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穿粵回憶 粵語兒歌分享會---傳承粵語文化Part One

2021-02-18 啡靡靡之音

童年時打著千秋,天真無邪地肆意玩樂,懵懂地哼著那旋律簡單的歌謠,或許是不少生於80年代的廣東孩子們的美好回憶。在深諳世事之前,人生各階段可能伴隨過以下的旋律:

 
初生世界
「洗白白 洗白白
倒開盆水囉 快洗白白」

——《洗白白》韋然作詞


 
「何家公雞何家猜 何家小雞何家猜
何家公雞何家猜 何家母雞咯咯咯」

——《何家公雞何家猜》韋然作詞


 
感受世界
「人人常歡笑 不要眼淚掉
時時懷希望 不必心裡跳」

——《世界真細小》黃霑作詞

 
「人人期望可達到 我的快樂比天高
人人如意開心歡笑 跳進美夢尋獲美好」

——《哆啦A夢》鄭國江作詞


 
學習世界
「願愛惜 願愛惜 愛惜光陰惜分秒
用心的學 用心的練 競賽之中爭分秒」

——路嘉敏《道理真巧妙》

 
惡搞世界
「靈感IQ稱得上十分之高超
創作力量同幻想會嚇你一跳 小雲同小吉好重要」

——梅豔芳《IQ博士》主題曲

 
超然於世界
「銀河唯一的秘密 天際最強人物 
正氣朋友 性格忠實 英勇未變質」

——陳奕迅《超人的主題曲》(《超人迪迦》)

 

對廣東人來說,可能沒有哪一代人能比80、90後更多地接觸「兒歌」這個詞和樂曲類型。兒歌,本義是以兒童為受眾的民謠、短詩或小曲。在華南地區,受香港電視文化的影響,也把海外引進兒童節目的主題曲經過粵語填詞翻唱的作品稱為兒歌。

根據素有「香港兒歌之父」之讚譽的韋然先生的論述,廣東童謠兒歌歌曲化的歷史不長。早期的《五更天》、《麻雀仔》,雖然是歌曲化,但音調與粵語的九聲六調幾乎不合音(填詞上稱為「拗音」,最好的例子,是《麥兜》裡的春天花花幼稚園校歌:「鵝滿是快烙滴好耳痛,鵝悶天天一戲個窗」(我們是快樂的好兒童,我們天天一起歌唱))。
 
韋然先生說,真正嚴格以粵語入樂的廣東兒歌,應該是從香港「粵語流行曲之父」周聰先生開始的,他在1956年為粵語唱片《家和萬事興》寫了《一枝竹仔》,唱出「一枝竹仔易折彎」、「團結是力量」、「家和萬事興」的道理,是粵語兒歌最早期的作品之一。
 

韋然先生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廣東的音樂工作者也在50年代開始為童謠創作音樂作品,能流傳至今的,只有1958年的潘琳女士創作的《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

 
1977-1978年間,韋然先生有感於廣東童謠從未被音樂人重視,開始了大量的民間採風工作,在民間傳統的念謠(缺成型的曲子)基礎上再創作,而且是井噴式的創作:10多分鐘就寫好一首歌,3個月就寫完300首,編成《廣東童謠兒歌》歌集。當年參與唱片灌錄的,也包括了當時基督教兒童合唱團的小團員張崇基、張崇德(流行樂壇歌手組合,《龍珠二世》94年主題曲正是他們的成名作)。
 
乘著七八十年代香港粵語歌蓬勃發展,特攝片、動畫片的主題曲粵語改編也風靡一時,曲風和詞風當然也與時俱進,緊貼潮流脈搏,比如1974年《蒙面超人》初代的主題曲(幪面超人/聲威震九天/鐵臂銅拳 風雷電/勇猛似虎 身壯力又健)無論從唱腔和用詞都充滿粵語長片味和武俠味;相較之下,2005年《鋼之鍊金術師》主題曲(入夜等白晝 剩下傷痕開始結焦那胸膛/城內 快要變作困獸鬥/ 人人尋仇赤腳走)則充分彰顯了當代粵語詞風不甘平凡的內涵及收放自如的張力。
 
粵語兒歌盛極一時,TVB最早在1992年首次主辦《兒歌金曲頒獎典禮》,固定於每年暑假舉行,其重要程度相當於兒童版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等流行樂壇年度榜單。除1996年曾經停辦過外,一直舉辦至2009年,該年頒獎典禮以記者會形式進行,其後隨著TVB兒童節的停辦而最終退出觀眾視線,即2009年為最後一屆。2010年至2015年,香港的兒歌金曲頒獎典禮由新城電臺主辦的新城勁爆兒歌頒獎禮全面取代,最後也從2016年起正式停辦,至此香港曾經輝煌多年的兒歌頒獎禮年代正式畫上句號。

