時期已經身著西服,大臣官員和軍人更是完全西化,但中國進入到這一過程起碼是日本崛起30年之後的事情了。所以,不僅中日在甲午戰爭時期已經拉開距離,在其後中國更是節節敗退,也就乎合邏輯了。
另外,日本在二戰後的崛起為中國人熟悉,這個片子卻是講述日本第一次30年崛起的,這個崛起對於拉開中日之間的差距才是關鍵的。時至今天,實際上日本已經崛起兩次了,而中國僅只是一次,所以,我認為要追上日本,起碼中國還欠一個30年!
五,
我對於日本文化應該說也不算太陌生,但是片中日本人的「儀式感」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這個電視劇讓人再一次感受到日本是世界上罕見的有儀式感的國家,另外一個則是世界另外一頭的英國。
為何他們共同地具有儀式感?是因為孤島環境嗎?我認為不是,是貴族傳統,是文明。同時儀式感也成為文明的一個象徵。
巧合的是,在這兩個島國還有一種共通的文化。在英國出現了從騎士文化發展出來的紳士精神,在日本則有長盛不衰的武士道精神。不過武士階層是在明治之後隨著現代化消失,但作為一種文化武士精神依然存在於日本人中間。西方紳士尊重婦女,日本軍人卻尊重敵人,實際上這都是儀式感的延伸。
日本人會以很高的規格去埋葬敵人,這就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就是一種軍事武裝儀式體系,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文明體現。
另外,日本人有一種事歸事人歸人的精神,尤其戰場上如此,這也類似西方社會。但相比之下,中國人似乎很難如此,一切以利益區分敵我,大概是沒有上升到「儀式感」的精神吧。
一面看著日本社會的文明轉型與崛起,一面感受著戰場上的血肉橫飛,民族、國家、文明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藝術演繹。好片,快去看吧!
在線速記
《文明學綱領》專題片製作已一半,資金依然有很大缺口,歡迎贊助!前一貼贊助款與之前的讀者零星贊助,共計1萬元已轉導演。感謝大家支持,不一一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