2003年《兒歌金曲頒獎典禮》盛況

 
近年來,香港的兒歌水準不斷下降,風格也不如80年代那麼琅琅上口和傳達正面訊息,有一部分的兒歌帶著情歌包裝,歌詞中帶有表達愛情、憂鬱的意味,不太適合小朋友收聽與理解。除了本土原創的兒歌童謠日益減少,原本一部分來自引進動畫及特攝片主題曲改編的兒歌產出也今非昔比,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越來越少專業作詞人為兒歌填詞;二、某些「動漫原教旨主義者」的非理性行為令電視臺更加謹慎,前面提到的《鋼煉》主題曲《不死傳說》正是爆發點;三、總體而言,電視廣播日漸式微,電視臺在節目引進成本上的控制,也剝奪了新動畫兒歌的誕生土壤。
 


而在廣東地區,從2000年代末開始,由於受推廣普通話的影響,不少粵語童謠開始出現消失的危險。許多幼兒園教師不會粵語,只教普通話兒歌,導致小朋友不會唱粵語兒歌。來到2017年的今天,情況更是令人堪憂,在廣州地區的學校環境內,且不談粵語童謠,就連粵語課間交流也不被校方鼓勵,甚至有街頭受訪的學生給出「我是廣州人,但我不會說粵語,粵語嘰裡咕嚕的」這樣令人瞠目的回答。


 
當然,也有個別的學校心系嶺南,迎難而上,如大南路小學,在校長的帶領下,仍堅持不懈地培育學生對粵文化和兒歌文化的關注,每年舉辦「粵彩藝術節」,慶祝世界兒歌日,甚至推出自己的原創粵語童謠CD。

 

五羊小學《粵讀羊城》教材

    來到這裡,相信讀者已經對兒歌的回憶感觸良多,但我們可以分享的,還有兒歌的好朋友——配音呢,那更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的故事。你會希望找個時間,與同聲同氣的知音人匯聚一堂,一邊聽著高保真程度出乎想像的兒歌黑膠唱片,一邊分享你對粵語兒歌、配音的了解和感受,或是提出對粵語保育的意見嗎?以下的分享會,或許是一個好的選擇。

★兒歌黑膠唱片賞析!

★趣味配音遊戲(各種動畫角色扮演,重溫動畫王國的經典劇情)

★兒歌故事秀(分享那些年曾經與你一起成長的趣怪兒歌故事)

★超級無敵估歌仔(經典的遊戲,豐富的獎品等你來!)

★集思廣益(作來廣州人父母的您,你會如何讓孩子接觸多些新舊粵語兒歌?)

時間、人物、地點

活動時間:2017.11.26 19:00PM---21:30PM

活動參與者:所有人

地點:廣州市越秀區德政南路50號啡靡靡之音咖啡店

電話:020-8380708

交通指引:

【活動場地位置】廣州市越秀區德政南路50號啡靡靡之音咖啡店(停車位有限,建議儘量乘坐地鐵其他公共運輸工具前往)


往期節目重溫:

【講樂夜話】(17)陳奕迅《準備中》,聽著《無條件》時光倒流二十年,追憶的北風暗地會吹起

【講樂夜話】(19)陳慧嫻《秋色》,秋色漸近,愁緒在滲,回味這張水準不俗、百聽不厭的舊唱片一起走這一生!

更多精彩話題:


【經典唱片重溫】陳慧嫻 十大經典唱片 Part One

【經典唱片重溫】陳慧嫻 十大經典唱片 Part Two

相關焦點

  • 已經邊緣化的粵語兒歌。心疼粵語
    懂粵語的知道歌詞就是我們這代小朋友童年所過的生活。可想而知以前七八十年代的音樂人連兒歌也多麼的嚴謹。 我不知道還有多少粵語童謠是出自大師之手。不是自大,那時的普通話兒歌根本無法和粵語兒歌相比。要知道,兒歌是幼兒語言發育階段的一個重要的啟蒙老師。現在的孩子不光在聽覺上,視覺上也同樣吸引。但失落的粵語兒歌,幾乎沒有幾個小朋友愛聽。
  • 感悟粵語經典 傳承廣府文化
    劉欣然)粵語是廣府地區的方言,是嶺南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整節課以貼近生活的情景劇開始,中間穿插有趣的廣州早茶文化和學生們用粵語講出早茶點心名字等環節,最後以學生模擬「嘆早茶」情境而結束課程。整節課輕鬆活潑,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對粵語的學習興趣。  此次研討活動的第二個環節,是由珊瑚灣畔小學音樂教師顏嘯指導學生傳唱粵語童謠《粵語串串秀》,整個傳唱表演過程標準、有趣。
  • 感受嶺南文化,展現粵語魅力,石樓鎮組織開展「粵語進校園」活動
    各校通過廣播、班會課、電子屏、發放家長一封信、家長微信群等方式進行活動宣傳發動,讓學生對 「粵語進校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為「粵語進校園」活動做好鋪墊。本次活動,石樓鎮多所學校邀請了專家到校進行關於粵語文化的講座。
  • 韋然:粵語童謠之父帶你唱遊童謠世界
    充滿童心的韋然先生尤愛童謠能帶給傳唱者的活潑心情,也因此以一己之力開展粵語童謠歌曲化的數十年創作生命。街頭巷尾人們日常的話語,操場上孩童遊戲的節拍,都在他的手裡躍動為清脆的音符,旋律活潑,流傳坊間,成為粵文化生動的載體。8月22日周六,807圖書館聯合「粵學粵友營」特邀韋然先生來到807現場,約定大孩小孩們,暢遊童謠世界。一首童謠的旋律如何從無到有?
  • 「粵語童謠之父」韋然來了!
    這些由經典粵語童謠改編而來的兒歌已成為不少70後、80後揮之不去的記憶。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這些歌曲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但其實不然,他們都有著同一個作者——被外界稱為「粵語童謠之父」韋然。「在人生裡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愛和關懷。我覺得愛最重要的是要和人分享,而且兒歌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和別人分享的。
  • 尋找最動聽的粵語!「粵說粵好」粵港澳大灣區配音秀活動啟動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就能演繹出多個精彩的場面這些,都是聲音的藝術是聲音帶給我們的震撼這次,如果換你用粵語來表演呢為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進一步緊密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之間的聯繫,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及經濟建設,由奧一網策劃的「粵說粵好」大灣區粵語配音秀互動活動,即日起拉開序幕。
  • 重溫粵語兒歌
    ▼上世紀80、90年代應該是粵語兒歌的輝煌時期,估計像我80後在珠三角地區出生並成長的一群人,在童年時期都會聽過好多首粵語兒歌,而這些兒歌基本都來自香港地區。家裡的歌曲磁帶盒裡,肯定少不了粵語兒歌的部分,當時還沒學普通話,印象裡我能找到的娛樂除了玩拼圖,就是聽歌和唱歌。我很容易就可以記住那些粵語兒歌,隱約記得當時幼兒園播放或老師即將要教的兒歌,我基本上在之前就已經熟悉了。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那些兒歌畢竟是寫給兒童,以現在大人的眼光再回看兒歌歌詞會顯得自己過去非常稚嫩,但我不認為這種叫稚嫩,而應該叫純真。
  • 粵語童謠 粵唱粵流行
    前天,「愛國愛家鄉,做文化越秀人———粵語童謠,粵唱粵流行」小學雛鷹小隊擂臺賽,在越秀區少年宮火熱進行。今年的雛鷹小隊擂臺賽與往年有所不同,今年每個小隊以主題式的演繹來體現隊員傳承與探究廣府文化的過程。比賽現場各支隊伍盡顯風採,文德路小學的月光story小隊,在《月光光》的童謠裡創新地加入詩歌《古朗月行》和關於月亮變化的小歌謠,使原童謠的意境更加豐滿。
  • 講樂|粵語兒歌金曲黃金時代
    而與當時粵語配音的動漫離不開的,自然是那些粵語的動漫主題曲了。以下的這些,你們還記得幾首呢?不知道你們大家還記不記得,以前每年暑假,TVB都會舉辦一次《兒歌金曲頒獎典禮》。以前的我,每年每逢兒歌金曲頒獎典禮,都會拿著小板凳,端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我自己喜歡的兒歌出現。但是到2009年之後,這個頒獎典禮就開始不了了之,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之中了。 而粵語兒歌,也一天天在衰退。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陳小春說,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就是用粵語寫的,所以用粵語才讀的通順。而普通話,是500年前北方蒙滿胡語雜交變種出來的,比粵語單薄粗疏多了。陳小春列舉了蘇軾、李白、杜甫等人的詩句,例證粵語是傳承中華古代文明的載體,說粵語沒文化實在是丟人。
  • 粵語懷舊金曲演唱會《粵經典,粵精彩》將上演
    早期音樂茶座現場。(資料圖片)  欲再度打響廣東音樂茶座文化  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於昨日正式進入比賽日程,獲得複賽資格的278名選手將逐個接受國內一流藝術家評委團的檢閱。與此同時,金鐘獎的系列活動也已如火如荼地展開。由金鐘獎廣州組委會精心策劃的「粵語懷舊經典金曲演唱會」將於今晚在東方賓館上演,向遠道而來的賓客們展示濃濃的「粵味」。
  • 珠江模式32年 粵聽APP,打造全球最大粵語移動電臺
    粵聽 APP 一方面以 PUGC(專業用戶生產內容)的模式實現音頻生產;另一方面發揮傳統廣播的節目策劃製作的優勢,專業主持人優勢、為用戶提供大量原創性強、高質量的節目。為推進粵聽向平臺化發展,9 月推出了粵聽首屆「聲勢榜」評比活動,以平臺上人氣評比粵聽最受歡迎主播,藉此豎立粵聽在粵語廣播市場的地位,聯結專業主持、流量主播大咖。
  • 志願者免費教外來工學粵語
    原標題:志願者免費教外來工學粵語  南方日報訊 「大笨象會跳舞,馬騮仔會上樹……」近日,東鳳鎮東海學校20多個學生在志願者的帶領下,一字一句地學習粵語兒歌《大笨象會跳舞》。這項名為「粵T行動」的公益項目由東鳳鎮團委和青年志願者協會發起,旨在向新中山人教授簡單粵語,在今年首屆「博愛100」公益創投大賽中榮獲第二名。
  • 《粵韻唐詩》、《粵韻宋詞》繁體粵語注音版在港熱賣中
    南粵地處嶺外,與中原有五嶺相隔,較少受到北方外族侵略的影響,文化及生活習性相對穩定,因此今天的粵語在很多方面還保留著古漢語的用法。例如,粵語至今保留著現代漢語已經消失了的入聲字、閉口音,還有一些字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使用了,但在粵語中還相當常見,比如「幾多」「無計」「隔離」等。
  • 東校區「粵講越正'中'」粵語培訓隆重登場,你還在等什麼?
    都說多年媳婦熬成婆,可聽到粵語還是暈坨坨。煩!煩!!煩!!!別擔心,中東研會讓你粵語新技能√ !最正宗的粵語,最具中大特色粵語小視頻,最貼心的志願者小夥伴,最聲色俱全的課程安排,最有趣的粵語沙龍,最具特色的外出體驗,都在「粵講越正『中』」粵語培訓活動裡恭候大駕!趕快報名加入吧!
  • 頻道分享:粵語Channel大放送!!
    最近《慶餘年》粵語版在TVB熱播,有些觀眾覺得聽不習慣粵配,但也有不少人覺得粵配「幾得意啊」(有意思),還有很多人紛紛評論說:坐等小範詩神醉酒背詩,粵語誦詩又將會是何一番風採!粵語(Cantonese),又稱廣東話、廣府話、唐話,俗稱「白話」,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中的一種聲調語言  。粵語具有完整的九聲六調,保留較多古漢語特徵。
  • 經典兒歌回顧(一)憶耳熟能詳的粵語兒歌
    於是,我們都會有著這樣的經歷,偶爾行走在街上,聽到一首老歌,甚至是一首兒歌,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這是因為這些旋律和歌詞都記錄著我們最美好的時光,在哼唱間隙都會勾起我們關於快樂的細胞。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小編決定收集整理並與大家分享那些出現在動漫中的經典旋律,希望能夠在一片渾濁的環境中送上一掬清冽的甘泉。
  • 香港兒歌之父韋然:粵語童謠要維權
    從創作到維權,這位粵語童謠創作者有頗多感慨。被遺忘的粵語童謠創作  粵語童謠在慢慢沒落,從事兒歌創作的人越來越少,這是從事兒歌創作多年的韋然近年最直觀的感受。韋然2006年就已撰寫文章稱千禧年後已是「沒有兒童歌曲的年代」。
  • 粵語電影被調侃,論兩地文化衝突
    粵語電影香港電影工業發達,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巔峰。香港製作了大批的影視劇,無一例外都是用粵語製作,粵語歌更是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廣府文化的影響力一直都挺強大。粵語文化在香港得到很好的傳承,相反廣東受推廣普通話的影響,粵語文化每況愈下,很多新一代小盆友都不怎麼會講粵語。
  • 《瘋狂粵語》引領粵語脫口秀風潮
    這是一個不放過任何一個粵語趣味點和超越黃子華的機會,瘋狂吐槽世界每個角落的荒誕事,表達大網絡時代90後三觀,堅持用粵語發聲和搞笑的網絡棟篤笑節目。瘋粵,粵流行文化的一扇窗口《瘋狂粵語》一檔有個性有觀點的粵語脫口秀節目,由廣東新思維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市瘋粵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經過大半年的持續更新,已經在網絡上聚集了十萬的死忠粉絲。